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一个女卫生兵的抗美援朝回忆录

 yedama 2021-10-03

[编者按]在朝鲜战场上,女卫生兵并没有像战士那样真刀真枪地去冲锋陷阵,但是牺牲岂止在战场,她们在救死扶伤的阵地上,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一腔热血,她们无愧于志愿军卫生兵的称呼,称得上是一个英雄群体。我愿把下面的文字变成颂歌,献给所有参战的前辈们!

前言

1950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兵日。

穿越历史的风尘,现在人们对那场战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也都倾向于把抗美援朝定义成是一场立国之战。正是我们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特别是那些长眠于战场的先烈们为今日中国军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他们以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勇气,把不可一世的美国人打到了谈判桌前,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从1950年到2017年,距离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67年。但这场战争依旧值得回忆和诉说,随着当年参战志愿军在世者越来越少,当今的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已经很少很少了,我们作为志愿军的后代,从小是听着父辈们打仗的故事长大的,理应比其他人更有责任让今人了解那场战争,前些年我让母亲尽量详细地回忆了她的参战经历,并做了记录,母亲是一名志愿军的普通卫生兵,她是从自己的视角来叙述那场刻骨铭心战争的。

四,救死扶伤 抢救伤员

朝鲜老乡的房子都是用圆木构筑成的,经不起美军飞机的轰炸,一旦着火,马上就会熊熊燃烧,随后就会房倒屋塌。刚开战时伤员们都分散在老乡的房子里,朝式房子都是要脱鞋进的,屋外有几层台阶,屋里还有高至膝盖的门槛,把伤员抢救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在美机还未停止轰炸时就不顾一切地冲向火海去抢救伤员。头发、眉毛烧焦,衣服着火,双手皮肤烧伤是经常的事情。一次在危急时刻,我背上背着一个重伤员,手里搀着一个轻伤员就往外冲,到了门口,先将搀在手上的伤员往门外推送出去,然后急转身,将背上的伤员放到门槛外,再接着回到里面抢救其他伤员。连续背架出几名伤员后,我又返回屋内,发现一屋子的伤员已经基本被我们几名医护人员抢救出去了,我搀扶起屋角最后一位腿上负伤的大个子伤员来到门槛时,眼看火越烧越旺,门框似乎都要烧着了,我急了,当时不知道那来的劲头一下子就把大个子推出了门,随后我也跳了出来,就在我俩刚出来不久,身后的房屋就轰然倒塌了。事后我们几个都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我还因此立了个三等功。

到后来美机见房就炸,入朝大约不到半年时间,北朝鲜的民房就全被炸光了。住宿条件越来越恶劣了,再有了伤员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找地方,有的安置在山洞里,有的就放在杂草堆上。那时的医疗条件不行,几乎没有什么消毒措施,打仗导致的伤员,伤口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没药顶多用盐水清洗伤口,而泥土里有大量的破伤风杆菌和其他细菌,所以很容易感染破伤风和败血症,这两种都是能要命的病。特别是得了破伤风的伤员格外痛苦,因为他们会全身肌肉僵直,牙关紧闭无法进食,还会出现越来越频繁地全身抽搐,但却是直到临死之前神志始终清醒,让人看着特别不忍,那时我们手里没有特效药品,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医生来说,这真是一种抓心抓肺的无奈啊!那时我们护士可是要忙坏了,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许多伤员痉挛发作,牙关紧闭,不能吃东西,我们就设法把伤员的牙齿撬开,喂一点汤水;伤员们排在床上的大小便,我们一点一点地给擦洗干净;伤口化脓,我们就用盐水清洗伤口,换药。后来国内紧急组织生产了大量的破伤风抗毒素送到了前方,终于有特效药给伤员们注射了,可是连消毒棉球都没有,我们灵机一动,轮流将自己棉被中的棉絮撕出来,放进开水锅中煮一下,代替消毒棉球,给伤员们擦擦就注射抗毒素,就这样逐渐地控制住了这种厉害的传染病。

其他部队的女卫生兵(源自网络)

其他部队的女卫生兵(源自网络)

其他部队的女卫生兵(源自网络)

作为战场上的白衣天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有的伤员,盆腔、尿道损伤,排不出尿来,可当时的战场上什么医疗器械都没有,包括普通的导尿管,一旦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反复给伤员按摩,实在无效时,最后一招就是靠嘴去吸出尿液来,虽然我们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但只要能减轻伤员的痛苦,我们每个人只要在场,都会这样毫不犹豫地去做。对我们来说,伤员就像是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几乎每一名护士都碰到过把伤员感动得掉眼泪的时刻。而每当看伤愈返队的战士又像小老虎一样活蹦乱跳、精神抖擞,听到他们说回去一定多消灭美国鬼子来报答我们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最开心激动的时刻,他们在走之前给我们行的军礼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回报和礼物。

