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宠臣吕震

 弋尘读书 2021-09-29

吕震是陕西临潼人,出生于元至正二十五年,比明成祖朱棣小五岁。洪武十九年,吕震由乡里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

当时朱元璋派国子监的学士去各郡县考察各户土地的肥瘠情况,以此均摊赋税。吕震奉命去两浙地区核查,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提升他为山东按察司试佥事。

国子监的前身是设立于应天的国子学,从洪武五年开始,朱元璋令国子学(于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的学生到各衙门“历事”,即实习,实习期至少一年,以锻炼他们的办事能力。

建文年间的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根据国子生在实习期间的不同表现,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明史》),洪武年间很可能有类似的规定。对于国子生而言,这一年的实习经历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他日后仕途的起点。

后来,吕震被调到京师,被提升为户部主事,不久被擢升为北平按察司佥事。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吕震归附朱棣,奉命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永乐初年,吕震被调任真定知府,不久,吕震回到京师,被封为大理寺少卿。

永乐三年,朱棣提升吕震为刑部尚书,永乐六年,吕震调任礼部尚书。

朱棣亲征蒙古期间,让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吕震的女婿户部主事张鹤朝参失仪,朱高炽看在吕震的面子上没有追究,朱棣听闻后,很不高兴,以未曾劝说太子秉公执法为由把吕震和蹇义关入锦衣卫诏狱,不久,吕震被放了出来,官复原职。

吕震曾经三次奉命省亲,有两次赶上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吕震令地方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回京后如实上奏,得到赞许。

吕震精力充沛,才能出众,记忆力强悍,甚至过目不忘。每次御前奏事,为了避免忘词,其他尚书都拿着副本提示,而且与左右侍郎轮流上奏。户部尚书夏原吉被关入监狱后,朱棣让吕震同时监管北京行在的兵部、户部,奏章非常多,可吕震都是自己口头奏对,不需侍郎参与,事情原委,千头万绪,吕震都背诵如流,从未出过差错。

吕震出众的记忆力从一件小事可见一斑,他曾经跟随朱棣北征,途中朱棣看见一块石碑树立在沙漠中,于是带着随从的大臣走过去读碑文。一年后,朱棣与文臣谈及此碑,让礼部官员前去把碑文抄录下来,吕震说不必去,拿起笔当着朱棣的面写了出来。朱棣派礼部官员去把碑文拓下来核对,竟然一字不差。

吕震这个特殊的本事,别人很难代替。

虽然才能出众,但吕震的为人备受诟病。

《明宣宗实录》这样评价吕震:“顾己利害,于罔上厉下略无顾忌”,(《明宣宗实录》)。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心只顾着自己的利害得失,欺骗君主压制下级,无所顾忌。

朱棣起初离开京师巡视北京,让朱高炽留守京师,吕震奏请将日常政务交由太子处理,把奏章分类收存于京师六科,六科对应六部,待朱棣回到京师后一起上奏,吕震的这个提议得到朱棣的批准。

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四年,吕震再次奏请仍按照先前的办法处理日常政务,得到批准。

永乐十七年,朱棣在北京,因事需要查阅奏章,身边的大臣说留在南京了。朱棣忘记了吕震先前的提议,于是问吕震:“奏章应该送到北京行在,为什么留在南京?难道礼部有别的安排?”

吕震害怕获罪,回答:“没有,奏章应当送到北京行在“。

朱棣担心自己记错,接连问了好几次,吕震始终没提先前的建议。

于是右给事中李能因为擅自扣留奏章的罪名而被处死。

大家都知道李能是冤枉的,但是由于畏惧吕震的权势,没人敢说出实情。

根据《明史·尹昌隆传》的记载,礼部主事尹昌隆被害的因为得罪了吕震而遭到诬陷。

永乐十九年冬天,朱棣打算再次亲征漠北,令吕震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讨论此事,他们都认为不应亲征。

夏原吉、方宾、吴中获罪后,吕震吓得改变立场,转而支持朱棣北征,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吕震还诬告夏原吉等人居心险恶。

朱棣让吕震兼管户部、兵部,吕震十分害怕,不敢上任,朱棣于是派了十名官校随时跟着他,并且下令:“若震自尽,尔十人皆死。”(《明史·吕震传》)

《明史·吕震传》这样评价:“震为人佞谀倾险”,大概意思是:既好阿谀奉承上级,又排挤、陷害他人。

永乐年间,曹县献上驺虞,榜葛剌国、麻林国进献麒麟,驺虞是古代传说中的仁兽,麒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吕震奏请庆贺,遭到朱棣拒绝:天下安定,就算没有麒麟又有何损失?

贵州布政使蒋廷瓒向朱棣进言:陛下北征凯旋,诏书传至思南大岩山,山中竟然传来三声万岁。吕震说:这是山川显灵。朱棣不以为然,斥责道:“山谷之声,空虚相应,理或有之。震为国大臣,不能辩其非,又欲因之进媚,岂君子事君之道?”(《明史·吕震传》)

郎中周讷奏请封禅,即祭祀天地,吕震也极力赞成,朱棣斥责其荒谬。

根据《明史·吕震传》的记载,虽然数次受到朱棣当面斥责,吕震并未改正这一点。

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加封吕震为太子少师,不久又提升他为太子太保,同时兼任礼部尚书。

朱高炽为父亲守孝二十七天后,吕震奏请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遗诏,让群臣都换上乌纱帽,黑角带。

朱高炽没有理会吕震。杨士奇对朱高炽进言:太祖高皇帝虽然留下遗诏,但未必非当成先例遵守,后来徐皇后去世时,太宗皇帝(朱棣)穿了一个多月的素冠和麻布腰带。

吕震十分生气,厉声指责杨士奇:你这样煽动百官,朝廷的事都被搅乱了!

朱高炽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杨士奇是朱高炽的心腹重臣,吕震与杨士奇等人不合,被认为不识大体,被朱高炽父子逐渐疏远,最终没能进入朱高炽、朱瞻基的核心辅政群体。

在《明史·吕震传》中,吕震在洪熙、宣德年间的表现乏善可陈。

洪武元年,朱高炽派遣群臣去祭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先代帝王陵,吕震请求祭祀周朝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顺道回乡探望母亲,私自把妻子的丧柩与香帛一同装在车上。

宣德元年四月,祭祀太庙时设斋,吕震却在西番僧人的房舍内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回来的当晚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吕震有一个儿子,名为吕熊,朱瞻基即位后,吕震想为儿子谋得一官半职,在朱瞻基面前多次请求,甚至痛哭流涕,朱瞻基不得已,封吕熊为兵科给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