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元宇宙中永生,你准备好了吗?

 科技行者 2021-09-30

元宇宙兴起会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永生”吗?
来源TheNextWeb
编译整理科技行者

人与机器之间正在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数字来世——我们多年以来创造的化身、积累的照片与账户、持续交互的联系人与信息,正在挑战人类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死观念。 

我们试图在真实与虚拟之间,在过去记忆、当前体验与未来愿景之间找到一条贯通之路。谁会拥有我们留下的所有数据?我们如何保证自己在现代集体意识中被永远记住?我们需要数字遗嘱吗?这一切对我们的亲朋好友的悼念悲思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数据正越来越多地与个人生活故事交织在一起。互联网甚至开始取代已经慢慢失去意义的精神记忆实践。 

而且这一切都真实不虚:互联网已经成为“来世”的现实版本,足以让我们永远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些足迹要比我们自己更具生命力,也将让追思我们的人永远拥有可以回味的细节素材。 

如同珠宝首饰般时刻不离身的手机,已经满载我们的体验、记忆、想法与感受,所以它们会在回忆人生时扮演重要角色。 

那么,数字化的推进、元宇宙的兴起会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永生”吗?在这种物质化的集体记忆中永存永续,究竟可不可能? 

这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我们所处的现实 

这一切虽然看似遥远,但本质上却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只是在以新的形式进行呈现。 

不久前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成为现实:Kanye West在Kim Kardashian四十岁生日时向她赠送了已故父亲的全息影像——在荷兰厂商Here we Holo的帮助下,如今每个人都能生成自己的全息影像。 

在采访公司CEO Desmond Frenchken时,他解释了这项业务的基本思路:我一直希望能亲自在自己的葬礼上发表演讲。如今我们已经达成了这项目标,效果甚至比很多电影里更好。你可以站在那里,用真人般的清晰形象张口说话。 

还有其他形式的“数字复活”项目,例如韩国企业使用AI让母亲在虚拟现实中最后一次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女儿。这样她就有机会说出再见,弥补自己当初永远的遗憾。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死后是否会继续存在于数字领域,而是如何存在于数字领域…… 

意识的复制品,还是精神的延续? 

纪念只是一个方面,但如果把自身作为主体,我们想要的又究竟是怎样的来世? 

我们是否会走进冷冻舱,获得永恒不灭的数字寿命?但这样的我们究竟是自己,还是某种化身或者机器人?AI在为我们创造数字灵魂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局限性? 

当我们尝试用越来越复杂的数字方式让死者复生时,其中明显既有风险也有收益。问题在于,死后的我们该如何协调“在线”与“离线”这两个自我版本。 

也许有些朋友不满足于与纪念页面交互,也不打算跟这种“没有灵魂”的数字化身交谈。也有些人誓要与死亡抗争到底,想在物理意义上把已经离开的人们再次带回世间。但无论如何,相信我们需要在数字回忆与情感释放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 

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不该由技术决定——相反,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所需开发技术方案。而探索的第一步,也许就可以从我们被世界铭记的方式入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