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1)如何写一篇“如何”作为开头的文章

 陈小起Yvonne 2021-09-29

如何解决

最近我渐渐意识到,我是一个非常信奉方法论的人。

我不太害怕遇到具体的问题,越具体越能激发我去思考怎么解决它。解决具体的问题有点像用蟹八件来拆解大闸蟹:按什么顺序、用什么工具、来对应解决哪一个环节。乐趣甚至并不仅仅在吃到蟹黄蟹肉本身,而在于抽丝剥茧的过程。

我更害怕形而上的问题,比如有朋友问过我:如何克服生命的无意义感?

我:无法克服。

但仍然,我在被无意义感深深击中的时候,也有一套“如何解决”的方法论:先任由自己沉溺,溺着溺着感觉要窒息了,就硬把自己推起来,去做一些要消耗更多体力(而不是脑力)才能完成的事,比如运动、打扫卫生、画素描。

一边有些机械地动着,一边感觉到身体在慢慢地回温,聚集点转移去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地方:

啊体能下降好多。

啊桌上太灰了。

啊人的脸部比例实在太难画了。

把无形的焦虑转化成有形的焦虑。

如何看待

打开知乎,排在热榜前几名的问题,总逃不过这四个字:“如何看待”。

我越来越少点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最近我渐渐开始质疑,公域流量中交流价值观的有效性。

比如我常看的公众号“Sir电影”,连续好几篇我都点了“在看”,因为真的认同。可是点到后来我就有些疑惑:

我认同TA价值观的人,我就是会持续性地认同,然后持续地继续看到TA的文章。而那些我不认同价值观的文章,可能我看到标题就已经不会点开了,然后就再也不会被推送到了。

这是不是有点像买衣服?淘宝掌握了你足够的数据,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衣服,于是推给你的每一件都是你喜欢的风格,以致于后来你都不知道还有其他风格的衣服可能也挺适合你的。

于是我就拥有了更强化也更单一的价值观。

一切都是算法,一切都是可预测的,一切都是被预演过、操控着往那个既定的方向去的。

故事的最后,我们聚合成一个个不同部落的人。

看得到隔壁,但从不和我的邻居交流。

如何不去想“如何”

早上听着外面风雨大作的时候,是真的不想起床,更不想出门。

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好像一睁眼,就会有一堆“如何”争先恐后地涌上来。连呼吸都想放轻些、再轻些,别惊扰了谁。

思考是有意义的吗?我真答不上来。

那些能想明白的事,都不令人困扰。而那些令人困扰的事,思考或许也并不能帮助我想明白。

前一阵看BBC的一部纪录片,说到宇宙的未来:星与星之间的引力会慢慢地减弱,所有那些环绕着的、相伴着的星星们最后不可避免地会渐行渐远,然后各自划向宇宙不为人知的更深、更远处。

好孤独啊。

思考能减弱我的孤独感吗?不能,思考让我更清醒地直面这终极的孤独感 = =

总有些不想去想“如何”的时刻,感觉每一个细胞都懒怠了。清醒是什么,我并不想懂。

于是拉过被子蒙住头,瓮声瓮气地叹: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明天再想吧。

最近几篇我觉得写得不错

> <如何克制自己举报别人的冲动>

>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

> 如题:<男女对话>

> 生而为女:<“不洁”的受害人>

我是陈小起,一个醉心于码字的财务。

我喜欢观察人,琢磨人,记录人,“啊原来人会这样”,“啊为什么人会那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