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敏鹤主任治疗卵巢癌用药规律及复方附苓颗粒干预GSK-3β抑制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30

目的卵巢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卵巢癌在生殖系统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三位,病死率居第一位。中医中药无论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还是术后调理,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整理、挖掘和研究历代中医古籍中的诊治理念和学术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挖掘沈敏鹤主任中医师治疗卵巢癌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为现代临床治疗卵巢癌提供指导。此外,总结使用频数较高的几味中药,为第三部分实验研究方药选取提供依据。GSK-3β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选用沈老师常用的几味中药制成复方制剂,探究其干预GSK-3β抑制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用药的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评述法,通过文献挖掘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与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卵巢癌病名溯源与症状描述、证治概况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汇总,梳理并总结历代医家、各个时期的认识规律和学术特点。第二部分:纳入沈老师于浙江省中医院2014.1.1至2016.12.31期间门诊诊治卵巢癌患者,通过数据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2007软件分别对药味数、药物、处方证型,及频数最高的48种药物所属的性味、归经、分类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频数最高的48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第三部分:经中药制剂室鉴定,制备成复方附苓颗粒。对hey和SKOV3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通过TGF-beta诱导EMT模型建立。通过抑制体外增值实验、软琼脂实验、细胞衰老实验、划痕实验、Tran swell实验、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复方附苓颗粒抑制卵巢癌细胞EMT转移的机制与Akt/GSK-3β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论第一部分: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殷周时代,大多医家认为卵巢癌属于中医学"癥瘕""肠覃" "石瘕""积聚"等范畴。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药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经典著作如《内经》、《金匾要略》等为后世医家治疗癥瘕积聚奠定了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发展特点逐渐趋向专科化,王叔和、葛洪等对妇人癥瘕作了详细论述。隋唐时期临证医学开始兴盛,医家逐渐重视对单病种的病因病机分析及病证论治,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宋代的妇产科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对妇人癥瘕积聚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预后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清时期是中医妇科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了数量相当丰富的妇科学专著。清末至民国时期,涌现了大批中医药期刊和经典专著的重刊,出现了"中西医汇通"的浪潮。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癌的综合模式。

第二部分:沈老师处方精简,药味数多为7-12味。用药频数最多者为甘草,前48种高频药物中涵盖了桂枝茯苓丸、自拟复方附苓汤等,处方证型分布以"虚"证为主。高频药物的药性频数以温性药物为多,药味频数以甘、苦、辛为主,归经频数以脾经为多,药物的分类以补虚药为主。沈老师认为卵巢癌的根本病机为"虚",或夹"寒"、"瘀"、"湿"等,故而临证常用"补益"、"温散"、"活血"、"燥湿"之法,还强调"四时阴阳"、"性味配伍"、"脾胃养护"、"精神调适"、"服药宜忌"等方面。

第三部分:AKT/GSK3β轴不仅与抑制EMT有关,亦是抑增殖、促衰老等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核心,故而复方附苓颗粒对卵巢癌细胞的多靶点效应可能是通过调控AKT/GSK3β轴来实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