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与补偿原理(2)

 聂昌硕 2021-10-04

艺术与补偿原理(2

失衡补偿是一种思维方式,熟悉后,再观察社会,观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会有别样收获。(艺术与失衡补偿的理论在文尾,严格说它不是理论,是创作实践与生活经历的总结。)
 
1.
现代足球是起源于英国,最初在城市街道上踢,街铺、路人容易受伤害,所以一开始就有足球暴民之称。进入20世纪60代,他们演变成足球流氓,寻衅滋事、打架斗殴,闻名于世。
 
略晚一些,极端的“朋克”运动也在英国掀起。“朋克”最初出现在美国,除音乐之外还涉及时装、图像、视频及室内装潢多项艺术。“朋克”运动的中心没有留在美国,也没有转移至艺术之都巴黎……而是“落户”于英国伦敦,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两件事叠加在一起,值得玩味。
 
英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工业革命始于此,尽管创建了代议制两院,王室、贵族与绅士文化却保留至今。底层民众被世袭等级制的“阴影”笼罩,失衡补偿,蓄久会爆发,足球与“朋克”就成为他们宣泄的“借口”。

朋克

朋克音乐

蒸气朋克

 
2.
朋克运动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思想,一种人生态度。他们反叛!反传统、反体制;他们穿上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男孩梳鸡冠头,女子剃光头,……他们用不堪、不屑,蔑视“假正经”,蔑视“立牌坊”,是物极必反典型的“补偿”。英国政府惩治了足球流氓,却任其“朋克”折腾,他们没违法,只在小圈子中流行,做为社会的亚文化存在,并向世界播散。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  聂昌硕木刻

 
“朋克”运动出了个服装设计大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最“激进”的朋克装都出自她的创意。这种朋克装当年只有朋克族穿着,社会并无响应。没想到她的激进与极端的创意,被继承者缓解后对服装界影响巨大。它颠覆了传统服装结构与层次:内衣外穿,内长外短,乳罩戴在衬衫外,牛仔布水洗、磨破,使服装面目一新,层次丰富了、性感、随意、休闲了,……


 
近些年国内职场竞争过于艰难,“破烂”牛仔裤在也开始时髦,既然年轻人没有靠山,怎么努力也“白搭”,那就“破罐子破摔”破给你们看,我不争了,趟下了,还在乎什么?
 
3.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北京街头可以见到大妈在街区跳舞,50左右的“婆姨”身着戏装,涂脂抹粉,花枝招展,鼓乐喧天,要多怯有多怯。人已经进入工商社会,审美留在农耕时代。为什么会如此呢?她们的青少年时代该读的书没的读,该“臭美”的年龄没美成,好不容易回城后又赶上下岗潮,她们晦气,窝囊,面对眼前青年人风姿绰约的时装潮心中太不平衡了,太需要用最浓艳的彩妆,最放纵的舞姿来宣泄,表达一种被抛弃后的无奈,用“爱咋咋地!”补偿那逝去的青春。这批人还以各种方式延续着“不在呼”的存在感,至今仍然时隐时现。
 
4.
走出七十年代还有一种“不在呼”,是王朔的文字。王朔以他的天赋与经历,用戏谑、反讽,升华成独特的“世俗”文学。曾经的主流文化被他“别有用心”的整合,以“玩文学”的形式一“贫”到底。“侃”,本来属于民间,他的调侃以粗藏精、以俗戏雅,加杂着北方俚语,丰富了侃爷的词库。民众欢迎王朔语言,在生活中使用它们,成为当年重要的文化现象。表面上是王朔提供了“大众快感”,实质上疏解了社会性焦虑,使大众在“调侃”中获得心理慰藉。在“走向新时代”步履中王朔文学提供的补偿,无人可以替代。
 
5.
服装在市场上是商品,它的花色款式是艺术,那些时尚主题鲜明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观念意识,由于服装穿着的普遍性,其传播力比所有艺术都强劲。在人性对抗宗教,对抗道德习俗的“战场”上服装还是“排头兵”。服装款式的遮与露涉及社会习俗与伦理道德,涉及人性与人权问题。二战之后,职业妇女在经济上独立了,在社会上仍遭歧视,是典型的社会性“阴影”,需要用有组织的“女权运动”获得补偿。
 