和战友的合影

还有一件事,也很考验人的胆量,就是每当有伤员牺牲,都要去取包裹烈士用的抚恤衣,白天外出目标明显,容易被敌人袭击,所以都是晚上派个人去取。每次在漆黑的夜晚,独自一个人翻山越岭到十多里外的地点。要随时提防可能碰到的敌人,所以走路时心都始终提在嗓子眼里,为防备不测,每次我都会先趴在地上,仔细听四周的动静,确认没有异常声响后,赶紧爬起来快走一段,再趴下听,如此反反复复,紧赶慢赶才能保证在天亮前完成任务。

和战友的合影

第二次战役打响后,我们师长途跋涉赶到了柳潭里,虽然武器简陋,食物短缺,衣着单薄,但战士们个个都很英勇,他们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打得很顽强,我们医院每天都要收容大量的伤员,那时除战斗直接减员外,冻伤减员也非常多。我们医护人员虽然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在天寒地冻的严酷环境中,许多人还是连伤带冻去世了。晚上值班,要不时巡视一下,走到每位重伤员的床前都俯身去听一听他们的呼吸声,发现不呼吸了,确认已牺牲,就马上背出去送到外面指定的位置,我们的那个护理小组最多时曾一晚上背出去17名烈士。我们的班长有天晚上值班冷得实在没法子,情急之下顾不上害怕,她和一位牺牲的伤员同盖一床被子取暖。

和战友的合影

那时的后勤供给严重不足,粮食运不上来,国内带来的干粮早就吃完了,部队就只能在当地到处找粮食,没想到那里是贫瘠的高寒山区,除了土豆,根本生长不出像样的粮食作物来,就是连土豆也长不大。开始时,还能在村庄的废墟旁找到老乡藏在地窖里的小土豆,后期连土豆也很难找到了。开饭时,伤员和我们的待遇是一样的,定额分配四个小小的土豆,最艰难时,每人两个小土豆,我们去炊事班打饭要走一段路,到了之后,炊事员先从锅里捞四个热乎的小土豆让我们吃下,然后再根据你那里伤员的数量,严格地点着数往我们带去的铁桶里捞土豆,等我们再从冰天雪地里拎回来后,土豆早就冻得冰冷了,没有办法,伤员在根本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他们硬啃也要咽下这冰冷的土豆,所以后来我们就尽量想办法把铁桶找东西包一下,这样也就能勉强维持让土豆不要冻透。

那时每天还要安排大量的重伤员往国内转送,这就要靠朝鲜老乡的雪地牛拉爬犁了。一个爬犁拉两名伤员,先是把俩人的被子往爬犁上面铺一床,两名伤员用一倒一正的方式并排抬上爬犁,每个人的头都靠着另一人的脚,上面再盖上另一床被子,最后用背包带捆结实,老乡就赶着牛拉走了。目送这些重伤员被捆在爬犁上一动都不能动,在颠簸不平的道上,碰到上坡下崖,俩人一会这个头朝下,一会又那个头朝下,看着伤员遭的罪,我们都替他们难受,想想他们还不知要在冰天雪地里颠簸多长时间,才能最后坐上火车运回国内,可以想见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经不住这种折腾半路上就会牺牲的。

运送伤员的爬犁就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屋里护理伤员,听到屋外有动静,开门后,惊奇地发现雪地上爬来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大家慌忙出去,七手八脚把他抬进屋来,经询问后才知道,他是友邻部队(好像是20军)的,也是一个山东兵,在战斗中负伤昏迷,醒来后发现部队已撤,由于腿被打断不能行走,很难想象他是靠着怎样超常的毅力,咬着牙爬了两天,才来到了自己人身边的。大家检查他的双手、双脚已经冻得完全发黑,我们几人全部上前,用雪去搓,可是任凭怎么搓都变不过色来了,看着他我们都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难过。第二天就优先安排爬犁把他转送回国了,虽然心里明白他能活下来的希望很小,但我们还是希望这个特别顽强的战士能活着回到祖国去。

