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母的禁忌人群与使用剂量

 北美健一图书馆 2021-10-01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主要产于河北、山西等地。春秋季采挖人药。生用或盐水炙用。以肥大、坚硬、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处方用名】知母、肥知母、毛知母、知母肉。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滋阴润燥,清肺胃热,清热泻火。主治肾阴不足,虚火亢盛证,肺热咳嗽,胃热口渴,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等。

【禁忌与不适宜人群】

1.知母味苦,性寒,苦寒最伤脾胃,影响运化,故脾胃虚弱,泄泻,大便稀溏,食纳不化,或胃虚不思饮食等症者,禁用。

2.知母滋阴润燥,其腻滞之性不利于湿邪的祛除,故外感邪气未解,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或面目周身发黄,皮肤痒疹,黄水流沥,小便黄而不利,女子白带黄稠,秽浊有味,舌苔黄腻等症者,忌用。

3.知母阴柔而擅泻肾火,对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忌用。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腰膝酸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阳痿滑精,女子带下清冷,舌淡苔白,尺脉沉细等症者,忌用。

4.《医学入门》云:知母“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名医别录》谓:知母“多服令人泄”。《本草经疏》记载:知母“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

1.与石膏相须为用,配伍应用时不宜剂量过大。

2.不宜与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因石膏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3.知母主要用于清除气分热邪,但也有医家认为知母是清血分热的。《本草新编·卷二,商集》记载:“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人于血分耶?是两药不必兼用。”有人认为,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之,小则自通矣。虽然在治疗血分病证方面也有选用知母的,但用该药则是通过清除气分热邪,使热邪不致太过,从而达到治疗出血病证的,若以陈士铎所论知母人血分,那就是凉血药了。因此,我们认为知母是除气分热邪之药,并非清血热之品。

4.知母性寒,故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服用。

5.知母质软清润,其性守而不走。外感或表证未解,内服易有敛邪之弊,故外感表邪未净者忌单味药多服。

6.知母味苦质润滑肠,大量久服可以损伤胃气。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炎,饮食减少及慢性腹泻者,禁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

7.孕妇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临证炮制注意】盐水炒后,有加强入肾的作用。

【煎服方法注意】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炙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5~15克,水煎服。

【临证用药体会】

1.知母虽为苦寒之品,但质润而不燥,上能清润肺气,下能滋补肾阴,为清热养阴,除烦止渴之要药。在唐代以前,知母多用于清热除烦,滋阴润燥。自宋代以后,又常用之滋阴泻火,止嗽除蒸,用以治疗肺热咳嗽,劳热骨蒸,消渴证等病证。用于治疗热证,不论虚实皆可配伍运用,疗效显著。唯本品苦寒滋润,凡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2.《神农本草经》有知母“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的记述,《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景岳全书》皆有配伍知母用于治疗水肿带下的方剂,似乎知母擅长用于治疗下焦之湿热。其实,知母之“下水”是通过治疗“火之阻”而达到治疗“水之阻”的目的,与滑石之淡渗利湿,黄柏之苦寒燥湿皆有不同。因此,湿热之证,也忌用知母,否则可能使湿气愈加严重,湿热交结而一时难愈。

3.据现代研究证实,知母配石膏后清热功效加强,说明与石膏有协同功效,临床上单用知母功效不及两者配伍为佳。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古代本草形容为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两者对于肾经虚火,同用则会相得益彰。

4.《本经逢原》引《神农本草经》称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水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这里所称能用于治疗水肿,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张石顽认为是湿热为患,并说:知母除邪气、肢体水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而《本草必用》则认为是火引起,并称诸病水肿皆属于火,能泻肺胃膀胱肾家诸经之火,而又能利水,水肿则自消。而叶天士认为是火热致肿的,他说:“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能退火,寒能退热,故主肢体水肿也。肾者水脏,其性恶燥,燥则开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而邹澍则认为它非能治水,乃能治渴,称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盖水能为患,正以火用不宣也,火用不宣,更用知母,是以水济水,益增泛滥矣。不知病变之极,难以常理论也。并说知母所用于治疗之肢体水肿,乃邪气肢体水肿,非泛常肢体水肿比矣。正以寒热外盛,邪火内著,渴而引饮,火气不能化水,水遂泛滥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饮,水遂无继,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用于治疗渴,非用于治疗水也。张山雷告诫人们不可被“下水”所迷惑,说:“其主肢体水肿者,以肺热郁窒,气不下降而水道不通,溢于肌表者言之,知母清热而苦寒泄降,则水道通而肿自消,非脾阳不振,肾水泛滥之肿病,故急以下水两字申明之。然水肿之病、实热证殊不多见,慎勿误读古书,不知区别,以铸大错。”上述医家所言,就有人认为是湿热、火、火热、渴、热郁于肺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神农本草经》虽有“下水”之说,但现在临床上是不将知母作为利水之药使用的。

5.知母具清热之功效,但在古代医书籍中常用其治“烦”,而烦则不眠,酸枣仁汤用于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百合病“如有神灵”,以百合知母汤施用于治疗之,白虎汤以用于治疗烦渴。据此有人认为,知母具有镇静的功效,通过镇静而安神,用于治疗不寐病证,若热证可选用及临床参考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