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务府贪墨无度,皇上为何不管一管?|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1-10-01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老约汉

编辑:马戏团长

“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在内务府。”这两句是晚清时期,在民间流传的讽刺内务府的民谣。

随着这几年清宫剧的流行,内务府也跟着出了名,就连笔者的历史小白朋友,都知道内务府的存在,以及他贪墨的面貌。其实大家不太熟悉的是,内务府一开始并不贪墨,甚至还因为勤俭节约得到皇帝的赞许。

那么,内务府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贪墨深渊的呢?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部门,属于内廷,和外廷的“吏户礼兵刑工”共同为国家运转服务。

只不过这个部门只有一项工作——伺候皇上和他的家人。

众所周知,皇帝的宝座一直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其中重要一个原因是,大部分时间,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金钱和女人。

◎ “皇帝梦”的背后是对无限权力、财富的渴望

其实在金钱这方面,皇帝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朝廷的钱就是皇帝的钱。其实不是,大部分皇帝是不能动国库一分一厘的。

皇帝有自己的金库叫:内库,也叫内帑。这个东西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到了秦朝有了一套明确的制度。到了清朝,相关规则已经相当成熟,内务府作为掌管了皇帝钱袋子的部门,自然受到很多限制。

◎ 顺治帝

1654年,顺治帝把皇太极创立的内务府改名为“十三衙门”,并且对它进行了明确规定:内务府不得与外庭官员联络。

为了避免内外勾结,影响皇帝统治。在此之前,皇太极暴毙之后,皇帝位置悬而未决,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剑拔弩张。除了争取前朝官员的支持外,双方把争夺焦点集中在内务府上,因为他们手中握有钱袋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顺治皇帝才会在刚亲政不久就出台了这种政策。

到了康熙初年,又把“十三衙门”的名字改回“内务府”,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把内务府细分为“内务府堂”以及“七司”“二院”,官方名称:总管内务府衙门。

最高长官为:总管大臣。一般没有定员,只是让满族王公或者满族大臣兼职,并不是太监。皇室成员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内务府的服务,日常生活更是事无巨细都由内务府安排。

◎ 雍正朝内务府总管

由于工作繁重,任务复杂,内务府的工作人员人数众多。一般来说,至少有3000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工作,当然他们不都是太监,也有少部分生理正常的人负责统筹管理。这个人数是当时前朝最忙碌的户部人数的10倍。

这么多人可以自如出入紫禁城,皇帝肯定对它严加防备。禁止其工作人员与外庭接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禁止它们参与朝廷事务。

就这样,一开始内务府确实勤勤恳恳为皇家服务,干的也非常好,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表扬。他曾经专门表扬内务府说:明季宫中,一月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

一千两黄金大概是一万两白银,听起来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紫禁城的运转来说已经相当少了。而且跟大明王朝相比,也仅仅是他们的十分之一。可见那个时期的内务府还算是个清水衙门。

◎ 康熙帝

其实康熙时期,内务府不是不想贪,真金白银在那放着,没人不心动。只不过这时候影响他们的是没钱贪。康熙朝,内务府的收入来源几乎只有户部拨款这么一项,其他收入太少,忽略不计。

而户部收入来源也是不足,根据《清朝全史》的记载,清朝刚刚入关时,为了表现出仁政,颁布了一些列减免税收的做法,拿北京城举例:对于城内曾经徴发之官民家屋,免赋税三年。其屋内之人,曾与买粥人同居者,又免一年。凡大兵经过之地方,伤及田地者,免当年赋税之半。黄河以北各州府县,免三分之一。此固一时权宜之计。

虽然最后一句话暴露了清廷的态度,但是毕竟少收税是真的。而此时清廷面对的是还没投降的南明,北方蠢蠢欲动的沙俄,漕运、洪灾,到处都要花钱。内务府还要想办法为户部省钱,甚至有时候需要支援户部。

这种情况一直到雍正朝推出“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才有缓解。

整个康熙朝和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都在不断疯狂花钱。两位皇帝经常缩减皇家用度,来支援户部开支。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官员趁机捞钱,但是内务府只能看着自己腰包里的钱往外花。这时候的内务府穷得叮当响,想贪也没有机会。

不过这种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

就像之前文献说的那样,减免税金只是“权宜之计”,很快朝廷就开始想办法收税。

顺治皇帝本来下旨“民生,首重财赋,明季私征滥派,民不聊生,朕救民水火,庶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停收明朝“三饷”,但是康熙实在不能坚持,只能征收“九厘银”,这个“九厘银”是个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收入来源开始扩充,内务府的穷苦也得到一定缓解。

◎ 雍正帝

到了雍正朝,雍正皇爷又给内务府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他规定:凡是查抄官员家中财产,先进内务府的口袋,再由皇帝统一调配。至于给谁那就不好说了。海洋产业、盐业、煤铁矿的税收,户部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归内务府。大清内务府收款记录里写得清清楚楚。

雍正10年,内务府得到户部拨款60万两,广东海关给内务府30万两白银,盐铁煤炭等矿产行业给内务府50万两白银,抄家及其他罚金40万两,这加在一起就是180万两了。

内务府从来没这么阔过,一时间竟有了结余。面对结余,雍正皇帝更是一道圣旨,把内务府推向贪污的深渊。

他下令:如果内务府有结余,剩下的钱要交给户部支配,或者由其他部门申请,由内务府发放使用。这事儿就太扯淡了,面对这种情况,是个正常人就知道应该想办法把钱花干净,保证来年的收入。