女性争取性解放的抗争已有数百年,多少妇女为此被害、被残杀。20世记初,为女子游泳与泳装款式冲突激烈,一些国家专门制定法律,由警察在海滩旁监督执法,违者,拘捕罚款。法国人路易斯·里尔德1946年推出三点式泳装引爆舆论,这不只是个款式问题,而是推出了一个新的着装道德标准:女士除了三点性器官之外都可以暴露。这个标准,对于封建观念而言与“伤风败俗”无异。激烈的舆论斥责、谩骂、封杀,最终由一名脱衣舞女第一个穿着公开展示,成为西方女权运动标志性胜利。



 
6.
人类表达原始性动力服装是最直接的方式,符合性炫耀的“嫩芽”不断破土而出,只要没有被扼杀,就会有第二、第三个复现。这个性动力非常强大,是失衡补偿的重要动力之一。原始部落中都有生殖崇拜,除了血亲禁忌之外性开放。进入农耕后提出男女大防,是耕地将大家族“封闭”在小块土地上,不得不强化血亲禁忌。商业社会大不同了,商品、物流与市场都是开放的,绝大多数在无血亲关系的人群中交往,因此农耕式的男女大防过时了,回归性开放不违背人伦。
 
当下的年轻人不知道历史,出生后见到的都是当然,她们只知道性炫耀,赶时髦,不知道服饰风俗的改变曾经那么艰辛。
 
7.
社会时尚的基本主题是失衡补偿。生存方式的演“侵扰”群众的习惯,时尚用一个个“形式主题”给予补偿。时尚,对应生活节奏加快提出了“休闲”风;对应体力劳动减少提出了“运动”风;对应环境污染提出了“环保”风;对应都市繁华提出了“简约”风;对应街巷的喧嚣提出了“乡情”(旅游)风……每个时尚几乎都有产品,都有活动,都有场所提供支撑。时尚几乎对所有“进步”逆向“抗衡”,与生理稳态中的拮抗作用十分相似。人类在进步中获益后,还会回望过去的好处,恋旧,在永不知足中游荡。
 
时尚是新的生活方式,一般由时装领衔,其他日用工业品跟随。时装之所以领衔是因为快,散布广泛。新时尚在面料流行趋势中已经以主题方式宣布了。之后新时尚会在家具、饮食、社区、交通等方方面面有所响应。逐渐影响企业文化、都市文化和社会精神面貌。
 
时髦,是短暂的流行。为了推销产品,流行时装季季都在变;短暂流行不是时尚,却到处打着时尚的招牌。时尚也有时段性,但它相对持久许多,社会问题解决不了,休闲、运动、环保、乡情(旅游)之类的补偿需求就不会停止。
 
8.
莫名其妙的社会现象都存在失衡补偿,比如: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女性都处于社会底层,这个现象并非偶发,具有深刻的体制原因。
 
君主专制,上层压迫下层,每一层都在唯唯诺诺中饱受上一层的压抑,每一层又都向下转移压抑。男人在社会中是“奴隶”,受到上层的呵斥,还可以回家转移释放给女人。这种失衡“补偿”对社会稳定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妇女是社会最弱势群体,她们局限于家中,没见识,没財权,没能力,不可能组织起来反抗!少了女人这个“出气筒”,男人会找其他宣泄出口,容易聚众造反的。
 
中国封建时代更有“绝招”,以审美的名义让女子裹小脚,其实是男权以致残手段给女性戴上“脚镣”,以便闭锁于“家牢”中、可以任意驱使,为夫守贞,打骂宣泄,防范逃跑,……这种恶行居然还有“大文人”著文赞美;居然还有妇女拒绝“解放”小脚。
 
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女性戴“脚镣”,坐“家牢”,铺垫成王朝等级金字塔之间的隔层,每一层都有女性作为缓冲“座垫”,而绝大多数女性直接锁牢在村屋、耕地上。这个无力抗争厚实有弹性的“座垫”,对二千年的封建统治“贡献”不小。生活在“座垫”中的女人不但自己愚昧,忍耐,还向子孙灌输男尊女卑,灌输无知,顽钝,苟活之道,使男权世袭,欺辱转移,实在令人哀叹。
 
所有施压原本都有抗衡补偿,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吸纳全部压力,不会反抗的人群,做为统治阶层的“座垫”。到此并未终止,传统文化倡导孝道,而流传下的孝道经典主要是儿子孝顺母亲;女人在婆家以子立足,子成婚,母升级成婆婆,婆婆可以驱使儿媳,日子就好过多了。于是女人有媳妇熬成婆盼头,可以转移宣泄……真正是绝妙的“设计”,为此,中国的传统被誉为最精致的农耕文化。
 
