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人荐书 | 探寻国家富强的逻辑:《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heshingshih 2021-10-02
图片

近代中国何以衰落?

今天中国又何以崛起?

中国道路对世界的借鉴意义何在?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副院长周文教授的新著

《国家何以兴衰》

对上述问题做了

深入浅出、独辟蹊径的解答。

本书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周文 著

书号:978-7-300-29759-0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片
图片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和西方在15世纪以后的经济发展历程上,呈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与现有研究中国道路的大多数著作不同,本书将中国道路置于历史大视野进行审视并揭示其世界意义,具体分析了国家能力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中国崛起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和深入阐释,书中重新审视、有力批驳了“西方中心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全书以新的视角揭示:近代中国落后不是因为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治理能力弱才是近代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国穷国富的秘密在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今天中国的复兴从现象层面看是经济上对西方的赶超,而在本质层面则是国家治理能力对西方的超越。离开了国家治理能力,单纯的市场经济不但不能带来国家发展,甚至往往成为发展无序和国家衰落的原因。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周文,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中国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等10余部专著。

图片
图片

名家推荐

图片

复旦大学周文教授的新书《国家何以兴衰》击中了西方经济学的命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敢明说“国富”是什么,只敢暗中承认霍布斯的洞察——财富是权势。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是靠海军霸权建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是国家理论的乌托邦,谁来代表人民和统治者签订社会契约?中国道路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也超越了苏联的试验,迫使西方正视中国的崛起。但是只有认真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才能让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从西方中心转向中国试验。周文教授的新作是“报春的燕子”,值得关心世界大局的朋友们关注。

——陈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图片
图片

作者有话说


图片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和西方世界在15世纪以后的经济发展历程上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中西方历史大分流的成因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重大难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受到“西方中心论”影响,固化于西方理论共识。一种观点认为,相较于欧洲,近代中国处于政府的高压管制之下,劳动分工受到人为束缚,国家可以肆意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阻断了市场的自然发展,把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近200年来,中西方学界大都接受这种观点,但是中国崛起的现实却给这种解释带来了挑战。不论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思潮,都显示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局限,暴露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问题。
因此,重新审视“西方中心论”,更为严谨地分析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作用,或许可以找到解开历史大分流谜团的真正钥匙。
事实上,相比西方,中国同样有着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宋元时期江南经济出现全盛,明清时期市场经济走向成熟。从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农业发展和贸易复兴的时期。私人商业自由发展,土地、劳动力以及商品皆存在竞争,而市场经济也走向成熟。政府则总体上严守着儒家的最低税收、轻徭薄赋及藏富于民原则。
只是到了近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增长却遥遥无期。清政府既不能兑现给民众的福祉,也无力抵御外来侵略,更没有引导变革的能力。虽然这样的传统确实曾经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但是最终没有将中国带入现代文明。
当今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主张与历史上西方的政策实践相去甚远。政府在欧美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英国,由托马斯·孟倡导的重商主义一直到19世纪仍有余威,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当时广泛存在的重商主义实践。
在法国,托克维尔非常明确地提出,在18世纪,政府权力已经十分集中,极其强大,惊人地活跃,它不停地支持、阻止或批准某项事业。
由汉密尔顿建立起来的美国学派,也认为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工业化战略等方法来促进国民经济自给自足,以摆脱英国对于美国经济的支配地位。
可以说,是政府的积极管控而非自由市场成就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崛起。
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欧洲之所以能走出中世纪的迷雾,正是源于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财政军事国家模式,通过国家构建和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席卷入现代经济体系之中。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自发性交换经济,但市场经济的形成有赖于一套特定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更有赖于现代国家的建立。国家治理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纵观历史,国家的发展也有一个“托尔斯泰定律”,这就是:成功的国家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国家各有各的失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凡成功的国家,政府都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书目录


第一章  疫情大考彰显中国道路自信

一、枪炮、病菌与钢铁

二、中国冲击:疫情让西方看清楚中国力量之所在

三、中国何以能:一个被西方有意藏匿的事实

四、疫情大考彰显中国治理能力

五、疫情大考给世界的启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  为什么世界“向东看”

一、今天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向东看”

二、中国发展成就与“中国奇迹”

三、中国道路成功打破“西方中心论”

四、“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感隐喻

五、近代中国落后不是市场化不足

六、“中国奇迹”背后的密密码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三章  中国崛起的样本意义与历史启迪

一、中国: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复兴

二、国家兴衰,潮起潮落

三、国家复兴的中国样本与中国经验

四、国家为什么富裕?西方理论与中国挑战

五、国家持续繁荣的根本:国家建构

六、国家建构与中国崛起

七、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第四章  中国道路:逻辑起点与成功探索

一、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现代化与工业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

四、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让中国经济腾飞

五、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六、新时代中国发展总方略

第五章  中国道路:历史比较视野下的政府与市场

一、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幻觉

二、国家的作用

三、市场的角色

四、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与制度特征

第六章  中国道路:文明的多样性与互鉴性

一、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文明

二、中国道路彰显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三、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四、中国道路开拓现代化新途径

五、中国道路可资借鉴

第七章  世界发展的中国时代

一、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国家间发展差距

二、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

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古代中国

四、中国巨变

五、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六、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七、结束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