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遭遇过生活暴击的你: 展信佳。 前一阵《奇葩说》讨论了一个辩题,叫作生活给你的暴击,你应不应该感谢。结果有位辩手站起来,巴啦巴啦讲了一堆故事,在国外旅游的时候被打劫,坐在公交车上从座位上被甩出去,之类之类的。 当时我在电脑前就懵了,这也叫生活的暴击吗?这不就是个小插曲吗? 这种懵圈的心情似乎有点熟悉。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个朋友失恋了,短短三天,胡子拉碴,形容枯槁,每天走在路上的时候都魂不守舍,眼神飘忽,我迎面走过去和他打招呼,他都视而不见,完全是一副遭受暴击的样子。 当时我就懵了,失恋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哎,至于吗? 后来有一次,我和一位年长些的朋友聊起一些感触,“某个下雨天击中了我的不可名状的忧郁”之类的。我讲得很认真(虽然大概讲得没有什么条理),然而听完对方露出一脸“我早就经历过了”的表情,无所谓的摆摆手: “你呀,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一下我就如梗在喉,“少年愁怎么了?少年愁怎么就不是愁了?” 太多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 这有什么难的,这有什么痛的,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这有什么好纠结的。 这么小的事情,怎么算得上生活的暴击呢。 和很多很多其他的词一样,暴击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 我不是你,我无法体会到某一件乍一看毫不起眼的事情,为什么对你来讲可以称之为暴击。 但我会努力的,去尊重你的感受。 假设我们像平常一样地,随意地走在路上,突然迎面来了一个暴击,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顺势倒地,甚至还会出现一阵晕眩。过了一阵,我们定了定神,双手撑地,踉踉跄跄地站起来,还要装模作样地喊一声,“有种别跑啊!吃我一记老拳!” 非常吊诡的一件事情是: 如果一个人遭受暴击,倒下了,又重新站起来。我们往往会鼓掌说,“哇,好棒棒哦!” 如果一个人遭受暴击,没有倒下,我们往往会面面相觑,然后说,“呃,蛮能站的嘛。” 我有一个前同事,有一阵子突然消失了,说家里有点事情。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她回来上班,整个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工作认真努力,该加班就加班。 后来才听说,在她请假的那段时间里,她的母亲生重病然后去世了。 “妈妈去世了她竟然还能这么镇定啊……” “要是我肯定都没法回来上班了,真是女强人啊……” “是啊是啊……” 悉悉嗦嗦的议论声中,我没吭声。 一个人遭受暴击之后没有倒下,那并不代表TA不感受到痛苦。 我大概是和这位前同事比较相似的类型。在我接受过的为数不多的暴击后,我总是试图去正常地生活,正常吃饭,正常工作,正常地和身边的人说话,正常地出门去玩耍。 有时正是因为暴击的痛苦,超过了平时的打击,所以很害怕如果我就这么顺势倒下了,会不会再也爬不起来了。所以只能硬着膝盖,站着生生受了,若无其事地扛着,扛着扛着可能就这么过去了。 我的人生过到现在,可以说过得是相当平顺了,即便是上文说的“为数不多的暴击”,也是小规模的,没有什么杀伤力。 唔,没有暴击的人生,其实会有一点无趣。 我认真想了一下这句听起来无比欠抽的话,为什么会成立。如果把这句话补完整,可能听起来会合理一些: 没有暴击的人生,是因为一些原因。而这些原因,其实会有一点无趣。 一种原因是生活的圈子小。你看井底之蛙就不大容易遭受到暴击,一共就那么大个井口,闪电要劈中,或者要有个什么巨型物体从天而降,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 还有一种原因是不知我心何求。 暴击和打击的差别,其实在于程度。比如我想吃芒果,没买到,那我的胃就受到了小小的打击。可是如果我非常非常非常想吃米饭,不吃会死,那没吃上,我就会受到暴击。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往往对所有事情的欲望都很平淡,有也好,没有也好,左边也行,右边也还可以。因为没有什么特别在意的,所以也不容易受到暴击。 恩,大多数的时候,我是喜欢平顺的状态的。偶尔作起来的时候,会欠抽地想,生活呀,给我一点暴击吧! 就,小小的,适度的,我肯定能扛得住的就好,嘻嘻。 祝好 陈小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