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红楼梦2 完

 书虫小记 2022-02-20

红楼梦里一个有趣的人物是薛蟠。薛蟠其实才十五岁。只不过开始的第三回里,他就已经被定性为十恶不赦的人了,所以,在没有通读或者没有细读红楼梦的人看来,薛蟠就是个薛家恶少。

其实,越往后读,就会知道,薛蟠其实不过是个十四五岁年纪,早死了父亲,被母亲宠坏了的豪门公子。他任性胡来,什么也不知道,能识的字不过几个,可谓傻大黑粗,他为了英莲而打死冯少爷,就是一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宠坏了傻子所为,他并不是真的道德败坏,也不是真的黑心。

他一样有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不愿被冤枉误解,宁可死掉也要确保自己清白的义气。他的傻气,在整部小说里都能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慢慢地让人理解这个豪门公子,品性并不坏,甚至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红楼梦让人能展开哲学思考的方式,主要通过宝玉的自述。宝玉是那么奇特的一个存在,他可以说是整部小说中,作为一个人,最为可爱、最为温存也最为现代性的一个存在。红楼梦也正是通过他的言行,不时透露出对那个时代,整个道统、礼教的反叛。从正统观念角度出发,宝玉是最为离经叛道的一个人,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父亲对他从来没有一句好话,从来都是责打和责骂。

到三十回之后,宝玉开始经常性地出现一段段的反思。对于生死,他一开始说,我希望你们所有人的眼泪都流出来,把我漂起来,流向远方,随风而化

后来他偷窥到了灵官与贾蔷的恋情,突然间就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他宝玉而来,由是又有反思:我哪可能有那么多人的眼泪,每个人都流自己泪。——这种反思和语言,完全是现代性的。包括他对于君臣父子、武死战、文死谏这整套正统教义的反思,如果武非要战死,文非要死谏,只能说明帝王的无能和昏庸,越是名臣,越是置皇帝于昏庸之地,难道我们要生活在那样一个昏暗的时代?

王熙凤大概是最被人们以讹传讹的角色,在多数对未细读过红楼梦的人来说,王熙凤就是一个泼辣、算计、厉害、大喇喇一个角色。

但实际上,王熙凤虽然出自大家——其父亲王子腾乃是九省统制,但她不识字,她虽然泼辣、算计,但同时也极有智慧和人情,她极其懂得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使用她的姿态,或娇嗔,或装傻,或算计,或厉害,这一切却又都脱不开她性情真实的一面,她并不会藏。

要知道,十二金钗中,下场可称得上最好的,就是她,不是因为她算计,却是因为她的同情。她也是除贾母之外,十二金钗中,唯一对刘姥姥真实同情和体贴的一个,她主动关照过刘姥姥。当然,这就是她的果报,贾府最后被抄家,是刘姥姥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巧合的是,之前刘姥姥逛大观园时,巧姐恰好生病,厉害的王熙凤居然会突发奇想,找刘姥姥帮看看。当然她知道刘姥姥不会看病,但她就是信任刘姥姥有民间的办法,果然刘姥姥在知道巧姐的生日是七夕节时,就认为这孩子许是命压不过节气,所以要以毒攻毒,给孩子取个小名就叫巧姐。从这些细节,完全可以看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这些细节不去品味,就不会作者对于人情世故的熟稔,也不会体会到人性的复杂。

刘姥姥这个角色,倒是读到后来,我基本肯定,不同于十二钗那些角色,这刘姥姥应该是曹雪芹完全编出来的。他编造出这样一个最底层的角色,其用意非常深远——他认为,刘姥姥才是对整个大观园,整个豪奢家族,乃至豪奢时代的最终救赎

一般认为刘姥姥两进大观园,都是插科打诨取笑一下,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反过来看,刘姥姥两进大观园,结果都是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好处,第一次拿到20两银子,一家人舒舒服服过了一年,第二次居然拿到了200两银子外加一车宫廷器物,可谓直接进入中产阶级

而且,在两次游园中,刘姥姥都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她非常懂得做人,非常懂得什么人想听到什么话。

她知道贾母对于农事什么都不懂,就说农事,她知道宝玉对女孩子感兴趣,就编造一个倩女幽魂类的故事讲给他听,她甚至知道王熙凤想借取笑自己博取贾母开心,她就一心配合王熙凤装傻充愣,在吃饭的时候冒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一顿吃头老母猪,不抬头,这样的话。其实,刘姥姥给大观园带来的新鲜气息,不亚于大观园赠予刘姥姥的那些银钱和礼物

读到四十回的时候,让我感叹不已的,却仍然是小说一开始的甄士隐的遭遇。那第一回,第二回,及至第六回,所提到的这个悲剧性的人物。

本来是富甲一方的绅士,高龄才得一女,爱若掌上明珠,却又被下人弄丢,弄丢之后又遭火灾,万贯家财付之一炬,可谓人财两空。之后又寄住于岳丈人家,受尽白眼和欺压。

只一日坐在街头发呆,听到那跛足道士的好了歌,几句唱词,突然站起身来,与道士合唱起来,乐呵呵接过道士的破布袋,一起走了,就此不知去向。

你可以说他大彻大悟,也可以说他终于精神分裂。这一个小小的人物故事,在红楼梦最前面就已经讲完,却成了整部红楼家族史的缩影。

这一次重读,读出了这部巨著的诸多细节和技巧,实让高龄才领会到其中意味的我,感叹不已。

每每谈及红楼,周围很多人都会人云亦云当前网红的质疑,谁杜撰,谁拼凑,等等。其实,稍微打开眼界就会发现,哪个有深厚人文历史的国家没有这样来源神秘的作品呢?大到莎士比亚,小到呼啸山庄,甚至于静静的顿河,也一直有传言说是肖洛霍夫拿着哪个土老帽的作品署了自己的名字。

是谁写的重要吗?回到文本本身吧,作品自己会说话的。关键是拿起书去读,读红楼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和反思,远比我们读多少本各类大师听多少上师的断舍离,要来得真切和本源。

红楼真是一部需要人生每个阶段都重读一次的社会百科全书。小到处世言行,大到观察如何从繁华走向没落,每一个心理,每一个事件细节,甚至是每一个物件,都有其随之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征兆。

它能让我们心思细腻,细致地看到看似平滑的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领略的裂隙和粗粝,看到真切。由是提升我们的洞察力与悟性,进而调整我们的言行,及时识别机会和灾祸。

近年来,宏观经济疲弱,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前二十年辉煌发展的权势富贵,豪奢家族,也一个个水落石出般走向没落,这也可能是在一些特定圈子里流行重读红楼梦,一部著名主旋律电视剧也以红楼梦开篇的好了歌作为结尾之一的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