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医生,学习永不止步——王倩主任访谈录

 凯卡波尔塔小门 2021-09-29

图片

做医生,学习永不止步——王倩主任访谈录

人物简介:王倩,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6年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与感染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

1.请王老师简要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学医感受?

选择学医——懵懂与“私心”

讲求学经历,我一开始不懂得进大学要学什么。那时候我最想做的是外贸,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跟人接触。高考语文考砸了,估分差了一分,不能考文科(学外贸需要文科),但是我数理化很好。我父母也是地段医院医生,都是搞西医的,对中医还不是很了解。我妈妈认为医生这个职业不错,自古以来医生总是受尊重的,所以她要求我学医,报考二医大(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到二医大学习还是有私心的,家人都希望我毕业后能留在上海工作。

6年大学里面,1987-1993年,很懵懂。二医大最好的班是仁济班,仁济班是很成气候的,教学很好。我是在六院班,那时六院的科室设置还不是很齐全,像血液科等科室也是刚刚成立的,所以感觉教学上还不是很成熟,在我实习期间,可能是我自己也没有用心体会学习,那时我没有感觉到医生是非常高尚的职业,因为我经常看到某些上级医生的脸就是股票的晴雨表,今天股票涨他的脸就好看。

成为医生——成长在临床一线

如果毕业是按学习成绩分,当时我是可以在市一、市六、市九几家医院里面选的。但因为我来自松江郊区,当时对我们上海郊区生源毕业生的政策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我毕业只能去松江的医院,那里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差。我还是坚信市区发展好一点,再者老公在市区,所以毕业后我先进入曲阳医院,成为一名临床医生。

来曲阳医院的开始两年,我们新人是不允许单独值夜班的,值班是跟着主治医生查房写病史,满两年之后,才开始自己当班。医院坐落在居民区,所有的重症病人晚上就会直接过来就诊——这非常锻炼人。开始翻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能草菅人命,所有的生命都在你手里。独立当班的时候,我会把很多书放在身边,碰到一例病人,我就会去看书。首先是原则上不能错。我遇到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先天性心脏病大咯血等重症。我喜欢把病人既往史捋一遍,翻翻病历本,可能会有心电图,会对我的诊断帮助非常大。有一个30岁的小姑娘,先天性心脏病,发作大咯血,这个病人曾经发过两次小咯血,这次到我们这里来,是三个哥哥带着她,一个哥哥背着她,一个哥哥端着一个脸盆,盆里都是血。一看病情比较严重,(观察生命体征)血压是好的140/90mmhg,还是高一点的。这种患者,先天性心脏病,一定要扩张血管,她的肺动脉压力是高的,压力降下来,血才会不出来,所以原则就是扩张动脉血管,当时我用的立其丁扩张动脉血管,第二天,血管压力下来之后血也止住了。我有一点很好,遇到事情不慌,你如果自己不淡定,病人不会信任你。这个病人晚上抢救成功后,第二天早上我扎着小辫子下班,被家属看到,说你这个医生竟然是个小姑娘啊,因为抢救的时候带着口罩、帽子也看不清楚。

曲阳医院因为在居民区,我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多,而且当时有些上级医生是外面调来的,比如处理这个大咯血的病人,当时我的上级原来是个神经内科医生,他就没有判断清楚大咯血是因为肺动脉高压引起还是别的原因引起,如果他用收缩血管的药物,肺动脉压力更高出血肯定止不住。我和他解释这是因为肺动脉高压引起,一定要用扩血管的药物,他同意了。

人要不断追求长进,但当时在一个二级医院,能求助的人并不多,我就打电话给我一个美国同学,遇到这样的病人你怎么处理,血压是好的,如果血压低,我肯定还会加另外一路多巴胺升压,再去扩张肺动脉。他说,用立其丁肯定是要注射,如果当时静脉条件不好怎么办,给一粒心痛定舌下含服不是更快吗。我后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他们最快的方法就是舌下含服。药物舌下粘膜吸收速度最快。就这样,你碰到一个病人去动脑、去看书,询问一些比你优秀的人,会学习到更多。所以所在的环境很重要,如果周边接触的人都是负能量,都不爱学习,那你也是很难有长进的。

从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

时间一久,有好几个病人家属跟我说,医生你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在二级医院对你发展不利,他们觉得我应该到更好的平台。

