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0-04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归纳出升降散的来源、组成、方义、煎服法以及其在温病15方中的地位。 升降散来自明代的医学著作《伤暑全书》,清代陈良佐改变其剂量、服法,定名为陪赈散,同时期的温病学家杨栗山取而用之,易名为升降散。该方原为散剂,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共6味组成,后世以酒性辛烈,易动火生风,而蜂蜜味甘,易致痞满,不利湿热分散,故临床应用时,多数去此二味,以其余4味入药煎汤。杨氏极为重视本方,将之列为温病15方的总方,并灵活加以化裁,另行创制14方,共同用治22种温热病证。 第二部分涉及升降散的现代临床应用,根据近20年来共118篇文献的资料,分别就大样本研究和个人验案报道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7篇文献所报道的57项大样本研究运用升降散治疗了多个系科疾病共57种,病例达3859个,其中以传染性及感染性疾患最多,占总数的49%,其次为耳鼻喉科疾患,占总数的21%,可见升降散最为擅治传染性、感染性、肺系、耳鼻喉科疾病。61篇个人验案报道则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共78种,病例112个,其中以皮肤病最多,占22%。两类报道相加,共治疾病135种,病例3971个。 关于大样本报道中升降散的用药规律,使用频次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僵蚕的使用率最高,达100%,其次为蝉蜕,占97.25%。在临床施治时,此2味往往一并相须为用。平均用量分析表明,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的用量分别为9.5g,7.5g,7g,7.5g,与杨氏原先所用剂量颇有出入,与赵绍琴教授的临床用量则同中有异(分别为10g,6g,6g,1-2g)。由此可见,4药用量古今有别,须因应时代而改变,大黄剂量尤应注意,须视乎病人的强弱,病情的缓急轻重而酌情加减。以上统计分析阐明升降散各药的主次地位和最佳用量,俾便临床应用时,适当加以调整,从而提高其疗效率。 关于大样本研究中加味药的配伍规律,经统计分析后,发现3859个案例共使用117种加味药物与升降散配伍,其中使用频率排前12名的是:生甘草、桔梗、全蝎、虎杖、皂角刺、黄芩、金银花、连翘、浙贝、板蓝根、柴胡、土茯苓,而生甘草、桔梗、全蝎、虎杖4味药的使用次数最多,频率超过20%,是升降散使用过程中最常用的加味配伍,而其余8味,使用率亦较高,由13.07%至15.17%不等。 至于加味药使用剂量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上述


12味药用量最多的依次为:

皂角刺、虎杖、土茯苓、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浙贝、柴胡、黄芩、桔梗、生甘草、全蝎。


其中几对常用对药,即


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板蓝根、虎杖,以及浙贝配合银花、连翘的角药,虽然用量各有不同,但都能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升清降浊,对于恊同升降散治疗多个系科的疾病,均有莫大裨助。 由于文献报道的57项大样本研究全部采用,而112项个人验案也绝大部分采用升降散加味方施治,升降散原方诸药及上述加味药的应用规律,可为广大医师临床应用升降散提供启发性的指导。 


合方分析提示,在升降散配伍加味的过程中,除加用单味药、对药、角药外,使用合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规律是:两证并见,两方配用;数证相杂,数方合用;不管经方或时方,皆可相合;无论疑难症或常见病,均须辨证论治,配伍适当的方子。本节的探讨,可望激发科研人员活用升降散合方加味的原则,就禽流感之类的传染病,研发崭新的防治方药。 最后是对112项个人验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得结果推论出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共性规律。升降散所治疾病总的病机是外感邪热,内伤火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心烦、失眠多梦、口干咽干、纳呆、咽红咽痛、口渴欲饮、头痛,舌红,或舌尖边红或微红,苔黄或黄腻,脉沉弦数或弦滑数。临床治病时,不论病证如何复杂多变,只要抓着这个共通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即可考虑以升降散化裁辨治。因此,这项共性规律的探讨,可为临床运用升降散提供参考,以便先行确切诊断,然后更有效地对症下药。 第三部分是结语,除阐述上述各项结论外,更抒发个人意见,期望研究人员百尺竿头,就升降散的制剂和用治疑难杂病等课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俾能惠及广大的中医药使用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