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恍惚间,我好像又回到了阿里

 深溪虎堂 2021-09-29
朋友说要去阿里,我顺口接了一句,哦,杭州上班啊?还是蛮辛苦的,自己注意身体。
 
被狠狠的敲了一击爆栗子,才反应过来这个家伙是要去阿里放肆的浪啊浪,是西藏的阿里,不是杭州的阿里,恍惚间,我好像又回到了阿里。
 


掰指头算一算,已经十三年以前的事情了,这个时间过得也太快了吧? 不过为什么脑海中的印象如此的清晰,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连那些枝节末梢的细节一样都是,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次进西藏,第一次去拉萨,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一直担心的高原反应并没有如期而至,大概是高原上特别清冽的空气让人实在是太过于舒服了吧,吃了人生的第一顿藏餐,别的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却在第一秒就深深的爱上了酥油茶,后来的行程中不管是来自玛吉阿米的招牌,还是随便一家藏民家里来一杯,都是我的最爱,深深迷恋的味道令我欲罢不能。
 


布达拉宫很美,八角街很热闹,大昭寺里面人挤人,不过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金碧辉煌的大殿,佛像和转经筒,而是不经意邂逅的一个藏民族主义者。从西藏先民的起源开始谈起,到汉唐宋元明清的你来我往,再到近现代的翻天覆地,从侯君集到禄东赞,从达赖班禅到陈渠珍张国华,辩经讲法我不会,说历史讲道理,我还真不怵你这个家伙,随便来嘛,反正最后落荒而逃的不是我呗。
 
走了一条经典的大环线,一出拉萨城,绕过拉萨河,接下来便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白居寺的十万佛塔,塔中有寺,寺中有塔,一点点向着雪线退缩的卡诺拉冰川,据说现在已经远远离开了公路两旁,再想近距离接触恐怕没有那么容易了,充满了故事的宗山堡,爬起来可不是一点半点的累,最后当然少不了每辆车都要停下来的羊卓雍错,至于有多美,去了就知道,我倒是一直对那威风凛凛的铁包金藏獒念念不忘,本来应该奔驰在雪原之上的它有了摆拍模特的新职业,看上去这个披红挂绿的大家伙似乎也不是那么很高兴。
 


日喀则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扎什伦布寺,而扎什伦布寺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哪怕顶着火辣辣的大太阳,还是怎么拍都好看的藏式建筑,蓝天,红墙,金顶,白塔,你所需要的只是找好角度,不停地按快门,喇嘛们很和气,很羞涩,大概见惯了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并不愿意多搭话,所以遇到一个愿意和你坐在阴凉地里面唠唠嗑,讲讲他每天都干了些啥的小小喇嘛,还是挺幸运的一件事。
 


既然到了西藏,怎么可能不来珠峰大本营,绒布寺里逛一逛还是必须要的,毕竟走过路过不能错过,而后晚上发生的一切,让我们见识了西藏的另一面。海拔五千米的地方又蹦又跳,为了拍张照片换着姿势凹造型,还把帽子围巾大衣都脱了,却不知八千米上吹下来的刺骨寒风早已经把一切尽收眼底。等到太阳落山,头痛袭来,恨不得以头抢地,双眼绿光闪烁,同行的小伙伴说就和饿狼下山一般,还好当天夜里不是满月,不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没想到在西藏暴露了我隐藏多年的真实身份,唉。
 


翻越加乌拉山口原本只是旅途中不起眼的一个小站,不曾想遇到了此行之中最美好的时刻之一,天还墨墨黑就爬起来,一路颠簸上顺着盘山公路上了垭口,寻到一处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的宝地,架起三脚架,摆上小板凳,看着远处一字排开的五座八千米雪峰在晨光中一点点露出身姿,无与伦比的日照金山,一次性看个饱,相机快门按的爽,噼里啪啦响不停。等到天光大亮,收工下线,还有司机师傅烧好的现磨咖啡,那一刻真是幸福感爆棚哦。
 
过了萨嘎县城,距离心心念念的阿里就是越来越近,印象最深三件事,越来越差的路况,每天就是全身马杀鸡,当地医院的润唇膏,防晒霜巨好用,在这个地界儿远胜一切国际大牌,最后就是司机师傅的慎重提示,过了萨嘎不要吃豆腐,因为最近的豆腐都是日喀则送过来的,到了这里基本会变馊,所以要么吃肉,要么吃菜,要么番茄炒鸡蛋,反正当地都是川菜馆,吃来吃去都是一个味儿,水煮肉片回锅肉,宫保鸡丁炝莲白,这四个菜我几乎吃了整整两星期,现在应该条件好多了吧?
 


