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网络 培根曾说过:“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是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所谓永恒的爱,是从红颜爱到白发,从花开爱到花残。”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爱情的花期更长久,那么如何滋养爱情,就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 女人想要在爱情中如鱼得水,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并且长久相守,首先就要懂得爱情需要有技巧的经营。 男女之间的交往本就是一场暗中的博弈,女人想要赢得男人的心,就不要在爱情还未开始时就丢盔弃甲,一味地卑微讨好,倾尽所有付出自己的爱。 爱,少不了付出;但是,女人要明白付出也讲究分寸。 在爱情中,如果两人还没有发展到两情相悦的地步,女人就盲目的付出了自己全部真心,或许最后得到的是美好结局,但也可能遍体鳞伤的被人抛弃。 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爱情不就是毫无保留的付出吗?索取、耍心机,岂不是让自己沦为了感情的骗子。” 女人当然可以为爱付出一切,但你又怎么知道男人是不是真心待你呢? 爱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适当的付出和索取,不仅能够从情感上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能判别出对方的真心。 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想要套牢男人的心,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盲目付出,而是懂得主动向男人索取这三样东西,以此考验、增进彼此的感情。 索取时间:增进两人的爱情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个陌生的人产生情愫少不了时间的发酵,所以时间在爱情中尤为关键。 日常生活中,许多处于恋爱状态的女生都非常害羞,对待爱情大多是被动接受,而不好意思主动向男朋友索取陪伴的时间。 苏娇在感情中就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女孩,她和男朋友还未谈恋的时候,对方总是热情的追求,周末一有空就会主动邀请她出去逛街。 两人恋爱后,苏娇在感情中的状态也一直是等待男朋友主动,没有一点主动出击的意识。 在一段感情中,男人不可能永远对女朋友保持高度的热情,大多数情侣的常态,就是两人热恋期一旦过去,感情也会随之降温。 苏娇习惯了男朋友的热情追求,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朋友渐渐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了游戏、朋友聚餐上。 苏娇不好意思向男朋友提出自己想要陪伴的情感需求;男朋友也不知道女朋友希望自己陪伴。 两人相处的时间日渐减少,爱情的温度自然也随之下降。 有句歌词写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女人倘若追求长久且稳定的爱情,千万不要吝啬与男人倾诉自己的情感需求。 女人主动索要心爱的人陪伴,其实并不是一件卑微的事情,相反还能让男人有“被需要”的感觉,从而让爱情在陪伴中长久相守。 索取物质:增加男人的沉没成本 网络上有个词叫:拜金女。 在感情中,人们通常把重物质的女孩形容为“拜金女”,认为她们的爱情观过于肤浅,且惹人生厌。 徐琳曾交往过一个男朋友,两人谈恋爱半年之久,不管是情人节还是生日,她从未收到过男朋友准备的礼物。 有一次,她忍不住问男朋友:“你真的喜欢我吗?为什么我花费心思给你准备情人节礼物,你心安理得地收下之后,却不给我半点回应,难道给我买一个礼物就这么难吗?” 男友一开口就是责问:“我不给你买礼物就是不爱你吗?我没想到你和外面的拜金女一样,只知道追求物质。” 徐琳听完后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不应该和男朋友索要礼物。但是,她深思熟虑之后依旧认为自己没有错。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女人渴望得到男人的礼物没有错,她们只是希望能够得到伴侣温暖的爱,在自己付出了热情之后,能够得到男人的回应,而不是理所当然的接受。 为什么说女人要向男人索要物质?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分析,男人在一段感情中投入的东西越多,沉没成本也就越高,不会轻易地割舍掉彼此的感情。 最关键的是,一个男人如果吝啬在爱情中付出,由此也可以让女人辨别,他到底对自己有几分真心。 男人愿意主动给女人物质上的保障,或许并不能证明这就是真爱,可男人如果不愿意付出一分一毫,那必定不是真正的爱情。 曾听过一句话:“爱你的男人自然会付出,不爱你的男人,女人再怎么索取也得不到爱。” 强扭的瓜的确不甜,但是在感情中,也有许多男人并不是不愿意付出,而是真的不懂如何对女人好。 所以女人适当地索取,也是在教男人如何去爱。 索取理解:唤醒自己的灵魂伴侣 人并非从一出生就懂得如何去爱,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来自于他所见所闻。人们遇见爱并不稀奇,但遇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却很难。 女人若是想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伴侣,就要主动和他索取“理解”,逐渐唤醒自己的灵魂伴侣。 莫娜德科文菲什班尼说过:“健康的成年人在难过的时候,虽然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慰,但我们仍然需要从亲密的他人那里获得安慰和疏导。”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女人不要过度付出自己的爱,甚至独自咽下委屈,无底线的迁就男人。 女人的爱若是太卑微,男人必将不会视若珍宝的呵护。 爱一个人不仅是为了感受幸福的滋味,也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两个人在磨合的过程中难免有吵闹的时刻,女人在包容理解男人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心,毕竟好的爱情需要两个人经营,相互理解才能拥有一个灵魂伴侣。 END
|
|
来自: 安喜的空间 > 《历史人文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