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有些幸福和快乐,有时候就是心甘情愿“低”人一等。

 洛小刺 2021-09-30

07

大李和小李的故事


1950年,有个19岁的学生给爱因斯坦写信问:我为什么会生在宇宙这个角落里来?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回应说:前一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暂时没有答案。但是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尽我们的所能,尽量满足每个人的愿望,让每个人快乐。为此我们需要大量的修养和自我教育。

小李在图书馆翻书查找有关爱因斯坦与哲学的一切资料,在一本佛教故事上查看到爱因斯坦上述这段问答,思考着这段话放在自己毕业论文的第一章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还是放在第四章研究内容合适。他无奈于导师分配给他这样的选题,他不知道人生有什么的意义,反正此刻,人生的意义不该是他为了完成毕业任务写一篇复制粘贴外加自己思想二次加工的论文。

小李自小努力但不可刻苦,爱玩却也收敛,一向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诠释人生。从不去花过多时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除了那次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他填写的本市大学的中文专业被调剂为哲学专业那天,他思考了好久的人生,最后得出结论:生活或许就是事与愿违阴差阳错,人所能做的就是既来之则安之后再无过多思考。

在大学的这几年,小李除了上课和偶尔翘课外,平日里就喜欢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去公园划划船听听歌,阴天就去网吧打几把游戏,能早起就骑自行车去看看日出,睡不着的夜里就看几集美剧,没有什么关于未来的迷茫和纠结,也没有什么对当下或命运的困惑。愿意朝九晚五工作,也愿意早婚早育组建家庭,把日子过好就行。虽然一切愿意有个前提就是:无论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生活在哪,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二都必须是留给自己的。

什么工作更体面,什么生活更稳定,什么行业更赚钱,小李对这些统统都不在乎。因为在小李心里根本不存在金饭碗铁饭碗。时代的发展下人类的命运不过蝼蚁。小李习惯于享受与生俱来的环境,无所谓他人划分的一二线城市之分,认为人生在哪都不过七情六欲的体验,何必受无尽的苦换来一个自己一点也不贪图的王冠。

大李心里那些关于小镇与城市的偏见,小李心里也一点都没有。反正世人的嘴,社会的脸,内心的蛆,小李一向放纵它们肆意生长,毕竟这些就是构成古镇的因素,也是所有与小李一样的人类要面对的必然生活,所以他都不放心里。在小李眼里,无论是大李,还是大陈,小刘,小夏,大郭,大家无非就是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跑偏了。

像考上体制就把全黑头像换成彩色并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中考没考上高中去了职校就退出同学群;高考分数出彩就邀请十里八方相聚吃庆学宴,三本都没考上就退出社交圈杳无音讯;把嫁女儿的彩礼钱要的高过周围街坊领居婚嫁的金额当作日后交谈脸上的笑容,因为男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女孩被家里要求父母分手的这类种种现象。都不过是一些害人也没利己的人性,因陷在世俗,所以不断被同化。

或许,所谓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局限,都不过是另一种洗脑人类的手段。梦想也有可能变成陷阱,婚姻也并非都是坟墓或也成堡垒。地球对人类的万种生活方式从来都是包容,只有人类在互相鄙视又互相奉承,彼此既想高人一等,彼此又只能在别人面前匍匐。

见的了别人比自己好,也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是小李从小在大李的光环下早就提前学会的一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有些时候就是心甘情愿“低”人一等。不然就会像大李一样,走的太远,回来的时候将曾在年轻时厌恶的人间游戏规则弄清楚熟悉后变成了自己成年后手中的一把利剑,既用来防守,也用来攻击。

自小,小李就看尽带着王冠的大李的背后的人生。明明家里书架上数量最多的书都是大李买的历史类却在高二分班的时候大李毅然决然选择了理科,明明自己分数可以去自己感兴趣的天文专业排名最高的天津的学校却在填写高考志愿的写了上海学校的自己擅长的数学专业。除夕开饭前一个半小时大李都会在房间写完一篇完形填空和三篇英语阅读外加背诵一篇小作文,从初中开始大李就雷打不动的在每个上学日早起在阳台翻看背记昨日的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的时候大李更是可以拿出从高一开始整理准备的错题本,一道道过。

大李的这些努力都是小李怎么都做不到的毅力和坚持。他佩服姐姐,欣赏姐姐,但也最不愿成为姐姐。

小李觉得,知识带给姐姐的从来不是像自己一样的自信,而是自卑。大李因为知识,看到了自己不完美,在自责与质疑中逼迫自己成长,所以大李在分文理的时候就学会了权衡利弊,在学校的所有力气都为了必须要把高考这个机会老老把握在自己手里。卷子上的每一个错误,每一个失误在当时的大李眼里就是耽误和拖延大李一辈子的一个个可能性。她苛刻自己要减少犯错的概率,以便增加自己掌控命运的方向力度。

直到去了上海,上了大学,大李才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沉浸在世界定义好的幸福中时,并没有感受到幸福,所以她这样的过去固有思维发起了挑战,并挑战成功。

文完/谢谢你的阅读。

洛小刺公号不定日晚间九点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