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冈仁波齐山,远远望去,看着那张神鬼莫测,变化多端的面孔,哪怕就算你不了解任何关于苯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的历史,也会觉得这里不同凡响,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哪怕是诸如我等化外人士,听听看便也是极其神往。
 


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一个被唤做圣湖,一个却被唤做鬼湖,相隔不过数十米,一个淡水湖,一个咸水湖,玛旁雍错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一座座玛尼堆,一面面佛经幡,看上去便是一幅福地洞天的样子,而隔壁邻居走过去便觉得阴风阵阵,谈话间便大雨滂沱,夹杂着指头大小的冰粒子,湖边看上去寸草不生,就连湖水颜色同样是阴沉沉的靛蓝色,那边可是明晃晃的碧蓝色,索性湖边有座牧民小屋可以躲进去,点起牛粪,青烟袅袅,脚旁趴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羊羔,女主人坐在火炉旁给同样刚出生的小宝宝哺乳,落落大方,毫无扭捏之态,侧颜看上去好像一尊美丽的雕像,男主人吹得一手好口琴,仔细分辨之后发现居然是《友谊地久天长》。
 
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同时也是此行的拐点,阿里,从万里之外一路颠簸到了这里,说不激动那是骗人的,还有那么美的扎达土林,日落时的阳光温暖而又迷人,轻轻拂过高耸林立,千姿百态的土林,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淋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曼妙景观,只有亲眼见到才会真的相信竟然如此之美的动人心魄。更别说还有不容错过的古格城堡,背后是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之间的恩怨纠缠,时至今日,独居在巍峨高崖上的城堡早已经斑驳陆离,藏尸洞里空无一物,但是无处不在的阴冷中隐含的血腥,仿佛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偌大的一个王国是如何消失的无影无踪。
 


自此一地,此行便要掉头向东,踏上归程,开始“一错再错”的绝美风景线,只恨相机镜头不够远,内存不够多,那时恨不得一人一车沿着这条大北线反反复复看上个十遍八遍,好好的过把瘾。当穹错,扎日南木措,文布错,当惹雍错,扎布耶茶卡,色林错,巴木错,一路行来一路拍,随随便便一张就是可以拿来做壁纸的大片,配合着雪山,草地,经幡,怎么看也看不厌,无论是在开车上路,还是下车拍照,眼睛时时刻刻都在盯着面前的风景,用尽力气想要全身心的钻进去,融化在那一片深邃无垠的蓝中间。
 


这一路行来,常常开一天车,几百公里下来都不会见到一个人,不过对于来自魔都的我们来说,见不见到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每天都会见到藏羚羊,藏野驴,藏牦牛,旱獭,秃鹫,金雕,当然最多的还是成群结队的黄羊和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但是看上去都很美的鸟类,还有一天司机师傅说是看到了藏马熊,埋伏在一小群牦牛旁边,不知道想要干点啥,要不是师傅提醒,还以为是块黑黝黝的岩石呢。城市里的外来者,常常是隔着一大片草地或者水洼,和一大群不期而遇的野生动物,我们看着它们,它们却对我们不理不睬,该吃草吃草,该睡觉睡觉,毕竟人家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本地户。最刺激的莫过于途中偶遇藏狐捕杀土拨鼠,我们的到来惊动了正要大快朵颐的凶手,看着鲜血淋漓的命案现场,再看看不远处徘徊不去显然还在饿肚子的方脸萌,这就是活生生的藏北草原。
 


大北线的条件无疑比起南线来说要艰苦很多,比如到了仁多乡,如果不是到得早,赶上了村里最后一间大通铺,晚上就得睡在小学校拼起来的课桌上了。值得庆幸的是,一路下来除了在定日被高原反应折磨了一下,其他地方都是相安无事,最多走路快了之后有点气喘吁吁。倒是早上出门小解,被门外眼丝血红,虎视眈眈的野狗群吓了一跳,挥舞着房东特地给我们准备的铁棍,才清理出一条通往卫生间的小路。嚎叫着远去的野狗群在街上撕打起来,看样子似乎是抢到了一头猎物,就是看不清楚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它们如何熬过这里的冬天。其实最大的不习惯倒不是吃喝拉撒,而是没有地方洗澡,所以当开到了尼玛县城,看到了红绿灯,看到了斑马线,看到了公共浴室,还是挺让人激动的。
 


总是感觉回程的道路比来时要短些,虽然量量地图却发现恰恰相反,到了纳木错,感觉拉萨就近在眼前了。开始变得乌泱泱的人流和差点订不到房的窘迫验证了这一点,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扎西半岛,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都是那么的美,美的那么惊心动魄,令人迷醉。所以才会干出为了抢一个好的摄影机位,居然在这么高的海拔抱着相机在山坡上狂奔了五百米,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要把肺都要咳出来的味道,是血腥的味道,这一切就和圣象天门前打卡一日游的来客一样,算是旅行中难得的回忆吧。
 


终于又回到了拉萨,又看到了布达拉宫,狠狠地来了一顿正宗的藏餐,终于可以甩开腮帮子,痛饮青稞酒,痛痛快快的过足瘾!再看一眼夜幕下的布达拉宫,想想拉萨城的历史,不知道当年那些大人物是不是也是这样注视着它。这个世界想要知道的东西太多,时间和金钱却总是不够,精挑细选之下,最后选择了罗布林卡和西藏博物馆,算是给自己的知识短板补补课,至于哲蚌寺,色拉寺,扎基寺,贡塘寺,麦如寺,乃穷寺,扎希寺,墨如宁巴寺等等,只好留待下次再来的时候再一一拜访了。
 


原本只是想写点阿里之行的亮点,没想到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拢,喷涌而出的洪流瞬间就把自己完全淹没,看来他们在我的心底实在是已经隐藏了太久,或许,这正是它们召唤我重回雪域高原的一个预兆吧?
 
哦,阿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