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折叠纱门的制作方法

 山南水北黄花苗 2021-10-04
一种折叠纱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建筑物、车辆、围栏或类似围绕物的开口处用的移动式闭合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折叠纱门。



背景技术:

纱门的作用是在夏天为室内提供空气流通的同时起到防蚊作用,是室内装潢中常见的家具。传统的纱门若到了冬天不使用时仍安装在门上,十分不美观;若将其拆下,则需要整扇安装和拆卸,十分不方便,并且拆下以后储存也十分占用空间。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一种折叠纱门,主要的原理是将纱门上的纱网互相逆向折弯成可自由伸缩的折叠式纱网,该可自由伸缩的纱网可在框体内被横向拉动,进行自由开闭。为了对纱网在竖直方向上提供支撑力以及为纱网在水平方向提供张紧力,需要给纱网提供张紧装置,一般是用一端连接张紧机构的绳索横向穿设在纱网上。折叠纱门在不使用时就可将纱网折叠起来从而不会影响美观,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拆卸和安装。

当纱门不断闭合即纱网不断张开后,张紧装置会给纱门提供一定的回缩力,并且纱网本身的折叠也会给纱门提供一定的回缩力,使纱网具有一定的收拢趋势,使纱门的关闭状态不稳定,所以需要一个锁定机构来提高纱门的稳定性。

授权公告号为CN205400546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07月27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蚊防盗遮阳纱窗,包括由左边框、右边框、上横框和下横框构成的纱窗框体,左边框具有收容槽和护栏固定平面,上横框具有收容槽和护栏固定平面,护栏成型或焊接固定在护栏固定平面上,左边框的收容槽的底部成型有一个横截面为倒T字型的边框槽,上横框的收容槽的底部成型有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横框槽;纱窗边轨和纱窗中轨的上下二端分别插套在上横框和下横框的收容槽中,纱窗中轨上成型有手推槽。纱窗中轨上固定有磁条,遮阳窗中轨上固定有磁条,纱窗中轨上的磁条与遮阳窗中轨上的磁条相对。

对比文件在双开式纱窗的中轨上设置相对的两个磁条作为锁定机构来实现纱窗的闭合,以此来提高纱门之间关闭状态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易锁定的锁定机构,以此来提高纱门之间关闭状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纱门,具有易锁、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折叠纱门,包括用于安装在建筑物、车辆、围栏或类似围绕物开口处的纱门框体,纱门框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框;纱门框体上设有能在两个侧边框之间来回移动的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第一移动框和与其对应的侧边框之间、第二移动框和与其对应的侧边框之间均设有折叠式纱网;第二移动框上相对第一移动框的一侧设有在水平方向上与外环境连通的卡槽,卡槽包括连通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且第一连接槽靠近第一移动框设置,第二连接槽上靠近第一连接槽的端面上的侧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接槽上靠近第二连接槽的端面上的侧槽壁之间的距离;第一移动框上设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弹性卡件,弹性卡件的侧部设有弹性支耳:将弹性卡件插入卡槽,当弹性卡件伸入第一连接槽时,第一连接槽的侧槽壁挤压弹性支耳且弹性支耳与第一连接槽可相互滑动紧抵;当弹性卡件伸入第二连接槽时,弹性支耳回复成自然状态且弹性卡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受限;第二移动框内还设有能够推动弹性卡件使其从卡槽内脱出的解锁机构。

采用上述结构,设于第一移动框内的弹性卡件首先被压入第一连接槽,在第一连接槽的侧壁的挤压下,弹性支耳被压缩使得弹性卡件得以顺利进入第二连接槽,弹性卡件进入第二连接槽后弹性支耳回复成自然状态且弹性卡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受限,因而难以自由脱出,从而使得两扇纱门之间锁住,并且锁住状态稳定,降低纱网自动回缩关闭的可能。需要将纱门打开时,解锁机构能够推动弹性卡件并使弹性卡件脱离第二卡槽的限制从而使弹性卡件从卡槽内脱出,将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分离。

进一步优选为:第一移动框内设有可供弹性卡件上下移动的滑槽;第二移动框内设有与卡槽在竖直方向连通且可使弹性卡件在水平方向自由出入的脱出部;解锁机构包括设于第二卡槽远离脱出部一端且用于将弹性卡件推动至脱出部的压块。

采用上述结构,压块推动弹性卡件在滑槽内移动,同时也在第二连接槽内进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使得弹性卡件进入脱出部从而得以在水平方向上第二移动框,实现第一移动框与第二移动框的分离。

