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阵容+弱剧情,算不算资源浪费?

 第十放映室 2021-10-03

《扫黑风暴》前脚刚走,《双探》后脚就来了。

和《扫黑风暴》一样,《双探》刚开播那会也拉满了期待值:

先看幕前:

段奕宏主演兼监制,召唤来了“团长帮”原班人马张国强、邢佳栋、刘威葳、高峰……

另外两个主演则是大鹏和金马影后曾美慧孜。

情怀+实力,演员阵容妥了。

再看幕后:

导演、制片、摄影、美术、造型、声音,几乎都来自电影领域。

导演费聿竹和陈宙飞,一个是入围First影展的新人导演,一个是《悬崖之上》《影》《李米的猜想》的摄影师;

艺术指导吕东曾担任《地久天长》《失孤》《可可西里》等片的美术指导……

优秀的电影演员与电影幕后人员一步到位,《双探》的电影感不言而喻:

精致的构图;

考究的灯光;

凶悍的行动。

视听语言如此讲究,对犯罪剧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

但看了几集之后,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这剧能看,但总觉得少了点东西。

再一回想,当初那些铺天盖地的关于电影感的宣传,好像也少了点什么。

搜罗了一遍阵容,我发现大家选择性地忽略了这部剧的编剧。

为啥?

因为实在没东西可吹。

就像这部剧,吹啥都行,就是不能吹剧情。

一部悬疑刑侦剧,节奏慢,悬疑的谜底藏得也不深,是不是就没看头了?

倒也不是。

还有一种路子,就是借几宗悬案引出案发当地的社会人情,揭露某种社会风气,或是涉案人员面临的各种人生困境。前段时间的美剧《东城梦魇》,以及很多网友提到的《真探》都是该类型的翘楚。

《双探》显然是想走这条路,只可惜编剧的笔力太浅,撬不动双塔这冰封千里的雪地。

【下文包含严重剧透(虽然也没什么悬念),介意慎入。】

01  

好瓶装老梗

《双探》有两条并行的故事线,全都源自北京,但线索又指向吉林双塔。

第一条线是北京一名十五岁少女范晓媛被绑架。

恰巧范晓媛好朋友的爸爸是这片的警察,名叫李慧炎(段奕宏 饰)

李慧炎住在二环胡同里,老婆不在了,一个人带着儿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路上偶遇匪徒,他骑着二八大杠追了很久,还是让罪犯跑了。于是全城堵截,结果罪犯依旧瞒天过海,带着小女孩逃出北京。

李慧炎和同事们一路追查,发现这群人来自吉林双塔,便赶往双塔。

另一条线的主人公是北京的一名入殓师周游(大鹏 饰)

周游的父亲在家中被人谋杀,舌头被残忍割下。

周游亲自为父亲收尸,发现家中自己的相片上摆着一块碑文拓片。

度娘告诉他,这块碑来自双塔。

巧的是,双塔也是周游的故乡。

当年父亲要去北京进修,带着年幼的他离开了双塔。

母亲早逝,父亲又总是心事重重,导致周游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和谐。

他本来是医科大学的学生,后来放着医生不干,干起了给死人化妆的工作。

似乎一切都源自双塔,周游决定回双塔一探究竟。

随着剧情深入,各自带着任务的李慧炎和周游在双塔偶遇了,观众也会慢慢发现,这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干的线索,也逐渐纠缠在一起。

来到双塔,画风陡然一转,从北京胡同的市井转向了凌厉粗犷的原生态。

不得不说,剧组的实景拍摄大大提升了整部剧画面上的质感。

例如李慧炎在雪地里看到熊的那一段,光是段奕宏脸上的雪碴子就足以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

随时随地冒出来的热气;

演员在雪地里步履蹒跚艰难前行,时不时还要打个踉跄;

经常出现的火炉、小太阳,以及围绕着取暖设计的各种小细节;

时而出现的雪原空镜,双塔城区如港式街头的赛博街景……

都能看出主创的诚意:

他们想要讲一个千真万确发生在东北雪原的犯罪故事,要让观众看了,先从生理上感到冷,再从心理上感到冷。这样,当正义最终降临的时候,人心才是最暖的。

看采访,段奕宏不仅“折磨”自己,也“折磨”着全剧组的演员。

他拍雪地追凶的戏,要把自己的头直接扎到雪里;