9.
中国传统文化歧视女孩,弃婴几乎都是女婴,可见女性地位之低。基层女孩有两种补偿方式:一种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落户城市,独立生活,是卑劣补偿的范例。另一部分则转移发泄会将社会、家庭遭遇的蔑视欺辱,转移加害到更弱的女孩身上,她们霸凌弱女,踢、打、撕、掐、扒衣裤,无所不用其极向无力反抗者的施暴不如禽兽,是人类奴性中特有的。网上霸凌视频很多,情状触目惊心。应该严管严惩
 
清末“罪犯”在凌迟途中有市民争食活人肉,攫取快感这也是奴性的重要特征。底层受尽欺压者见到比自己的遭遇更差的人时,以幸灾乐祸的方式获得补偿。只要自己活下来就是幸运,吃上名人的活人肉还可炫耀。这群人的遗传基因很可怖,它们通过性播散至各个族群中,在霸凌现象中再现出来 
 
10.
如今的商业竞争不太正常,一些人的异样情绪多数是补偿需要。几年前我到集贸市场买菜,车位紧张,好不容易寻到空位。空位上站着个年轻人在打手机,我停下等候,他无动于衷,继续与客户交涉,我按了几声喇叭,他就冲我大吼:“你按一下还不够,我听不到吗?你按什么按……”接下来他挂了电话冲我开骂,方言我听不太懂,无非他爹、他妈、他奶,都从他嘴中喷出,我知道他想骂谁,一声不响,面无表情,静等。他骂了三分多钟才开始走。我移车入位,下车进市场,远远还可听到骂声不绝。他愤愤不平,有一肚子气,想骂电话里的“老板”,又不敢得罪他,只能转移冲我发泄。市场不公,急功近利的赌博在加剧。赌输了就想找人打架,寻衅滋事。强欺弱,弱欺孺,补偿(平复)失衡的心态。
 
用失衡补偿方式观察、剖析社会,不仅有助于文学家的创作,对所有艺术家都是历练。想洞察他人,先提升自己,想救赎生灵,先救赎自己!
 
尾声:
这段话本来应该写在开头,怕读者看到理论就弃文不读了,还是先讲事例为好。或许事例可以帮助理解理论。
 
我研究失衡补偿几十年了,它是生活积淀后的体悟,借用心理学与生理稳态说疏理而成的。大脑本身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与躯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动力是生理需求,他将生理需求带入心理学。那么生理稳态、拮抗与代偿,和心理平衡、补偿与慰藉是相通的,不少环境信息需要身心协同应对。
 
1972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机制。机体利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信息统合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感统”是人最重要的学习能力。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论为儿童提供了矫治方法,并不涉及其他。
 
这个感觉统合论去年我才知道。身心统合的理论模式,在三十多岁时我已经有模糊意识了。因为画画必定是身心统合,心理不可能独立创作艺术作品。八十年代读了贝特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纳德的躯体稳态和坎农的拮抗装置等理论,就逐渐形成自己的身心统合,稳态节律,一系列源于实践的理论。生命有机体的稳态本能包括心理,许多的生理反应会引发心理反应,许多心理反应也需生理功能支撑。比如人的食欲、性欲、物欲、权欲、生存欲、搏杀欲……以及人类的各种视听艺术都是身心感觉的统合现象,不是心理学能够容纳的。


 
我研究侧重艺术与思维方法,强调艺术学习、创作与艺术欣赏中的体悟方法,这个方法我会在节律审美中专门论述。我使用失衡补偿观念建立了绘画中的黑白、冷暖互补;视频点阵互补;比差逻辑;节律审美和绘画系统论。绘画是一个不断失衡,不断用补偿调整的创作过程,这些都已经著文,只是多讲事例少说理论。
 
失衡补偿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早在80年代我就用它观察、诠释社会现象,当时偏重于时装时尚,不少观点在杂志社时已发表,涉及社会现象的在前些年的散文也发表了。失衡补偿主要依据阴阳互补与稳态理论,它不局限于心理学,也不局限于艺术,它在节律审美中得到延伸。
 
聂昌硕 2021年9月29日



本文的上篇
艺术与失衡补偿(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