分享

洪峰历时200多个小时的华县“03•8”洪灾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9-29

邮箱:3125136050@qq.com


“03·8”抗洪救灾


2003年8月下旬开始,短短8天时间,关中大地就下了平常年份一个月的雨量。渭河先后出现了五次洪峰。其中,9月1日的二号洪峰水位高达342. 67米,高出历史最高水位0. 52米,其他四次洪峰水位都接近历史最高水位,洪峰历时200多个小时,行洪42天。

决口的罗纹河 繆德仁拍摄

由于渭河干支堤防长时间、高水位被洪水浸泡冲刷,南山6条支流全部倒灌,多次发生管涌、坍塌等险情。9月1日凌晨2时40分,罗纹河东堤决口;凌晨5时24分,方山河西堤决口;9时32分,石堤河决口。


境内8个乡镇(当时全县14个乡镇)近13. 3万人受灾(占全县36万人的三分之一多);3. 3万多间房屋倒塌,7万多人无家可归;大批机井、水站、桥涵、公路、输电线路、乡镇卫生院等公用设施被淹;44所学校的近1. 18万名学生无法上学。175. 83平方公里的淹没区汪洋一片,平均水深达2米以上,家畜、家禽浮尸遍野,惨不忍睹,农户几十年的积累毁于一旦。其损失的惨重、危害的严重,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次。

险情出现后,县委、县政府按照“巡查险情,封堵决口,安置灾民,排洪防疫,重建家园”的工作方案,全县有5300余名党员干部、4000余名解放军指战员、1700名干警和5万多名群众,总计7万余人投入了这场特殊战斗。

9月5日 石堤河入渭口 高振强拍摄

五次洪峰期间,华县先后组织机关干部和群众1. 6万人,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处理和排除险情800余处。在抢堵决口的关键时刻,蒲城、富平、澄城、白水、合阳、韩城、潼关等兄弟县市共抽调1200人,调集304台农用车、50万条编织袋,分别组成抗洪抢险突击队支援华县。物料保障组急抢险之急,动员一切力量,先后调集抢险车辆9600多台(班),编织袋204万条、铁丝91吨、彩条布276卷,为抢堵决口、抢保围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料保障。

在二号洪峰流量未达到渭河三号预案流量的情况下,抗洪抢险指挥人员考虑到渭河河床淤积、二号洪峰水位高、南山支流堤防抗洪能力差等极易出险的实际,对335米高程以下和可能被淹没的群众全部实施撤离安置,共计撤离13. 3万人。

群众紧急撤离 选自华县志

截至2003年11月28日,全县重灾区17938户、70198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并按照每月每人30斤面粉、5元副食补贴、每户2块床板、每人1套棉衣,6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增发1床棉被、1套棉衣的救济标准,将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重灾区群众手中。灾情同样也牵动了在华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心,纷纷出钱出力。曾在华县工作过多年的梁星浩同志在灾情发生后,和老伴主动写来慰问信并随信寄来1000元,表现了一位老县委书记对华县人民的拳拳之心。

原县委书记梁星浩给灾区的一封信 选自本书配图
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县共筹集救灾款350万元,调拨面粉10. 47万袋,食用油2. 5万桶,棉被10. 29万床,棉帐篷8865顶,衣物18. 78万件,基本满足了灾民的生活需要。

在抢险安置救灾过程中,县政府派出了14支医疗防疫队,出动防疫人员2000余人次,做好灾民疾病治疗和灾区消毒工作。同时,组织专业打捞和掩埋处理队伍,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采取建立帐篷学校、巡回教学等形式,解决了1. 18万名灾区撤离学生上学问题。洪水退后,又在原校址上搭建帐篷学校19所、帐篷教室167个,使灾区学生11月25日前全部恢复正常上课。排洪指挥部合理调度,昼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基本排完了3. 5亿立方米积水,为秋播和灾区重建赢得了时间。县委、县政府向灾区下派了生产指导组和帮扶工作队,指导群众采取机播和人工撒播等多种形式抢播小麦7333公顷,基本实现了灾区每人一亩粮的生活保障。

9月6日起,子仪路灾民安置点支起八口大锅,24小时保障灾民饮食。张韬拍摄

灾区重建指挥部为鼓励倒房户群众搭建简易暖房,在对每户给予适当建房补贴的基础上,增发火炉一套、电热褥一床,并组织县、乡、村三级成立建房专业队,帮助特困户和缺劳户搭建越冬暖房。至2003年11月底,华县7028户应建户全部搭建结束,基本解决了无房户群众越冬住房问题。省、市、县三级192个部门单位、1047名干部分别包联全县56个重灾村,吃住在村,帮助受灾乡村排水、秋播、建房、修路等,共投资400余万元,铺修街巷道路95公里,新打机井34眼,购置水泥、课桌凳、药品等灾区急需物资价值百万元,使灾区道路、巷道等基础设施状况基本完好。水毁设施修复,灾区群众生存、生活、生产条件得以逐步改善。

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奋斗,实现了 “确保渭河大堤、石堤河西堤和赤水河、遇仙河支堤不决口,确保县城不进水、确保不死人”的目标,救灾安置工作实现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可医”的四有保障。13. 3万灾区群众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灾区重建工作有序进行。
原文来源:《渭南市华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