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读一本书?

 战士998 2021-09-29
 

如何读一本书?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hi,我是晓书童。

有很多同学都私信问我说:“你是怎么读书的?”“我读书很慢,读完合上书就忘记了,该怎么办呢?”

武侠小说中常常把武林高手描写成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人物,但事实是一个人再怎么练武也不能变成坦克。但是一个人的见识却可以达到以一当百或者更高的境界。

练武对人身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限,读书却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内力。这种内力是指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

这个世界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它们令很多人兴奋、迷惑或愤怒,而大多数人只会在新闻网页的评论中发泄自己的情绪。

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

从读书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类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别,但是假以时日,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谈谈,“读书人”应该怎样读书。

在中国销量最大的图书是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辅导书,这类读物“不算书”。金庸、琼瑶的小说当然得算书,但不值得讲究什么技术。我们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看这种书有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

第二,如果真看了,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

第三,即使看完了,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

我就拿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这本书举个例子。在豆瓣上的几篇热门评论中,都谈到了书中说星巴克、房价和超市定价以及大学生火车票的问题。读这些书评,似乎这就是一本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小故事的漫谈。

但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侃,它的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 ——“稀缺”。第一章举星巴克卖咖啡的例子,为的是指出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第二章写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到很多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买东西。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来让人掏钱。第三章到第五章写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之后则是前面这些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

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但是那几篇热门的书评都没有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只看书评的话,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么卖咖啡,其实是该书前4页说的事情。

用这种读法就算再读15本讲经济学的书也学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大堆饭桌上的小段子而已。

所以,读书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也需要技术。

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

首先,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

其次,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世界上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不超过一百本,其他所有的书基本上读完就可以扔了。凡是真能做到以这样的精神去读书的人都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万维钢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称之为“强力研读”。这更像是一种态度和心法。

“强力研读”并不是为了读《广义相对论》之类的专业著作,它面向的对象就是《卧底经济学》之类的写给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之所以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不好玩。“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致“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写读书笔记更是必不可少。

第二,用时少。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

以下是强力研读的具体做法,它的核心技术是做读书笔记。

新书要读两遍

一本书应该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你不可能掌握到精要。如果不是什么学术著作,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所以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甚至直接扔了。

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为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了,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平庸的笔记,就如同小学生给课文概况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样。网上有很多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这种方法的意义也不大。流水账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胸围、腰围、臀围这三个数字来描写一名美女一样无趣。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的联系。

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说了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

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真正地理解一本书,就是因为看不到这个脉络。每一章的逻辑结构如果真写出来也许只有几句话,可是这几句话却常常分布在好几十页之中。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只有把这些小故事串起来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什么。然而这个小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这棵树,而看不到它们组成的森林。

所以,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只有当你跳出字里行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全书,它的脉络才能变得清晰。看清楚以后,不要抄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好像画地图一样。

但是如果一个小故事实在很好,我们也得把它记下来。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记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一方面,以后万一要写文章,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你不得不承认有些段子的生命力就是比其原来的文章更长,以致最后成为典故。

作者的哪句话令人拍案叫绝,哪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应该把这样的东西突出记下来。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是一档向观众介绍书的电视栏目。几位主持人往往倾向于在节目中系统地介绍一本书的内容框架,而梁文道则总能在一本书中找到几个单独的亮点,常常拿出一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讲给观众,让人能够体会到原书作者的个性。读书笔记得有这个效果。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的读书方法。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

藏书人认为书的干净最重要,所以他们不看书;而高水平的读书人会在看完的书上写满了批注。历史上,牛人读书都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批注。据说很多人一般不爱把书借给毛泽东看,因为他看完之后别人没法看了,书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批注。

你不可能对说得好的一段话无动于衷。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你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高级的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

也许它突然就解决了你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也许你会想把作者的理论再往前推一步。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宝贵,因为如果你不马上记下来,它们很快就会被忘记。也许多年以后翻阅笔记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得灵感比原书更有价值。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尤其是现代人写的书,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这个问题别的书是怎么说的,有没有更新的证据支持或反对这个结论,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敏感的。