在到曙光医院之前还去过某家医院,在那工作过5天,医院把我抬的太高,影响了科室里一个老主任的地位。听说这个老主任是个心脏方面的专家,但是心脏专家不知道去对比心电图,就很奇怪。一个病人ACS(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我就跑开了一会,去找上次住院的心电图,主任问我到哪里去了,我说我去找病人的心电图。他说,我们这不能乱走的。我说,诊断心脏的问题,以往的心电图非常重要。所以我跟他就是明着对着干,因为学术是很严肃的问题,医学不能有半点疏忽。后来我就一拍了之走人了,到了曙光。曙光是三级医院,我从二级医院来,一开始上级们对我有顾虑,我是试工三个月,一开始还叫一个老医生带着我,带了两个星期,值班、包括后来翻班,我从来没有叫过他,遇到问题都是自己处理的。有一个心衰的病人,扩张性心肌病,上级医生说,从来没有看过一份病史写的这么全,把所有的体征都能写出来。是他们的顾虑鞭策了我,让我更努力。

我做下级医生的时候,曾收治2个病人,都是待查的,胸痛待查、头痛待查,我觉得做医生还是要一点天赋的,什么都是待查,你看他的主诉、体征、既往史你就能拟出一个主要的头绪。我让另一个医生陪着病人去做CT,其他东西我来写,第一个当时都不知道ACS叫什么,因为没有明确是心梗还是不稳定心绞痛,其实就要去写一个ACS,这是一个笼统的诊断。头痛待查的那个就是一个高血压脑病,他表现为头痛、恶心,一般血压下来就会缓解,但结合病人的年龄,还是要小心为妙,做一个CT比较稳妥,因为高血压脑病也有一些并发症,我们都要考虑到。

2.请王老师结合行医生涯,谈谈做一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能力?

一名医生的基本素质就是把基本功课练好。有些人,就是所谓的态度好,可以帮忙推推床,还是怎样,我觉得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在国外ICU的医生要求蛮高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所有的系统的疾病都要懂。

所以做医生,第一所有的东西都要懂第二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下面医生该说清楚的说清楚,该做到的一定要做到。比如今天这个病人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不愿意做紧急的PCI(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所谓紧急的PCI就是在12小时以内心肌没有完全坏死,撑开血管,使心肌得到灌注,使坏死的心肌减少,或者尽可能阻止其坏死。这样的治疗方案要与病人或家属讲清楚。第三个基本素质就是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我给了你(注:指病人)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你拒绝了以后,一定要白纸黑字写清楚,我也告知目前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做与不做PCI的预后情况和生活质量。除了这三项,医生还需要懂些法律。所以现在医生的要求非常之高,还要会算各种指标,律师、会计方面的知识都要懂,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能坚持做下来的,也是一个能人了。

很多人不愿意做急诊,一个中医医院缺的也多是急诊医生。做急诊生活规律打乱,对身体肯定不利,但是出了夜班自己休息好,也未尝不可,这份工作总归要有人去做。但是有些人本来睡眠就不好,作息规律又被打乱,那这些人就不适合做。我是属于倒头就能睡着的,所以在哪里翻班都觉得蛮舒服。我一直不反感急诊,所以我到哪里主任都蛮喜欢我,没有一翻班就请病假。我觉得急诊有急诊的好处,下班就睡觉,只不过和人家的睡觉不一样而已,所以我那时候翻班是翻的最多的,因为一直代一位请病假的同事翻夜班,即使这样我也不大计较。翻班多了,很多高年资的老师教我的也多,临床经验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看上去是你吃亏了,实际上不是。总的来说,不去计较,会学到很多。

你在急诊呆了几个月就会发现,在急诊什么都要懂,不一定是要精通(比如PCI具体怎么做),但除非心梗病人直接PCI,至少心脏重症的第一步处理都是你来做的。那些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的心梗也是你先处理,所以我常说,急性左心衰的病人要拉心电图,两小时后复查心电图,这就是经验。有些心梗就是不典型,等你回头再发现就晚了。

急诊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工作。压力很大。特别像主动脉夹层、肺梗死,也有高血压的,是不是动脉炎,我不知道。上一次32岁的病人,我看他的心电图V1导联感觉不舒服,到V3导联R波递增不好,我觉得不能解释,直接叫心内科收上去。后来发现动脉撕裂从上到下,这个病人没有叫痛,年纪轻按道理痛阈不会这么高吧。所以现在各种毛病非常之多,要小心为妙。如果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就做增强CT,我们医院现在放射的条件是不错的,晚上也可以做。所以急诊医生面对这么多压力,需要自己调节。