进一步优选为:压块通过第一连接杆与设于第一移动框外部用于驱动压块的第一按钮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一移动框外部按动第一按钮,第一按钮驱动第一连接杆运动从而带动压块推动弹性卡件,弹性卡件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进入可以自由出入的脱出部,从而可将弹性卡件从脱出部中自由脱出,实现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的分离。

进一步优选为:弹性卡件与第一移动框之间设有用于使弹性卡件回复到初始位置的第一弹簧;第一连接杆与第二移动框之间设有用于使压块回复到初始位置的第二弹簧。

采用上述结构,按动第一按钮实现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分离后,弹性卡件在第一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能够自动回复到初始位置,第一连接杆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压块和第一按钮自动恢复到初始位置。从而不需要人力将弹性卡件和压块回复到初始位置,即可进入下一次关门的准备。

进一步优选为:第二连接槽的侧槽壁上设有部分脱离卡槽的弹性部,弹性卡件插入第二连接槽时弹性部与弹性支耳抵接;第二连接槽的侧槽壁和第二移动框之间留有调节腔,且调节腔内设有用于挤压弹性部以使弹性支耳在水平方向上被挤压从而使弹性卡件自第二连接槽内移动至第一连接槽内的压板。

采用上述结构,按压压板使弹性支耳受到挤压从而使弹性卡件自第二连接槽内移动至第一连接槽内,实现第一移动框与第二移动框的分离。

进一步优选为:压板通过连接部与设于第一移动框外部的第二按钮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按压第二按钮驱动连接部并带动压板挤压卡槽上的弹性部以及位于弹性部内侧的弹性卡件上的弹性支耳,使得弹性卡件上的弹性支耳受挤压从而使弹性卡件脱离跌卡槽的限制,得以将第一移动框与第二移动框分离。

进一步优选为: 弹性卡件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一个弹性支耳与其他弹性支耳朝向不同,压块为两个且分别设于两种不同朝向的弹性支耳外侧,连接部包括与每个压板上远离弹性部的一端依次连接的夹板和拉伸板,以及一端与拉伸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按钮相连的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夹板交叉设置且其交叉点设有竖直状的铰接轴;拉伸板与夹板铰接且两个拉伸板的远离压板的一端互相铰接。

采用上述结构,第二按钮将拉伸板向远离向远离压板一侧拉伸,在铰接轴的限位作用下两根夹板绕铰接轴转动,使得夹板两端的压板互相靠拢并挤压卡槽的弹性部从而挤压弹性卡件上的弹性支耳使弹性卡件得以从卡槽内脱出。

进一步优选为:拉伸板与第二移动框之间设有用于使压板回复到初始位置的第三弹簧。

采用上述结构,按动第二按钮实现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分离后,在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压板回复到初始位置,做好下一次开门的准备而不需要人力将压板回复到初始位置。

进一步优选为:第一按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移动框上的纱门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不论在纱门内侧和外侧都能通过按动第一按钮实现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分离。

进一步优选为:第二按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移动框上的纱门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不论在纱门内侧和外侧都能通过按动第二按钮实现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分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第一移动框和第二移动框之间设置互相配合的卡槽和弹性卡件,能够使两扇纱网比较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降低纱网自动回缩关闭的可能,也提高了纱门稳定性;解锁机构帮助锁住的纱门之间实现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绳索和重力件在纱门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弹性卡件在第一移动框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卡槽结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A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的弹性卡件、卡槽与解锁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例1的解锁机构立体图;

图8是实施例2的弹性卡件在第一移动框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卡槽结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弹性卡件、卡槽与解锁机构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解锁机构立体图。

图中,11、上横框;12、下横框;13、左边框;14、右边框;15、第一移动框;16、第二移动框;2、纱网;31、绳索;32、重力件;33、通槽;41、弹性卡件;411、固定部;412、弹性支耳;4121、凸部;4122、凸台;42、卡槽;421、第一连接槽;422、第二连接槽;43、脱出部;4221、弹性部;51、卡座;52、滑槽;53、第一弹簧;71、压块;72、第一连接杆;73、第一按钮;74、第一传动杆;75、第二弹簧;81、压板;82、连接部;821、夹板;822、铰接轴;823、拉伸板;824、第二连接杆;83、第二按钮;84、第二传动杆;85、第三弹簧;9、调节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折叠纱门,如图1所示,包括设于门框上(值得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折叠纱门的使用场景为安装在门框上,也可用于安装在窗框上或者其他合适的位置)的上横框11、下横框12以及两个侧边框,为了方便描述,两个侧边框分别命名为左边框13和右边框14。上横框11和下横框12上设有导槽,左边框13和右边框14之间设有一端设于上横框11的导槽内,另一端设于下横框12的导槽内且可沿导槽左右移动的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其中第一移动框15设于相对靠近左边框13一侧,第二移动框16设于相对靠近右边框14一侧,第一移动框15和左边框13之间、第二移动框16和右边框14之间设置有锁扣结构(为现有技术,图中未示出,如背景技术中涉及的实用新型即采用了倒钩结构)。左边框13和第一移动框15之间、右边框14和第二移动框16之间均设有反向弯折的可折叠式纱网2,纱网2上横向穿设有若干绳索31。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相对的面上设有用于将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卡紧的两个卡紧机构,分别位于距离上横框11和下横框12约1/3第一移动框15(第二移动框16)高度的位置。