一般演员在雪地里拍戏,都是先呆在暖和的地方,等到自己的戏份再出来。但乍从暖和的地方来到冷的地方,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对,不像是在冰天雪地里冻了很久的样子。

于是剧里的演员全都真的在外面待上十几二十个小时,给出的生理反应都是最真实的。

而美术、摄影的审美也一直在线,很多情绪、人物背景都是通过镜头画面传递出来的。

比如大Boss吴德水开头的几次出场,打光别有深意。

给屠夫的镜头,血腥中透着别样的仪式感,暗示着这是一个手段凶狠,但又秉持某种原则的人。

这些无疑都是值得夸奖的地方。

这样大概也是《双探》一直在7.9分徘徊,一度上了8分的原因。

在硬件条件上,这部剧合格了。

但在故事内核上,这部剧又太老了,老到我怀疑隔壁大湾区的哥哥们几十年前就把这样的剧情演了个遍。

但凡看过几部犯罪片,或者都不用看过几部,只要是看过《扫黑风暴》的,就能在前几集轻松猜出周游父亲那条线的前因后果。

都是一伙利益集团为了阻止某人的告发犯下命案,而后各奔东西,十几年后当年的幸存者前来调查真相或是复仇,扯出一系列陈年往事。

虽然我也不喜欢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强情节,但越看越发现真相果真如所有人的猜测那样,多少还是感到失望。

至于女孩绑架事件,吴德水直接说女孩是“血袋子”,剧情已经不能再明显了,而警察一直到第14(一共16集)才查出来。

不仅悬疑感弱影响了观感,剧本上经不起深究的细节也是一抓一大把。

被网友诟病最多的就是年代错位感强:

2017年了,北京警察家的四合院连个私厕都用不起,还得到处管人借钱;

北京的警察仍然在四合院办公,穿着像是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这个年代,李慧炎还骑着二八大杠在胡同溜达……

不过已有不少北京网友反驳了这些,只怪广大网友没生活在北京二环,无缘见识;

但是有些地方就说不过去了。

比如反复出现的大白兔奶糖。

我明白编剧想用糖来做隐喻,但放在2017年的15岁少女身上,非常违和。

又比如,2017年北京早已完成了天眼工程,疑犯在车牌号码暴露的情况下想要从北京城逃脱实在很困难,于是编剧安排他们偷走了别人的货车。

但是货车司机被偷车后竟然不报警吗?

就这么干瞪着眼看别人把车抢走了?

如果货车司机报警了,警方出警调出监控,发现车被掉包,及时拦住车辆或是在沿途布控排查车辆,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但偏偏什么都没发生。

因为编剧他可能想不出好的让绑匪逃出去的方法了。

再比如,范晓媛被屠夫解救,放到了离警察局门口一条街的地方,然后被犯罪分子偶遇,再次绑走。

这种情节除了让人气短外,也不算太差劲。

而车里的小女孩不知道怎么突然就有力气挣脱绳子,自己一溜烟跑进了零下几十度的雪山里,即便只穿了校服裤子也冻不死,还不迷路。

如果剧里的警察能有小女孩一半的战斗值,也不至于到了大结局案子还没破。

编剧这种为了把故事圆下去而不得不糊弄一下的行为,真是老双标了。

毕竟在展现一些只需要积累点生活经验就能写的剧情时,编剧可是不遗余力地在展现所谓“真实感”(如我们前文所说)。

那些被网友猛夸的生活流片段,比如两个老刑警一边烤火一边聊人生,又或者是剧中人各种吃东西、插科打诨的桥段,都挺好。

但这些只能算酒席上的瓜子花生,再香也香不过主菜。

到了主情节,就忘了要真实?

不得不说,如今被夸“真实”“尺度大”的国产剧都有这毛病。

挑出来吧,显得我刻薄;不挑出来吧,又如鲠在喉。

如今不管是当观众还是写剧评,都有够难为情的。

02

没有深入的主题

说到这里,可能有观众要坐不住了:

我就是看个乐子,那些巧合就当是受害者倒霉,绑匪比较幸运不行吗?