3.老师有无师承经历?如有请谈谈跟师学习的收获。

熊旭东主任是我读硕士的导师,是我们的科主任。熊主任非常敬业,学术方面非常严谨,对我们要求也非常严厉,我记得在ICU,如果处理有问题,他当场就会批评。如果病史讲不清楚,会直接把病历夹摔出去。我跟熊主任学到很多东西,我一直要学习,我在的二级医院没有呼吸机,而呼吸机很重要,你如果调整好,对疾病的预后很有帮助,所以我就要学。所以自己玩的时间是很少,一直在钻研,长进也蛮大。我在ICU和熊主任配合的很好。

中医我跟过何立人老中医,他辨证开方子各方面我不是很懂,要承认中医,有她的奥妙之处,也有心理暗示,因为他是一个老中医,治疗高血压,很多人吃了他的药反馈说,感觉非常之好。很多人都说把西药都停了,但是我一直还是有疑惑,吃中药真的能停西药吗?这些患者可能有心理影响的因素,有可能这些患者是因为高强度劳作,高压力引起的,吃了中药后改善了睡眠,对血压也有好处。中药完全替代西药,还是不能完全解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有的时候和纯中医出身的老师思维可能有些不同,因为有些诊断不明确我非常担心,因为诊断明确了治疗就跟上了。我有时不明白,诊断不明确,一个人气急,我拿着氧气袋,跟CT室或者心超室联系好,我想了解病人的心功能到什么程度,他的射血分数,是舒张为主还是收缩为主,这个要清楚的。我陪着病人做完检查,我就被上级医生骂了:“这么气急的一个病人,你带他去检查了?!”我说“因为诊断不明确。”“等他缓解啊。”我说“那气急不缓解呢?(如果病人死亡)你怎么打一个死亡诊断。”所以我跟这种思路是有点格格不入的。但自从跟了熊主任,进了ICU,就来到了我希望的一个环境。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个高度怀疑肌营养不良的疾病,这个人有两次突发呼吸心跳骤停,但拉回来了。他插了管用了呼吸机,但为了诊断这个病人,要给他做肌电图,肌电图的机器也不好搬动,就留一个医生在科里,其他全线上,包括熊主任自己也到肌电图室。有人捏皮球,拿着氧气袋,所有的人都跟去。诊断要明确啊,哪怕真的治不好死亡了,也要让他死的明白。我觉得中医和西医在这一点是没有区别的,都需要诊断明确。

一份病史最重要的哪个部分?是主诉和鉴别诊断。从这两方面就可以看出一个医生思路清不清楚。体格检查也是在跟着主诉走的。有很多老师盯着既往史,当然一些疾病如发热待查既往史很重要。但是一般的疾病知道既往史之后,这次的现病史是最重要的。根据不同的症状灵活问诊。我认为病史不是死板的。我记得在二医大,我就写了一份病史,老师就和我说你不需要写了,他就看了我20几个字的主诉和鉴别诊断,他说你的病史OK了。我在急诊翻班的时候带了一个学生,我在看重病人的时候,他就在抄病史,我说,我今天如果看一两百个病人你就抄一两百份病史吗,那你跟着我干嘛,你跟着我就应该跟着我的思路走。你这一个月跟着我的思路走,你做一个小医生应该没问题了。他说,不行,我们学校规定要写的。让人无奈。

教学带教教什么?是要教会学生看病的方法。二医大对教学的要求很高,讲诊断学的老师第一肯定是要搞临床的,第二理论知识要好。所以我对医学有兴趣就是上了诊断学之后,觉得做医生很有成就感。之后才想到要好好的去做了。只抄病史没有学会方法是没有用的。就算到我这个年龄我也碰到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毛病,曙光东院病人有这么多的麻疹,流行性出血热,老鼠药中毒引起的严重凝血障碍···这些在市区的西院是看不到的,城乡结合部有城乡结合部的发病特点。这些都会倒逼我再去学习理论知识。