参照图2,位于右边框14和第二移动框16之间的纱网2(图中省略)上的所有绳索31的一端固定在右边框14上,另一端并跨越设于第二移动框16上端的滑轮并穿到第二移动框16(图中结构简化)上靠近纱网2(图中省略)处的通槽33内。位于通槽33内的绳索31一端设有重力件32。左侧纱网2内的绳索31与重力件32的设置与右侧纱网2上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3和图4,卡紧机构的设置如下:第二移动框16上相对第一移动框15的一侧设有在水平方向上与外环境连通的卡槽42,卡槽42下方设有与卡槽42在竖直方向连通且开口宽度大于弹性卡件41并可使弹性卡件41在水平方向自由出入的脱出部43。第一移动框15内设有滑槽52,滑槽52内设有可在滑槽52上上下移动的卡座51,卡座51上固定有两列弹性卡件41且两列弹性卡件41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可辅助形变),每列有若干个弹性卡件41。弹性卡件41上设有弹性支耳412(参见图5),两列弹性卡件41的弹性支耳412互相背离。卡座51底部与滑槽52底端之间设有用于使弹性卡件41回复到初始位置的第一弹簧53。

参照图5,弹性卡件41包括一端固定在卡座51上且与卡座51垂直的固定部411,固定部411另一端与弹性支耳412的一端弧形连接且弹性支耳412与固定部411之间形成供弹性支耳412调节位置的缝隙,弹性支耳412的另一端悬空。弹性支耳412远离固定部411一侧的外表面上设有凸部4121,凸部4121的形状为由弹性支耳412中部向卡槽42方向倾斜的斜面,并在弹性支耳412中部与弹性支耳412本体之间形成一个凸台4122。

参照图6,卡槽42包括连通的第一连接槽421和第二连接槽422且第一连接槽421靠近第一移动框15设置,第二连接槽422上靠近第一连接槽421的端面上的侧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接槽421上靠近第二连接槽422的端面上的侧槽壁之间的距离;将弹性卡件41插入卡槽42,当弹性卡件41伸入第一连接槽421时,第一连接槽421的侧槽壁挤压弹性支耳412且弹性支耳412与第一连接槽421可相互滑动紧抵;当弹性卡件41伸入第二连接槽422时,弹性支耳412回复成自然状态且弹性卡件4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受限。

参照图6,第二移动框16内还设有能够推动弹性卡件41使其从卡槽42内脱出的解锁机构。解锁机构包括设于第二连接槽422上方且用于将弹性卡件41下压至脱出部43的压块71和通过第一连接杆72与压块71连接并设于第二移动框16外部用于驱动压块71的第一按钮73。为了从纱门内侧或外侧都能实现对压块71的按压,第一按钮7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移动框16上相对的纱门内侧和外侧。第一连接杆72包括一根主杆和两根连接在主杆上的支杆,第一连接杆72所在平面与地面平行。第一连接杆72的主杆上的两个悬空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按钮73,两个支杆的悬空端连接压块71。

参照图7,第一连接杆72上设有一端固定在第二移动框16上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杆72顶部的用于使压块71回复到初始位置的第二弹簧75。为了实现按压一个第一按钮73带动两个卡紧机构打开,上下两个卡紧机构的第一连接杆72之间通过第一传动杆74传动。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下,第一移动框15和左边框13之间、第二移动框16和右边框14之间通过锁扣结构锁住,纱门被隐形在门框上。需要关闭纱门时,打开锁扣结构,用手推动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互相靠近,纱网2逐渐张开,重力件32会将穿设在纱网2内的绳索31张紧,使得纱网2在竖直方向上难以垂落。当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逐步靠近,弹性卡件41抵触在第一连接槽421,弹性支耳412在第一连接槽421的挤压下向固定部411靠近,从而使弹性卡件41嵌入第二连接槽422。在弹性支耳412回弹力的作用下,弹性支耳412上的凸部4121与第二连接槽422配合从而防止弹性卡件41轻易从卡槽42内自由脱出,完成第一移动框15与第二移动框16的锁紧。

