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勃朗的黑白世界

 锦里春风故人 2021-10-01

伦勃朗的黑白世界

撰文/陈篁

古代的鉴赏家也许意识到速写式图画的价值,因为速写式图画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艺术家的内心,这种方式更自然、更私密,而不用考虑公开展示时的所需。普林尼就这种心境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虽然是以一种附带的和心不在焉的方式:“很奇怪和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不大欣赏艺术家的完成品,而是欣赏他最后没有完成的作品,例如阿佩莱斯画的维纳斯。实际上人们欣赏艺术家断断续续的速写和最初的想法;而作品中被抹掉的悔笔会诱骗我们给予奖赏。”

                ——廖内洛·文杜里:《艺术批评史》

说到17世纪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伦勃朗绘画作品中耀眼的金色头盔和手杖,墨绿色与深红色交相映衬形成的华丽色彩表现。他作品中变化莫测的用光更是引人入,被称之为“伦勃朗光”(Rembrandt lighting),几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其影响之深远,以至于艺术史家追溯印象派绘画之源,一直追到了之前二百年的伦勃朗。不过,在西方美术评论家中有一种观点令我颇为诧异,即认为伦勃朗的素描和蚀刻画比他的油画更优秀更伟大。

我曾在画册中见过伦勃朗的素描和蚀刻版画,但数量很有限。2011年去欧洲旅游,有机会再次到卢浮宫看画。那天我非常幸运地遇上卢浮宫正在举办一个专题展,展览内容是伦勃朗《圣经》主题的蚀刻画。展出作品大约有40幅,作品尺幅都不大,但幅幅精致,能看出伦勃朗高超的蚀刻版画技艺和艺术表现能力。卢浮宫这次展出的虽然是其《圣经》题材蚀刻画作品的一小部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圣经》题材蚀刻画是伦勃朗蚀刻版画中的精品。

今年2月,我从网上购买了湖南美术出版社引进的费顿版经典画册《伦勃朗》,看后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再次浮现:一定要买一本比较全面,印制精美的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集。我立即上网搜索,找到德国塔森(TASCHEN)出版社2019年最新出版的《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全集》。该书没有引进版,外文原装当然价格不菲,我还是咬咬牙下了订单。大约两周后,我收到一个大纸箱,看到运送单上印有“中图”字样,就知道伦勃朗到了,只是没有想到这是一本重约7公斤,有700多页,又重又大的真正大部头!

《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全集》是塔森出版社为纪念伦勃朗逝世350周年倾力打造的两部伦勃朗作品集中的一本(另一本是油画集),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全的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版画集。一打开书的内页,就能感受到塔森真是用足了心思。全书分为素描(Drawings)及蚀刻版画(Etchings)两大部分,均用特种纸张印制。素描部分占全书700多页的一多半,搜集了伦勃朗用粉笔(类似于铅笔、色粉笔)、蘸水笔(类似于蘸水钢笔)、芦苇笔画的素描作品708幅,压纹粗纸似乎是要让读者体验伦勃朗画画时触摸画纸的感觉。另外314幅蚀刻版画则是用相对光滑的纸张印制,与版画印制效果相若。塔森出版社在《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全集》的扉页印上了梵高的语录:“伦勃朗如此深入地触摸到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是一个他自己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世界”。我想塔森出版社的这番用心,其目的只有一个,力求通过最接近伦勃朗作品真实状况的方式,让读者体会伦勃朗作品的魅力,感受伦勃朗灵魂深处难以言传的东西。

我们知道,伦勃朗不仅仅是光影大师,也是最伟大的色彩大师,他的色彩在弥漫神秘气氛的光影衬托下尤显华丽深邃。你即便看明白了其画面图像,也总是沉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意味中。然而,他的素描和蚀刻画却基本是简单的黑白二色,只有用褐色粉笔画的速写才会有淡淡的褐色,也属于单色作品。在这一千多幅黑白为主调的作品里,能看出超越伦勃朗自己油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吗?抑或只是某些艺术学者招摇过市,故作惊人之言的伎俩?对此,我充满了好奇……