4.王老师如何看待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临床与科研并不矛盾,我曾经参加华山医院感染科搞的学术沙龙。他们有一位教授,专门做一些细菌分离或者联合药物应用,亲自手工测定一些机器误差偏大的数据,这样的科研和临床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对我们的临床帮助很大。但这科研与临床互相孤立对各自发展都不利。好多医院的微生物室人员想不到去学习,但是有些医院的微生物室就是非常努力。华山医院为什么牛,因为他们就会把临床和科研的东西密切的联合在一起,这就是牛的地方。所以我经常提议,医生应该多去外面学习一下,尤其是学习别人特别牛的领域,多去请教。你一次请教了,第二次就不需要请教,你就懂了,因为我们都是高等院校出来的很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去把他们的方法学会,所以临床跟科研一点不矛盾,只不过看你怎么给它有机的结合。我认为科研人才应该也是临床人才,懂临床才能做好科研,尤其是做出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更需要懂临床,与临床结合。临床中发现科研命题,相应的科研成果能够回馈临床,那大家做科研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图片

(王倩老师近照,美)

5.请从专科医生的角度,谈谈对中医的认识。

我是西医出身,在ICU或者急诊很危重的病人,我们首选的,肯定多数是西医方法,中医更多的是辅助作用。像有些胃肠功能障碍,我们可以联合去运用中医方法,但不能把它过度的抬高。但是在一些重症处理以后,靠中医去调理,把病人的正气扶起来,我觉得这个作用绝对不能忽视。有的时候把中医说的太过玄乎,其实对中医是不利的。确实有些疾病,西医根本没有办法,比如西医用了很多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后,西药的副作用出来,那唯一能起到作用的真的是中药,效果非常好。我自己家里人也是这样去治疗,我就觉得中医很多时候肯定是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的。

6.作为一名资深医师,对规培医生、实习医生有何要求和期待?

怎么说呢?现在负能量的东西太多,在交班的时候,还有平时那些病人家属进来可能会发生争吵,实习生和规培医生会看到很多负能量的东西。所以我经常是发发牢骚以后,会跟实习生、规培生说,“这是少部分的人,大部分的病人还是善良的。”其实我们自己也有感触,你在哪个地方工作,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这种地方,很多人的心思好像并不是往善的方向发展的,甚至很多的时候就是想来讹你。很多人干脆觉得“没有治不好的毛病”,医患矛盾常常显露。这会对实习生跟规培医生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觉得大部分患者及家属还是可以的,所以我觉得规培的和实习的医生该学的还是要学,多向老师学习知识和经验。老师自己先要坐正,业务上要过硬,然后你才能去教实习生跟规培生。其实医疗并不难,只要你诊断清楚,治疗非常之简单,所以诊断学一定要学好,所以我对规培跟实习生的期待,第一要端正态度,负面的东西很多,但你自己要看到正面的东西,正能量的东西。第二,看到老师真正的教学的方法,他是怎样一个诊断的思路,你要去学会,这是最主要的,不是我去写一百份病史,或是我去看一百个病人。如果你没有总结,如果你回去没有再去思考,可能就是没有长进。所以为什么说美国那些医学院的学生长进会非常快?他在三年的住院医师培养里面他会学好多东西,出来就可以独当一面。我们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就是看怎么去学习。我经常说,内科医生要非常非常仔细,有时候比如发热待查,你就是要去抓到一些细微的蛛丝马迹,诊断的大方向你一定不能错,不能走歪路。我们的治疗需要一个正规的思路,要把常见病、多发病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一个非常罕见的病放在第一位,你能在常见病多发病基础上诊治罕见病、疑难病,那我会表扬你。把常规的思路常见的疾病掌握了,你才能去诊断一些罕见病或者疑难病。这就是对规培跟实习生的一些要求。

7.您心目中最尊敬的医学家(或医生)是哪位?为什么?

现在好多有名的医生在没名气前,很多东西都非常之好。但是很多人有名了以后,就会变质。其实我蛮佩服以前胸科医院有一个叫廖美龄的女教授。我读书的时候她50岁,现在大概有80岁了。她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她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很好,她看到一个病人,不摆专家的架子,没有觉得因为我是专家就可以不跟患者家属接触,没有因为我是会诊医生,跟你医生说好我就可以走的。她不是这样,她会问病人家属在吗?我来跟他谈一下。我要跟他(家属)把这些病情、治疗利弊都跟他交流清楚。这就是一位很有学者风范的医生。