如果你读得足够多,你会获得一种更难得的经历: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是这个说法,而过了几年之后有人另写一本书,引用更有力的证据,把整个结论给改变了。有时候你会赞同这个新结论,有时候你会反对。有时候你必须从几本书的几个不同结论中判断哪个才是最靠谱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说的其实都不对,只有你知道正确答案。到了这个层次,你已经跟书的作者完全平等了。你甚至可以俯视他们,评判他们之间的高下。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对一本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书,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我们大脑的全部带宽都被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产生别的想法了。

“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地发表意见。

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这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它不是书评,它完全是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发表的——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而不必关心文笔。

电子书

我们前面说过,读得慢,效果才好。

慢不一定是主动的,如果阅读介质有问题——比如字体太小,有些字词看不清或者不认识——它们将强迫你慢下来,就是这样也有一样的好效果。有实验表明,当考试试卷印刷效果很差的时候,学生反而能更认真地对待试题而减少错误。

可能是因为更美观,可能是因为拿在手里感觉更庄重更正式,也可能是因为纸张的成本高造成文字价值也高的错觉,一般人看纸质书的速度比看电子书慢。Kindle、iPad和手机上的各种电子书阅读器,把阅读体验变得无比廉价和方便,简直是鼓励人们快读。人们通常认为看纸质书比看电子书好。实际上,我们即使在网上看到好文章有时候也爱打印下来仔细研读。修改自己写的论文,更要进行多次打印。关键是印在纸上的实体文字似乎更能刺激大脑神经,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阅读。

但电子书也有电子书的好处。对我来说电子书阅读器最重要的好处是可以自动抽取你的批注和在书中画的重点,就不必随时翻书了。

读电子书一定要多做批注,不要浪费那无限的空白处。如果费马当初读的是一本电子书,他大概就不会因为书的空白处太小、字写不下而不给出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了吧。电子书发展的一个可能方向是把阅读社会化,Kindle上现在可以显示被读者高亮最多的句子,也许将来可以显示每句话上每个读者的批注。

读书人的武功

世界上有很多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在做事和读书之间,做事优先。但读书是除实践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办法。

在电视出现以前,人们无事可做的时候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现代人因为有洗衣机、洗碗机这些自动化设备,每天的空闲时间比过去多得多,可是人们把大部分认知剩余都奉献给电视了。而电视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就是面向尽可能多的大众的,就如同广场上的集体舞。

读书人不屑于跳广场舞,我们追求的是武功。

强力研读要求慢读,但是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读书人的读书速度却都很快,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武功。他们读得快,是因为对他们来说,一般的书里新东西已经非常有限了。

作为读书人的经济学家泰勒·科文,令人佩服。作为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他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对当前经济问题的看法,写过很多书。但更著名的也许是他读书的速度!他一晚上能看好几本书。亲眼目睹他看书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特别敬畏的感觉:翻书速度非常快,他看一页书的时间几乎是别人看一个标题的时间。你可能会觉得这么看肯定没看进去什么,但是万维钢整天在看他的博客,他很负责地说:科文的确知道读过的每本书的关键之处。

科文的秘诀是什么?他专门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关键是你之前已经读过很多、很多书,而且你必须很久以前就开始读书了。这样当你读眼前这本新书的时候,你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预计作者在说什么。也许一个故事刚开个头你就知道结局,也许很多理论你早就知道而不必再听作者讲一遍。你可以快速跳过很多基本内容,直达作者的新思想。

真正资深的读者,读同一领域内的书肯定越读越快,他们能够一眼就发现新东西,抓住重点,知道这本书在这一领域内是个什么位置,做出了什么新贡献。

微博有传言说,2013年比尔·盖茨一共读了139本书,我没有办法证实这一点,但他的博客上的确谈论了很多书,而且他读的书大部分是非小说。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都是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巴菲特更号称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在看书。

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