图1,蘸水笔画,女人像

图2,蘸水笔画,正在干活的男人

图3,粉笔画,老人像

图4,粉笔画,两个正在讨论的老人

图5,粉笔画,坐着的老人

《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全集》中的素描(Drawings)部分有大量写生速写,多数是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大小的纸张上画的,这些不大的作品基本以原尺寸印制在这套全集中。画幅虽然不大,我们却能够通过流畅舒展的线条和准确涂抹的阴影感受到伦勃朗画画时的速度和激情(图1、2、3)。看得出来,伦勃朗的很多写生画作都是描绘对象的瞬间动作和姿态,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画出来的,甚至有不少是凭记忆画出来的。尽管如此,他画的形象并不因为快速和用笔的急切而失去准确性(图4)。由于塔森高质量的制版和印刷,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图5),笔触的轻重缓急历历在目,似乎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来回划动的声音。一个天才画家作画的形象就这样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然而,伦勃朗的伟大与卓越恰恰是超越技术的人性因素。他总是在瞬间即逝的动作和姿态中,在寥寥数笔的快速勾画中传达出人的表情、处境乃至心理状态,也表达出伦勃朗深刻的同情心,这就是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

图6,彩色粉笔画,自画像

图7,蚀刻画,与妻子萨斯基亚的自画像

图8,蘸水笔画,狮子

图9,蚀刻画,三棵树的风景

图10,蚀刻画,煎饼的妇人

图11,蘸水笔画,淘气的孩子

图12,粉笔画,两个妇人教小孩学步

伦勃朗的素描和蚀刻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自画像、妻子的画像,形形色色的人物,《圣经》故事,动物和风景,以及各种生活用具(图6、789)。不少人物习作和速写是为他的油画、蚀刻版画,尤其是宗教内容创作收集的素材。其中有两类题材非常有代表性:一类是儿童,一类是乞丐。由于儿童动作变化快,变动幅度大,比较难把握。而伦勃朗似乎偏爱儿童题材,他画过数量众多的儿童写生素描(图10)。用飞速的线条准确地把握住正在淘气乱动的儿童的动作,传达出孩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图11)。还有一幅宽不足10厘米的作品(图12),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两个妇人教幼童学走路的场景。整幅画用笔简练迅捷,通过女人的手势,俯下的身体和弯曲的腰身,充分表达出孩子的稚嫩与妇人对孩子的呵护、耐心和慈爱,画法与气氛高度契合,令人叹服。

图13,粉笔画,背小孩的乞丐与狗

图14,蘸水笔画,盲人乞丐一家

图15,蚀刻画,乞丐与施舍者

图16,蚀刻画,四幅乞丐像

乞丐也是伦勃朗经常描绘的对象。如果说伦勃朗画孩童题材,表现幼童的天真活泼或许是为了锻炼画笔和手的迅捷准确,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和观察力,那么,他画乞丐可能是想把握对象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表达人物内在情感的能力。他笔下有孤独病残的流浪者,双目失明的乞丐,有的还拖家带口,牵着瘦骨伶仃的小狗流浪乞讨。不要以为伦勃朗是因为晚年的苦难岁月才关注苦难中的穷人和乞丐,实际上,画册中有不少他20多岁时画的乞丐,说明他的同情心与善良,不仅源自他的宗教信仰,更是他天性的自然流露。

图17,蘸水笔画,东方装束的老人

图18,蘸水笔画,两个正在交谈的东方人

图19,蘸水笔画,东方装束的男人

伦勃朗还是个收藏家,对身边的一切既有收藏家的好奇,又有艺术家的敏感。他的收藏品除了他喜欢的画作,还包括各类古董及来自东方世界的服装和珍宝。他甚至经常把自己画成东方装束的异国人物,他的素描另一重要题材就是东方风格的人物(图17、18、19)。

图20,塔森版画册书页,基督布道

伦勃朗的蚀刻版画(Etchings)有极高的水平,在当时就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热门画品。他的蚀刻画不少是应客户要求定制的,也就是说,这些蚀刻画不少是完整的创作作品,尤其是《圣经》题材作品,受到当时普通大众的喜爱。有一幅被称作《一百荷兰盾版画》(又名《基督布道》)的伦勃朗蚀刻画作品,画作的名称就源于此作品在当时市面受到人们追捧,卖出了一百荷兰盾的高价。这幅画取名《基督布道》是后来的事。

