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新用户15914txq 2021-10-01

中药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退热截疟。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效用

1.透表泄热

柴胡辛散,善解肌清热,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的功能,柴胡与桑叶、菊花配伍如柴胡散,临床常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咽痛;与葛根等配伍如柴葛解肌汤,临床常用于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者,疗效显著。

2.疏肝解郁

本品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

3.升举阳气

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

4.退热截疟

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药理作用

含多种挥发油,并含有有机酸,皂苷,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水仙苷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降温、镇咳的作用。对消化系统有保肝利胆作用,能明显地抑制胃液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减低,并且有减少溃疡系数的倾向。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能提高免疫功能,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传统应用

1.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柴胡3~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2.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6克。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3.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4.治黄疸:柴胡(去苗)30克,甘草0.3克。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5.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12克。水煎服。(《圣惠方》)

适宜人群

适合感冒发热、肝郁气滞、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者等。

禁忌人群

1.性凉而升发,故肝阳上亢,阴虚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2.升举阳气,单味多服可以加重体虚气升的呕吐,故神经性呕吐、幽门梗阻者禁单味药长期服用。

3.轻清气薄,升散而燥,神经性头痛者及高血压头晕痛者忌单味药长期服用;阴虚火炽虚烦失眠,阴虚咳嗽、口舌糜烂者忌单味药长期服用。

4.能升高血糖,故糖尿病患者慎用。

5.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低血压患者以及心功能不全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6.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应用。

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①柴胡含槲皮素,不宜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如氢氧化铝制剂、钙制剂、亚铁制剂等同用,可以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②维生素C可以将柴胡所含苷类分解成为苷元和糖,从而影响疗效,故不宜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