朝鲜不仅山多河也多

电影《英雄儿女》冰河运送伤员,和我们转运伤员是一样的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生理的原因,女兵和男兵比起来有更多的不方便,相比男兵,在一些特定时刻和环境下,我们会更不容易。比如转运伤员主要靠随军担架队和朝鲜老乡的爬犁运送,但在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战役阶段,由于部队插到了三八线以南,担架队一时跟不上来,我们只能自己亲自去运送伤员。朝鲜不仅山多,河流也多,虽然按农历应是三、四月份春暖花开之时,但这些河里的水全是山上的冰雪溶化流淌下来的,依旧寒冷刺骨,我们将伤员事先用背包带牢牢地绑在担架上,几个同志分抬着一付担架,一会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会又要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一旦碰到齐胸深的水,像我们个子较矮的女同志本身站都站不稳,这时就要几个人互相搀扶着蹒跚过河,而个子高些的男同志就主动抬担架过河。碰到例假期,也不能犹豫,照常要往河里跳,照样要和大家一样淌冰水。待过了河,血水随着裤腿淌,这时就赶紧到河对岸找一处比较茂密的树丛遮挡,脱下裤子使劲拧两把,然后穿上冰冷的湿裤子接着再继续走,当时有许多女兵就是因为这样受凉导致月经不正常,落下妇科病甚至是得了不育症的,战争让我们付出了比男兵更沉重的代价,但当时所有的女兵们没听说有一个人退缩过。

还有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当时许多战士开始不明原因地发高烧,持续不退,其中病情严重的只能转送回国。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全都忙得不可开交。可这都不是主要问题,最棘手的是无法确诊,所有的医生包括院长在内都找不出原因来,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眼看着倒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严重的已经濒临死亡,疾病即将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了,医务人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快走投无路啦,还好最后从国内请来了一位张姓教授,据说这位教授本来是国民党南京军队医院的,碰巧的是在49年要随国民党溃逃撤回台湾之际,他太太突然临产,无奈之下教授陪她留下来分娩,就被咱们解放军俘虏留用了。这位张教授在仔细询问、检查了一些病人之后,终于找出了病因,做出了明确的诊断,原来大伙是患上了地方性斑疹伤寒,这是由莫氏立克次体(一种病原体)通过虱子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当时还有不少人患上了另一种传染病——流行性回归热,这也是一种通过虱子传播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两种病的起因是朝鲜战场条件艰苦,总在行军打仗,经常只能和衣而眠,根本没条件好好洗澡换衣服,所以人人都生了大量的虱子,我们大家那时管虱子都叫光荣虫,谁的虱子多谁光荣,比如一次大家看着我们的文化教员从贴身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了个小本子,一打开先从里面掉出好多虱子来,结果他到底掏出本子想干什么大家都记不住了,只记住了那些脱落下来的虱子。俗话说虱子多了不咬,习惯了大家觉得好像也无大碍,可这次不一样了,就因为虱子身上带着的病原体而引起了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的大暴发大流行,此后部队马上展开了一轮讲卫生灭虱子的运动。

偏巧这时我在护理病员时也被传染上了斑疹伤寒,于是一连好多天,被烧得昏天黑地、迷迷糊糊、全身除了牙齿不痛哪儿都痛,什么都吃不进,老觉得口渴想喝水,可是那杯水就放在头顶上,我却挣扎半天胳膊怎么也抬不起来,没一丝力气去拿近在咫尺的杯子……,待病好了,我也瘦得脱了形,实实在在地领教了这病的厉害。还好,这次传染病的大流行,总算在张教授确诊后,从国内调来了大量的治疗药物,又逐步完善了治疗措施,病情最终得到控制,形势开始好转了。

美军飞机扔下的细菌弹。

我卫生人员正在查杀消毒。

给朝鲜儿童进行防疫注射(源自网络)

美国鬼子在朝鲜还曾卑鄙地搞过细菌战,他们的飞机趁夜间往我方阵地中扔过细菌弹,大冬天的雪地里奇怪地出现了苍蝇、蜘蛛等昆虫,当时我们医务人员曾有人抽调去做过消毒处理。据称在这些昆虫身上检出了鼠疫、霍乱、伤寒等病原体。但因为发现处理的及时,并没有对部队造成明显的伤害。当时我国曾在国际社会上提出过抗议。

朝鲜留影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我任班长的护理小组被指定为收容班,按规定专门负责收容团职以上的伤病员,有一次81师参谋长王景昆生病被我们班收容了,他是我的平度老乡,人非常好,和蔼可亲,我们没事时经常在一起聊天,聊我们共同的家乡。那时正是战役间隙,王参谋长派他的警卫员回国去看望家属,我就托他捎了一封平安家信,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直到回国后才得知那封信对我家来说有多么重要,让我彻底感悟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含义。因为就在之前的51年春节,家里过年烧断了一根香,这是老百姓眼里的凶兆,预示着有亲人遇难,我父亲马上就慌了,立刻认为一定是这个在朝鲜打仗的闺女没了,牺牲了。我母亲心胸反而较开阔,她说,想开些吧,人家好多人都牺牲了,又不是光你的孩子。可父亲任谁劝都放不下,忐忑不安、唉声叹气了整整一个多月,寝食难安,直到有一天收到了这封平安家信,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全家人简直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

[来源]华野九纵后代之家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