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乍看有些大。我并非擅长与人相处的,反而正是每日生活中逃不掉,磕磕绊绊多次,所以才生出些不成熟的小想法来。 “相处”二字,落实到实际操作,无非是言语+行为。 先讲讲说话,我给自己总结了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别人讲的话,只当TA是随便讲讲,不要太当真。 好话,坏话,中性的话。 好话不要太当真,念别人一个善意,别真助了自己的傲气。 坏话更不要太当真,我是越来越觉得大家讲坏话,很多时候是(积累已久的)负能量的宣泄,针对人的情况不多,更多是你恰巧路过做了一回垃圾桶而已。 有意思的是,中性的话。最简单的例子是“下次一起吃饭”,我记性好又爱较真,以前真会冲上门去问“那我们什么时候吃饭啊?”,然后对方一脸懵。 “下次”是一个最虚无最客套的词了,它远远没有“明年”,“等天气暖和了”,“等你从日本回来了”这些具体、认真在讨论的话来得诚恳。 中性的话里往往会裹着这些圆滚滚的场面话,不要太当真,白瞎了惦记。 但是,自己讲的话,要体谅着别人可能会当真,不要乱讲话。 我希望我能尽量真诚,如果是我不相信的话,我宁肯笑笑混过去,不想骗你。 然后说到行为。比如,同样是天气冷了,希望对方注意保暖。 对父母,我可能会买一些他们可能舍不得买的东西。比如羊绒衫,暖气片。 对恋人,我可能会撒娇喊着“我好冷哦!”,然后拖着一起去逛街,买围巾,买手套,包成两个粽子。 对朋友,我可能会直接甩过去天气预报,吐槽着,“看来这周我们是无缘出门相会了”。 如果把这几个行为互相打乱,场面就会变得有些荒诞。 相处之道,重在“相”字,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时,相处之道,微妙之处也在于“相”字,虽然这是涉及到双方的事情,可是我能做的,只有我这一半。 所以不要让你的情绪,太与他人有关。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不是真正的快乐”=那请问我是要快乐还是不快乐? 最后讲讲“道”这个字,方法,规则。 我有过一些与人相处的规则。 如果有怨恨的情绪,一定要当面大声说出对TA的气愤,甩手离开才算是帅气。 不和现任同事做朋友。牵扯进私人感情之后,工作上来往有时会很麻烦,吵架都下不去手。 不喜欢收/送贵重的礼物,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的感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如果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可以原谅TA做的任何事(只要不违法)。 …… 后来出现了大型打脸现场。嗯,真香!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和我类似,有一些在与人交往中,坚信是“对/不对”的事情,后来迷惘了,后来坚持了,后来改变了。 当我们接触的人越多,看到的世界越大,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方法就越来越多样性。 世界上没有“相处之道”这个东西。 相处,没有规则,只有选择。 我有时会想,人和人为什么要相处呢?自己一个人待着舒舒服服的,为什么要勉强自己去迎合别人呢? 一个很需要想清楚的事情是,与某个人相处,我们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这个“主要诉求”就是我们的选择标准。 很多时候,“诉求”之间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希望伴侣又有趣,又有安全感。这个其实不容易同时出现,有趣的人往往是在天上飞,安全感的人往往是脚踏实地在走,你想TA一会上天一会入地,那你找的是flappy birds (啊,连这游戏都不红了)。 我自己想的解决办法是,既然是相处,那不如我来分担一点。或许我想要的不是“你”又有趣又有安全感,我想要的是“生活”又有趣又有安全感。 我感觉自己还挺好玩的,那不如我来负责有趣,对方负责安全感就好了? 相处之道,归根结底是我在此岸看彼岸,先有了我,才有了你。 好啦,作为结尾,让我们来听一首陈粒的《易燃易爆炸》。 想我冷艳还想我轻佻又下贱 要我阳光还要我风情不摇晃 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