还有一个是周永昌,六院很有名的做B超的医生。周医生经常工作到下午两点,他都不知道要吃午饭了。他给我们上过一次课,讲B超的东西,其实他之前是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后来才改行做的B超。那时候我跟着他去做B超的时候,看他把每一个病人看得非常仔细,非常儒雅的、非常敬业的一个医生。他把B超做到很极致,他到八十岁的时候还在做,我记得一次,有一个病人是以女性体征为主的29岁的患者,进来的时候看上去像一个男的。当时这种病人的染色体,是XXY型或者是染色体出了其他问题,他看得非常仔细,最后跟病人分析,你具有的女性器官多,考虑到手术的难度等各方面,建议你手术变成一名女性,就这样,他自始至终都是为病人在着想,这就是一个学者,他工作的时候没有受外界的影响,很有学者风范。还有一个病例,是在外院诊断为甲状腺癌的病人,他给病人看B超,非常仔细,看了半个小时都不止,反反复复的看,最后他就跟病人说:“你放心吧,回去,不用开刀,我跟你说,你这个不是癌。”讲B超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但对这位医生我非常佩服。

所以我还是觉得,我最佩服这两个同道前辈。

8.请推荐一本对您帮助最大的医学书、一本最值得一读的非医学专业书。

因为我是搞急症、重症的,我推荐《实用重症医学》这本书,现在已经出到第二版了,原来看的一些都已经过时了。我觉得,做内科医生就是需要你做到老学到老。我可能到退休的时候,有些疾病还是没看到过,所以还是要不断学习。抽空就要多看书。

非医学专业的书,我很喜欢看《读者》杂志,为什么?因为《读者》里面有一页是会叫我完全放松的,叫做《幽默一则》。有时候碰到很多事情心情非常不好,你看一下你就会笑,很多事就如过眼云烟。这个《幽默一则》非常有效,还有一些能让人心静下来的文章,也非常好。虽然这两年它(《读者》)有点变质,有点变化,但总的方向没错,我还是蛮喜欢它的,我一直是在叫我家里小孩子看这个书。你要心静下来,心静不下来,很多东西你都学不进去。那我现在想心静下来看书是真的难,一会儿开会啦,一会儿去参加什么啦,一会儿会诊啦.....所以这本书翻出来,能静下来看半个小时的东西。

还有很多病理生理解剖的东西,你不看就会忘。因为我不会每天去开刀每天去看,所以要靠自己再去温习。我在办公室看五分钟书就有人来找我,看五分钟又有人来找我,看五分钟又接电话会诊去,看五分钟又要去签个公文。所以有时真的是,干扰的因素太多。我希望我们的医生,能不断地学习、看书。要听外面的那些指南的更新,参加一些病例的讨论,对提高自身非常之有效。因为我欠缺的东西,可能你到外面去学习就能学到。因为你不可能每个系统都很强,我知道我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那我就要去学习什么地方。外面有些讲课,他一讲,我就知道他强在哪里,你就可以去跟他学。这个东西就是学无止境,你好的东西,我就要学你,我好的地方我也不保留,我给你们看,给你们学,大家相互进步。一个领域的发展就需要这样。

9.请王老师聊聊目前的生活状态?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中,如何调整自己?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感兴趣的太多,我又要画脸谱,我又要去玩照相机,我又要去玩什么,你觉得我业务会向前发展吗?我不相信。我们这个工作都是高强度的工作,你如果过度的放在这上面,你觉得有效吗?没有。但是适当的时候,需要心静下来的时候,你可以去看看《读者》文摘,这是可以陶冶你情操的。

我们这个高强度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现在我的生活状态是一周要去游泳2次,一次起码20圈,最多的时候30圈左右,1500米。哪怕没能游成,我也去走走路。游泳的习惯我坚持了六七年了,而且是自己学会的。至少让我上班的时候精神抖擞,不要病病殃殃的。我推荐很多同事去游泳,很多人颈椎病、湿疹都得到改善。

我们的职业是帮别人减除痛苦。不要多考虑病人感恩不感恩,治病救人这是你的职业。不感恩你,你就当过眼云烟,感恩你,你开心一下,今天心情非常爽,我精神上得到了一种解脱。有病人说,医生我谢谢你,我非常肯定你的工作,哎呦,这是一个奖励,我今天会心情爽一天。

END

访谈时间:201910

访谈:陈萌

整理:陈萌,鞠旭东

本文经受访者审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