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溯本求源,我们会发现,其实共同富裕中的“三次分配”制度在道家经典《道德经》里面也有相关的论述。 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这样的一段经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 大道的规律,不是很像搭弓射箭吗?弓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大道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可是人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的,俗人之心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充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道德经》里的这段经文论述了“人之道”、“天之道”与圣人的三种境界,就像是给“三次分配”制度做的顶层设计一样。 第一,“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注重的是效率,类似于《圣经》里面的马太效应,如同第一次分配制度,但是,要警惕优势积累、垄断造成的两极分化。 第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注重的是公平,努力去做好平衡,如同第二次分配制度,可以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些手段来进行分配调节去做好平衡。 第三,“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如同第三次分配制度,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肩负社会责任感,向上向善,通过慈善捐赠去关爱社会、分享善意。 天道执掌着世间的一切平衡,那些试图违背平衡法则而刻意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失衡状态的人,真的就会被天道平衡掉,违背天道而获取的个人的利益,也就全部成了泡沫,这是一个从古至今的客观规律,只是有些人执迷不悟,因而导致一切算计都是空忙一场。 我们一直告诫自己:如果我们的努力与付出,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少吃一些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提升自己的反脆弱性,我们的生活就更有意义与善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