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曾胡治兵语录

 书虫小记 2022-01-19

蔡锷对曾国藩和胡林翼著作中有关军事方面的经典论述的辑录和评价,一本很小的册子,值得定期反复阅读。蒋中正公增补版本较好。

蔡锷之选定曾国藩、胡林翼这两个晚清重臣的治兵方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晚清离当时较近,大兵团作战和火器使用水平接近,几乎已经是现代军队作战方式了;二是曾国藩、胡林翼两人都并非行伍出身,在投身军营之前也都没有接触过兵法战策,他们的文人特点,使得他们更重总结提炼,且他们的经验和策略,全从实战中来,是经过实战验证的。相比之下,二十三史中的战例和经验,则多是文人臆想的产物,不知道真假。

曾国藩生性妒巧,所以对于历史上那些神乎其神的战例,基本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曾国藩本人就很看不来二十三史里中绝大多数古代经典战例的描述,他认为多数为文人臆想,根本就没有经过实践的臆想。在曾国藩看来,组织战争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不说战胜敌人,光是一个招练兵员、行军布阵、资源支持就已经非常难人了,何况实际指挥大兵团作战。因此,曾胡二人对于治兵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慎之又慎,忧而复忧。这段话倒真是适合当代人的想象。

对于曾胡二人而言,哪有什么好战的人,治兵本身就是一件如同丧事一般沉重的事,曾国藩甚至认为在兵营里连笑都不应该,到处都是痛苦和忧虑,只要一笑,不是轻敌骄傲,就是不明就里,一定会招来失败

总结这个小册子里所说的经验,主要是四条:

其一,治兵关键的关键,是做扎实各项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扎实了,再败也不会败到崩溃。所谓基础工作,一是纪律约束;二是集聚兵力,不论打什么仗,除非是被动应战,一定要集聚较敌方更多的兵力;三是夯实资源支持,如粮草、武器供应;四是深沟高垒,要让营盘和行军处于不败之地,挖的防御沟要够深,堆积的防御垒要够高;五是情报工作准确,探路,刺探敌方动态,了解民情、地理情况,依据这些情况作出相应的准备和调整。

立于不败之地是近几年读史读兵才有所悟的一句老话,不败之地不是指百战百胜,其实质是想象好各种情景,逐一做好应对,即便最坏情况发生,也至少能保命

其二,治兵的其次关键,是招募才具优良的将和兵。对于兵士,曾国藩首推那些文化不高,但本性纯良的典型农民,绝不能让流氓充斥营垒。这一层还好办,最不好办的,乃是招募和培养合适的军官,小到营哨一级,大到将领一级。曾胡二人都提出了自己对合适将领才能的要求,如忠勇、血性、公道等,这当然是理想状态。实际上,用材当然在于领导的量才使用,不能因为不是全才就弃用。但起码一点,真要干仗,决不能负重任于重视私利者。

胡林翼公在长相上显得更亲切和清癯一些。

其三,治兵的再次关键,在于领导本人。曾国藩尤其抨击了很多当时的领导,我个人认为,也是现在大部分的领导,还有绝大多数的老板们,通行的看法——认为缺乏人才。曾国藩首先就认为,人才不缺,人才可以说不论何时何地,遍地都是,缺的是识人、用人、容人的能力,也就是说,感叹人才缺乏的人,应该感叹的是自己缺乏相应的能力。曾国藩认为领导要用好人,首先是要无私,无私心,则会从办事的角度考虑人才使用,而非其他乱七八糟的因素。这方面,曾国藩也顺带提出了修身之法——无私就是不著于物,不为外物所牵涉,从而就能虚心,虚心则能平等看待一切,继而能容人,容人则能用人。从这一点来看,要求非常之高,反过来说,这样的领导能力很稀缺,所以大家只好干脆说,缺人才,而不是缺领导力。

其四,治兵在于要慎之又慎,时刻保持忧虑。这是一种工作态度,即必须严肃,时刻处于危机状态。这可能与曾胡二人的亲身经历有关,甚至于成为一种迷信,认为只要自己一放松,一乐观,紧接着就会遭遇意外的失败。他们总结起来就是认为,所有的乐观,都来源于对某种潜在危险的不知情或者忽视。所以,你必须如同经营亲人的丧事一般沉重地对待军事。

想想现在,动辄“不惜一战”、“弄死丫的”,哎。

隋唐年间的虎牢之战,李世民以八万兵,力克两倍于己的窦建德和王世充联军,一战克两王,成就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例。曾国藩依然认为这其中太多吹嘘和臆造之事,不可信。

其五,最次的可能就是用兵策略。这可能也是后世很多文人批判曾国藩的地方,因为他基本没有什么以少胜多的神奇之处,他全都是步步为营,以多胜少。在曾胡二人看来,策略这个东西,其实同质化程度很高,大家也都知道这些知识,只不过,前面四点做好了,你的策略能够执行得更到位。策略无非是以下一些:

一是讲究正奇相辅,不论进攻还是防守,总要有执行正面任务的,和担任策应或侧击任务的分工,围城要有围城的,战斗的,和机动来补缺口的等等;

二是要注意主客关系,为主的时候要讲究以静制动,为客的时候,要讲究速战速决。比如敌人进攻我,那我就是主,敌人是客,我只要抵御得越久,为主的一方气势就越足,相反,客方的气势则是一开始很强,越久越衰等等。

三是在明确情报的基础上,讲究抚背、撞腰和抄尾,这三种战术最有成效。所谓抚背,就是居高临下俯击敌人,所谓撞腰,就是俗称的侧击,突然袭击敌人行军方向的侧面中部,截断敌人部队,所谓抄尾,那就不用说了。这三个战术的前提,都是对敌情和地势的利用。

以上仅是对很小部分的总结,此书值得反复看和揣摩。从此也可看出蔡锷此人之文武冠绝一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