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笔记:像是华山的凤凰岭

 df7086 2021-10-02

梁东方

在有小西山和大西山两个西山概念的北京,两者虽然各有千秋不能互相替代,但大西山的自然气象显然要广阔丰富很多。京西北君临平原的第一道山脉上的鹫峰、阳台山、凤凰岭,从地理上互相连接,但是山峰山貌却又迥异。凤凰岭大片裸露的花岗岩,尤其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峭壁景观,很有点华山的意思。

这种像是华山的样子非常吸引人,从平原上迤逦而至的人们首先是被遥远的黛色山脉所诱惑,靠近些了发现这样需要迢递千里才能望见的关中名山的样子,就更会有一阵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山所给人的快乐,每一座山都不同,每一座山的不同都超乎你的想象,人类对于山的种种经验和格式的记忆,永远也不能真实地将下一座从未谋面的山的样子描画出来。这是只有身临其境地攀登者才会有的享受,这也是矢志不渝的爱山人的最过硬的审美理由。

到了凤凰岭山下,果然见到了古人对这种有华山之美的山岳的美的表达:龙泉寺。龙泉寺现在看起来像是匍匐在地面上的矮矮的大门,以严格的红墙黑瓦翘角飞檐的庄重方式端端正正地匍匐在距离身后的山岳非常恰当的距离上。从这个距离向北看山,华山一样的白色花岗岩所形成的峭壁正好可以作为庙宇的靠,而山门里面的一条山溪,山溪后面的两棵千年古银杏树,则是这座森严古庙的文化意象、审美特征。实际上除了银杏树之外,庙宇庭院里,高低错落的位置上还有各种不同的乔木灌木生长,枝叶繁茂和花朵神奇是它们共同的特征。由这些特征烘托着的庙宇气氛就显得与众不同,既有不远的远山所引领的神秘高远,也有近在咫尺的花草树木所孕育的庄严喜乐。

登凤凰山有几条路线,中线、南线、北线,每一条线之间都并不互通。所以真正要将凤凰岭都走遍,似乎至少要两三次才行。此次登临,选择了南线,跨越溪水,经过多雨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蘑菇木耳,走进黑黝黝的森林。登山的石头阶梯陡直了一段以后逐渐进入环山而行的起伏状态。每一个林间枝叶缝隙中可以向下俯瞰的视野里,都有平原上的道路和建筑沙盘一样地呈现。这是登临着平原的山的题内之意,也是登这种山的意趣的基本保证。即便山中没有奇景,时时处处的回看平原也已经是奇景。

古人自然也会持类似观点,那些不生长树木的花岗岩,也就是从山下仰望像是华山的白色花岗岩上,常有亭台建筑,无一例外,每一处都是俯瞰山下视野最好的地方。于间休憩,正可以在平原和山地的对比中有明确的登临之感,是平原上的人们所追求的登临感最强烈的所在。

其实林间的山风和山谷里的流水所形成的古画中的意境也是走南线的一大收获,某处山崖上可见对面赫然有一整块硕大白色花岗岩壁立而成的巨大悬崖,实在是任何绘画作品也已经无法企及的鬼斧神工。

更让人惊喜的是山谷里的明照洞瑞云庵遗址,那个从整齐的建筑遗址缝隙夹道中走下去的格局,很像是广州白云山中的某种类似庙宇建筑与山体之间的关系,让人恍惚从一向干燥的北方到了有雨林之状的南国。除了一座好看的山门之外,瑞云庵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诺大的院落里只有平坦地面上树木密集生长的山中异数。而山门边的一座孤立的高石上还有座宝塔耸立,即便从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会让人费解:它是怎么建上去的呢!这种似乎只应画中有的景象,偏偏就在现实里存在,而且还是历史中的遗存。

由此向下,都是未经过分人工的原始山径,走起来虽有起伏,常有被植被掩映了的所在,但是自然气息更其浓厚。这个季节里,满山的野核桃纷纷落地,低头去捡就可以轻易收获一塑料袋。只是下到山脚的时候赫然有因为防疫而禁止通行必须原路返回的白纸黑字禁令。

人们绕行野路,经过一番坎坷最终还是要回到下山进车耳营村的路上。而出村的路有好几条,除了一条之外其余所有的道路都已经被封,少有不走冤枉路的。也算是一种在时代特征明显的时候登山的特殊记忆吧。关帝庙前的古松粗壮曲虬,显示着时间和岁月曾经在怎样悠久的意义上在这里驻足。

由此向山下一直走,走到聂各庄公交站倒是一路顺利,再没有防疫的禁行规定。

在公交站对面的小店吃了香喷喷的晚饭,坐上专16路,公交车还在狭窄的村庄之间艰难错车穿行的时候,就已经累得睡着了。这些细节都已经属于个人对凤凰岭的印象,直到下一次再次登临的时候刷新为止。

下次一定走北线。不同的线路,不同的观感,几乎就是不同的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