笔者原来在某单位上班,每年都会有些“工程”要完成,这时候,最忙的人要数预算师,他们要在各种地方想办法把拨款花出去,还得能过审计的关。否则明年的项目拨款会减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每到年底,总会有人打着“商务宴请”的名义吃喝玩乐。原因跟内务府是一样的。

恰巧此时的皇帝是雍正,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钢铁直男、性冷淡、工作狂。一门心思都在如何稳固皇位上,对于生活起居毫无追求。内务府想把钱花出去,也只能放进自己的腰包了。正是从这段时期,内务府贪墨问题开始出现。

而真正让内务府放飞自我的是雍正儿子——乾隆帝。

乾隆这人,除了爱给著名字画题字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花钱。乾隆晚年,给自己上了一个尊号“十全老人”,并且让一帮御用文人对此大书特书。殊不知,乾隆这个“十全老人”实打实使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 除了好大喜功,高消费,下大棋以外,雍正和乾隆爷俩儿还都爱Cosplay

翻阅户部的文献不难得知,乾隆二十二年,讨伐平定西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耗费白银二千多万两;四十一年,大小金川战役,军费七千多万两;除此之外,乾隆一生6下江南,总共消耗白银高达两亿两之多。

如果说打仗还是户部给钱,那么下江南这种皇帝巡幸活动,必然要内务府出钱。这中间,肯定有各地官员百姓平摊的部分,但是绝大多数是内务府出的。哪怕他老爹雍正省吃俭用,也不够乾隆这么造的。

内务府享受全国财政支持,也有些撑不住了。乾隆爷大手大脚惯了,自然不能接受节俭的生活,于是各种想办法收钱。

◎ 妙啊

其中,有一项政策叫“议罪银”制度,说白了就是当官的犯了错,花钱买平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笔钱是直接进入内务府的。要论数量这笔钱不足以填补亏空,但是意义重大,这直接导致“内廷”和“外庭”有了勾结的通道。

“外庭”官员交罚款,交多少全凭自觉。于是很多官员开始贿赂内务府工作人员,让他们在皇帝面前多多说好话,让自己少交一点儿,把钱给了内务府,还能多个朋友多条路。“内廷”官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天天在皇帝身边,熟人好办事儿。一来二去,内务府的势力遍布朝野,甚至可以和外庭相互制约。

本来这种情况是绝不允许出现的,但是乾隆皇帝发现这种情况之后非常淡定,甚至开心异常。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允许几方势力中,有一家独大这种情况,最好让手下人相互制衡、相互掐架,自己从中调停,增加个人威望。当年康熙面对权臣明珠在朝中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太子的势力,索额图成了和他抗衡的势力。后来明珠倒台,索额图一家独大,便有了康熙皇帝配合佟国维除掉索额图。不过康熙玩过了,直接让太子胤扔造了反,后来落了个九子夺嫡的悲惨结局,这是题外话。

◎ 从乾隆四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九年,和珅长期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

此时内务府贪墨就成了皇帝手中的把柄,让他牵制“外庭”六部的时候,还能听自己的吩咐。于是对内务府的贪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内务府“肥了”,皇帝也能享受更好的生活。现在想想《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面对纪晓岚的质问,说的那段“只有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这种话,简直是千古名句。

◎ 当然,这种观点也只有在大清官场合情合理

内务府也就此养成贪墨的习惯。

时间来到晚清,从道光登基开始,内务府的贪墨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根据末代皇后婉容的抄书先生周君适的回忆,当时故宫宫门坏了一对铜环得修一下,内务府的账本上,这对铜环价值两万两白银。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在两万两在京城能买10个四合院。当年光绪大婚,要给皇帝做一个新的门帘子,成本价50两,最后内务府的报价是两万五千两。笔者曾经看过关于“道光吃30两一个的鸡蛋”“道光龙袍打补丁150两一个”“道光吃面条要两万两”的民间传说,这些跟内务府贪污情况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 总管内务府印

此时的贪墨问题已经不能不管,在这么下去,国本受损。但此时内务府的势力太大,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慈禧太后曾经要整顿内务府都以失败告终。

故事是这样的:慈禧太后要买100个皮箱子,内务府报价60两一个,她知道内务府报价很高,要吃差价,于是找到军机大臣阎敬铭,跟他说了这个事儿,让他给拿个主意,顺便整治内务府。阎敬铭是出了名的清廉,他手下的人没一个敢贪墨。阎敬铭听说了内务府的报价,当时就急了,跟慈溪说,京城皮箱子最贵的只卖7两银子,您给臣15天,臣肯定弄到100个皮箱子来。说完就去买东西,结果内务府把整个北京卖皮箱子的店都查封了,找遍北京城也没卖的。

阎敬铭只能派手下人人去天津买箱子,谁知道内务府抢先一步,给这些手下人每人1000两银子让他们跑路。阎敬铭坐等右等,到了约定的期限也没人回来复命,只能跟老太后请罪。慈禧知道消息之后非常生气,罚了阎敬铭一个月的俸禄。

慈禧老佛爷多聪明啊,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当然知道这是内务府捣乱,准备彻查。可在调查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在为内务府说好话,最后恭亲王奕䜣都劝她算了,老佛爷没办法只能恨恨作罢。连慈禧太后都没管住内务府,可见势力有多庞大。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酒是清澈的,喝下去人脸是红的;银子是白的,拿在手里心是热的。

在钱面前,任何人性是不能考验的。解决贪墨问题,除了加强监督制度,更主要的是统治者的心态。比如说,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如果在一开始面对手下贪墨时,就想着留把柄、为己所用,甚至想让自己也当受益者,那么不仅是解决不了贪墨问题,而且很快就被关外势力打得一溃千里。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