需要将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分离时,向下按压其中一个第一按钮73,第一按钮73驱动第一连接杆72并带动压块71向下按压弹性卡件41,使得弹性卡件41带动整个卡座51在滑槽52内向下滑动并按压第一弹簧53蓄力,弹性卡件41脱离第二连接槽422进入脱出部43,水平移动第一移动矿和第二移动框16使得弹性卡件41得以从脱出部43内在水平方向自由脱出。与此同时,被按压的第一按钮73通过第一连接杆72将向下按压的力传动到另一个第一按钮73,同时完成上述动作,使弹性卡件41从脱出部43内脱出。将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向左右两边推开,并在左右边框14上锁住。弹性卡件41脱离第二连接槽422的同时也脱离压块71的压力作用,在第一弹簧53的回弹力作用下,弹性卡件41回复到初始位置;松开第一按钮73后,压块71、第一连接杆72和第一按钮73在第二弹簧75的回弹力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从而做好下一次关门的准备。

实施例2:一种折叠纱门,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和图9所示,卡紧机构包括固定于第一移动框15上的卡座51以及设于卡座51上的若干弹性卡件41和设于第二移动框16的对应位置上且与弹性卡件41互相配合的卡槽42。弹性卡件41在卡座51上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0和图1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卡槽42的第二连接槽422的侧槽壁上设有部分脱离卡槽42的弹性部4221,弹性卡件41插入第二连接槽422时弹性部4221与弹性支耳412抵接。第二连接槽422的侧槽壁和第二移动框16之间留有调节腔9,且调节腔9内设有用于挤压第二连接槽422的弹性部4221以使弹性支耳412在水平方向上被挤压从而使弹性卡件41自第二连接槽422内移动至第一连接槽421内解锁机构。解锁机构包括设于弹性部4221外侧且用于将弹性部4221及弹性卡件41上的弹性支耳412向内压的压板81和通过连接部82与压板81连接并设于第一移动框15外部用于驱动压板81的第二按钮83。为了从纱门内侧或外侧都能实现对压板81的按压,第二按钮83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移动框16上相对的纱门内侧和外侧。其中,连接部82包括两根分别与竖直设置在调节腔9内的同一根铰接轴822转动连接且一端与压板81连接的夹板821,两根夹板821的另一端分别与拉伸板823铰接,两根拉伸板823的远离压板81的一端互相铰接。拉伸板823和第二按钮8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杆824连接。横向推动第二按钮83带动拉伸板823向远离压板81一侧运动,在铰接轴822的限位作用下两根夹板821互相靠拢,压板81挤压卡槽42内的弹性部4221从而挤压弹性卡件41上的凸部4121使弹性支耳412向固定部411靠拢,凸部4121脱离第二连接槽422从而得以从卡槽42内脱出。拉伸板823的远离压板81的一端设有促使拉伸板823和夹板821回复到初始状态的第三弹簧85。

参照图11,为了实现按压一个第一按钮73带动两个卡紧机构打开,上下两个卡紧机构的第一连接杆72之间通过第二传动杆84传动。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下,第一移动框15和左边框13之间、第二移动框16和右边框14之间通过锁扣结构锁住,纱门被隐形在门框上。需要关闭纱门时,打开锁扣结构,用手推动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互相靠近,纱网2逐渐张开,重力件32会将穿设在纱网2内的绳索31张紧,使得纱网2在竖直方向上难以垂落。当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逐渐靠近,弹性卡件41抵触在第二移动框16的第一连接槽421上,弹性卡件41的弹性支耳412在第一连接槽421的挤压下向固定部411靠近,从而使弹性卡件41嵌入第二连接槽422。在弹性支耳412回弹力的作用下,弹性卡件41上的凸台4122与第二连接槽422配合从而防止弹性卡件41轻易从卡槽42内自动脱出,完成第一移动框15与第二移动框16的锁紧。

需要将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分离时,向右推动其中一个第二按钮83,第二按钮83驱动第二连接杆824并带动拉伸板823向右运动。拉伸板823与夹板821之间的铰接连接以及铰接轴822对夹板821的限位作用使得拉伸板823向右运动过程中夹板821逐渐向中间收拢,从而压板81向内挤压弹性部4221以及凸部4121,使得凸部4121脱离第二连接槽422从而弹性卡件41得以从卡槽42内脱出。与此同时,被向右推动的第二按钮83通过第二连接杆824将向右推的力传动到另一个第二按钮83,同时完成上述动作,使弹性卡件41从卡槽42内脱出。将第一移动框15和第二移动框16向左右两边推开,并在左右边框14上锁住。松开第二按钮83后,压板81、夹板821、拉伸板823、第二连接杆824和第二按钮83在第三弹簧85的回弹力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从而做好下一次开门的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