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市万江区——林氏宗祠(78)

 襄阳孙金福 2021-10-03

2021101日(星期五),今天是伟大的祖国72岁的生日,国家给予放假7天的福利,下午14:30分出发,在高德地图上搜索到第一站参观位于东莞市万江区蚬涌社区莫屋村——刘氏宗祠。第二站参观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麦屋村——麦氏宗祠。第三站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滘联社区李屋村——李氏宗祠。第四站是位于东莞市万江区小享社区林厦村——林氏宗祠。

下午1640分找到林氏宗祠,宗祠地处小享社区林厦村小广场,门前是林厦桥,宗祠左边还有一座观音堂,里面烟雾缭绕。

来到林氏宗祠门口,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宗祠的对联,“勋垂穗石、派接莆田”,说明小享村的林姓是从福建莆田迁入广东南雄,又从南雄南迁东莞石龙,石龙也是林姓望族,后从石龙迁入万江小享社区林厦村。

林氏宗祠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布局,第一进是个大“和”字,“和”上面写着“家和万事兴”、下面写着“人和事业旺”,就是告诉林氏族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第二进是“忠孝堂”,下面还写着“孝仁爱,信义和”,就是告诉林氏族人,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辈,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第三进是“世德作求”,这个地方是拜访林氏先祖牌位的地方,旁边还挂着林氏祖训,祖训分十条是:国法当守、家规当遵、师尊当敬、交友当正、处事当明、自当勤俭、祖谊当敦、教子有方、祭祀当诚、宝藏谱牒等十条祖训。

林氏宗祠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近7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300多平方,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头门两侧设塾台,檐下彩绘壁画,木雕如意斗拱梁架精美细致。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明朝建筑特点与风格。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和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宗祠外面是富丽堂皇,里面确实乱七八糟,第三进本来是摆放林氏先祖的地方,却放了4条龙船,各种家什、废品琳琅满目,真是有辱林氏先祖。

林姓出自子姓,黄帝后裔,历夏、商32代而生比干,为商纣王少师。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洒色,朝廷中以比干为首的文武大臣为着国家利益,直谏纣王。

纣王执迷不误,反而怒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还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为避纣王之难,避居于牧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

    周武王伐纣得胜后,下旨修建比干墓,寻访比干后人,拜见其子泉。泉以其居长林石室而生,周武赐泉为林姓,改名为坚。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坚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为冀州之地又称西河。长林现在河南省卫辉市。

  东莞石龙林屋林氏一脉,溯源于九牧六房祖蕴公。蕴公为披公六子,列十七世,小名己奴,字梦复。唐贞元四年明经及第,初任推官,侍御史,迁寿州刺史,历邵州,移知洪州,著有《林邵州文集》等,所著《拨镫法序》,被历代书法家奉为圭臬。

据史料记载,林屋开基祖善乐公,为宋代名儒密公之子,生于宋朝淳祐八年五月(1249年),在宋朝末年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渡江,经广东南雄州迁入东莞,居水南头(石龙林屋)。卒于元朝元顺帝丙子年(1336年),享寿89岁。葬于陆家窝,地称鱼翁撒网的洗布塘西侧。

石龙原来是一片沙滩荒地,南宋末年,约在1279年,善乐公自福建莆田南迁,经南雄至东莞石隆水南头,之后经数代人的艰苦开拓,努力耕耘,这片原为沙滩的不毛之地才变为良田耕地,且大部分归属林氏所有。明万历丁亥年间(约1560年),震洲公与王石屏君联合招商,以王石屏君出名创承,将石龙部分土地开拓成墟集。自此,石龙墟商贾如云,车水马龙,成了华南商业名镇,而林氏家族每年从石龙墟获花利甚丰,为培养子孙上进,于是,林氏家族在塘头厦购置了供学之田,以奖励津贴读书人。

由于石龙土地范围小,部分林氏家族迁入万江区林厦村繁衍至今千余人之众。

老河口:孙金福撰写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