图21,蚀刻画,基督布道全图

塔森版《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全集》以极其奢华的对开两页来印制这幅《基督布道》,比原作28cm×39.4cm的画幅还大几厘米,让观者能够看清画中的微妙细节。说《基督布道》是伦勃朗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一点也不为过。这幅作品描绘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故事,基督一边为民众治病,一边布道。我们能够在这幅作品里看到他素描写生画中出现的各种人物,人物的各势姿态,有官员、富商,市民,也有牵着骆驼穿东方服饰的商人,不过最多的就是在贫困与疾病中挣扎的老弱病残:躺在手推车上濒死的病人,无助地抱着小孩的女人,老妇人搀扶着失明的老翁,瘸腿的伤残老人和乞丐,还有伦勃朗素描中常见的与乞丐相依为命的狗。

这幅画仅仅因其宗教题材而广受欢迎吗?显然不是。这幅不足四十厘米大的蚀刻画呈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在小小的画面中刻画了近40个人物,人物有大有小,有的画得详细,有的简略几笔描绘,但是每一个人的表情动作都不一样,画作仿佛把我带到了当时的街市上,以其生动打动我的心,我似乎触摸到了画家充满人性温暖的心灵。

图22,蚀刻画,基督布道局部(画面的右边) 

图23,蚀刻画,基督布道局部(画面的左边)

《基督布道》汇聚了伦勃朗素描写生中各类精彩的人物形象,同时,这幅作品也传达出伦勃朗油画最吸引人的因素,给我们以光线和色彩的丰富想象。看《基督布道》使人想起伦勃朗的著名油画《夜巡》那大面积的阴影。《基督布道》集中在右边的大片阴影部分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伦勃朗恰恰把功夫花在了处于阴影之中和阴影与亮部交界部位的人物身上,基督站在阴影与光亮交接处的中间。阴影与亮部呈之字形布局,在黑暗之中和明暗交界部位的人物是基督布道的主要对象,苦难和病痛中的穷人基本上在基督的周围和画面的右边。画面的左边的有钱人、官员虽在亮光处,伦勃朗却用比较虚的笔法,比较平面的方式来处理。从构图上看,整个画面并未因强烈的黑白明暗对比和明显的左虚右实处理而失去平衡,伦勃朗不露痕迹的处理显示了他的天才。他利用画面靠近最左下边沿那个在亮光中背对观者拿着手杖的肥胖富人平衡画面。胖富人的手杖与右边暗影中被老妇人扶着的老人手中的拐杖遥相呼应,他的黑色帽子呼应着右边的大片阴影,实在是四两拨千斤的妙笔。

对人物心理刻画也分两类,右边的病残穷困者急切渴望解救的神情和姿态,与左边有钱人那种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形成鲜明对比。当我看到画面左边那个握着手杖的胖富人和右边拄着拐杖的瘦弱老人时,19世纪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描写犹太胖子和瘦子那段音乐就浮现脑海。这幅蚀刻画里的人物并非简单的两类,画家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外部面目以表现其内心世界,生动传神,甚至能从中辨认出满腹经纶的学者。整幅画作生动感人,人物姿态、个性、心理刻画细微,画面在光线与阴影的笼罩中安排得和谐而有极强的整体感。这幅黑白的蚀刻画通过对光线与阴影的刻画,表现、传达出接近彩色油画的绚丽效果。

《伦勃朗素描及蚀刻画全集》总共有1000多幅作品,展示了伦勃朗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及高超的技艺、深刻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尤其是这些与原画大小相近,每一笔划都清晰可见的素描和蚀刻画,让我能看到伦勃朗作品最暗的阴影中的细节刻画,以及线条和笔墨的处理方式,并在阴影深处追寻伦勃朗所探寻的最幽深神秘的世界。只有在看了这么多伦勃朗素描和蚀刻画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伦勃朗处理阴影与暗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体会他那些在光影统领下的色彩安排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伦勃朗的素描及蚀刻画与他的油画作品具有同样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19世纪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德隆·雷东,一位喜欢用黑色来表现神秘与幻想的大师曾经这样评价伦勃朗:“没有哪位大师的作品能像伦勃朗的那样具有戏剧性。他的每件作品,哪怕是最小的草稿,都触及到人的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