你们就是成天闲的没事,人家为了拍一部剧多不容易啊,你天天这么找茬国产剧就能进步了?

正巧前几天陈数在宣传电影时还强调主创拍电影不容易,呼吁大家多点宽容。

听完她的发言,我反而觉得观众的“不宽容”更加重要了。

就拿《双探》来说,如此豪华、高配置的阵容,为什么偏偏找来一位几乎没有成功作品的编剧?

事实证明,这部剧最大的缺陷正是编剧。

上面我挑出的细节,只是剧本明面上的问题,而本剧更大的遗憾还在更深处。

第一点,本剧毫无人物塑造可言。明明有几个人设挺有张力,但真正表现在剧情里却空洞无物。

李慧炎咱就不说了。

除了开头修厕所,和几个同事贫了几句嘴,偶尔跟张国强唠会家常,以及办案时的执着认真以外,这个“双探”之一没有什么故事,也没什么困境。

而“双探”之二周游则是个有故事的人,父子不合,自毁前途,回到故乡的他既是在追寻真相,也是在试图与死去的父亲和解,以弥补这些年亲情上的巨大裂痕。

他对父亲一定有过埋怨,但自己拒绝回家又间接导致父亲死亡,心中又充满愧疚。回到双塔后,他隐约感觉到父亲的过去并不光彩,所以并未对李慧炎说实话。

他既渴望真相,又难以接受真相。

这种人物纠结的心理,编剧并未深入挖掘。

于是,本剧的主角,两位侦探的人物形象,全部垮掉。

第二点,成功的双线并置、双雄模式,必然要让两条线索和两个人物在主题层面产生化学反应,而不仅是将两条情节线简单勾连起来就万事大吉。

《双探》既然已经将两位主角作为剧名,理所应当将主题上升到人物精神层面的互动上来。

但我们看到的是,直到14集,两人的关系依旧停留在案件破解层面,李慧炎完全没有参与到周游的人生困境中去。

既然如此,双男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最后一点,相信有一定国产犯罪片阅片量的观众,对本剧整体气质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双探》的很多地方都流露出了近几年“东北叙事”的特征。

大雪纷飞的环境,罪恶丛生的偏远小镇,没落的国企工厂,坚守道义的人……

这些年发生在东北的犯罪故事都一个调调。

能看出编剧试图通过两桩罪案,勾勒出双塔这个边远小城在城市化改革中岌岌可危的社会生态。

比如守林人乌娜吉的念想就是守好这片埋葬了父母的土地,让同样没了爸妈的小熊们可以和她一起健康安全地活着。

可惜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抵挡住改革大潮。

瞭望塔被拆,乌娜吉的理想破灭了,一同逝去的还有故乡。她可能不得不进城学些手艺,被迫成为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实,周游就是另一个乌娜吉。

他这次回到双塔,就是在寻根,寻找改变了父亲从而改变自己人生的根源,才好找到人生未来的方向。

这些线头编剧在开头明明藏好了,但是写着写着,支线越来越多,主角背负的任务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你想想,连主角都写不明白,还想写小镇群像?

得了怪病的吴德水,重情重义的冰姐,人狠话不多的雷公,全都浮于表面。

如果不是因为一帮演员演技过硬,摄影美术又如此优秀,增加了些许观赏性,那就当真一点看头也没了。

因此,本剧中很重要的主题——对东北小镇社会生态、居民精神状态的探讨——始终隐而不发。

再次回到刚才观众应不应该宽容的问题。

面对《双探》这样的剧,观众的“宽容”毫无意义。

正因为我相信主创是真诚的,我相信他们拍这部剧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才更要对他们“不宽容”。

一个项目,好不容易请到如此多优秀且靠谱的人倾力相助,却因为编剧这一环松懈影响了全局。

这算不算是资源浪费?

反正我见不得这种浪费,也希望这样的浪费越来越少。

只有观众不宽容,才能逼着这些创作者们像找演员找摄影找美术那样去磨剧本。

也只有多挑挑刺儿,国产剧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毛病才有可能改善。

否则,永远是开播一阵尬吹,剧情一深入便做鸟兽散。

主创和观众,谁能落着好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