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是相当沉重的话题,不管是校园霸凌还是家庭、社会、职场霸凌;其实霸凌一直存在于校园内,校园霸凌的危害性也是最长远、致命的,它也许是通过肢体接触、语言凌辱、群体孤立的形式,对于肉体上的霸凌其实很容易复原,那么心理上的霸凌恐怕要伴随一生乃至从此改变一个人!相信我们或多或少均受到过霸凌,或者我们也都曾经是霸凌的旁观者! 层出不穷的霸凌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社会、家庭、学校重新审视这一沉重话题;对于霸凌这块的教育,在中国课堂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很缺乏的,乃至霸凌者对霸凌认知匮乏以及所造成的后果,而被霸凌对象面对别人欺辱自己却不知所措,也不敢告诉家里人,只能埋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心理便出现问题,而旁观者的漠然甚至加入霸凌一方成为帮凶(其实这世界的所有事情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当别人招受霸凌,我们漠不关心甚至哄笑,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霸凌对象,会有人制止吗)。马丁·路德·金恩博士说:“最大的悲剧,不仅坏人的嚣张跋扈,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这是一件每一个人都该思考的事情,家长应该思考应该怎样进行有关“霸凌”的家庭教育,学校应该思考如何进行相关“霸凌”的教育以及普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做?人毕竟是群居团体,不仅要有能拒绝肢体、语言暴力,种族、性别歧视...等的认知,也要建构「亲情」、「友情」和「尊重」、「同理心」的友善人际关系。 对于霸凌的正确教育灌输要从小开始,而绘本恰恰是早起阅读以及教育的最佳读物,绘本以鲜明的图画辅以简短的文字,通俗易懂又给人留以较深印象,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绘本故事所表现的东西,绘本的主题多种多样,涵盖广泛!从绘本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认知霸凌,给予孩子以善良、以勇气、以正义等;也可以使孩子从小对于霸凌别人是不对的,并不是好玩的事情,同样教育孩子不应该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相帮相助。 面对霸凌,应该忍气吞声还是以牙还牙呢?借着#国际非暴力日#,在这里“瑞达小马”收集了些许有关霸凌的绘本书籍,我们可以从中教会孩子们勇气、敢于拒绝、应该如何面对霸凌,从源头出发、对霸凌有个清晰的认知与面对,让孩子深切认知到“喜欢自己,也尊重不一样的朋友”! 学会爱自己表达的重要,要勇敢说“不” 勇敢说不我想是这个时代最需要教孩子的,不管是情绪化的字眼,还是身体上的碰触,借由这本我们可以延伸更多别人让我们觉得不喜欢不舒服的事情跟孩子讨论怎样说"不"之外能更委婉态度维持人际关系。透过这本书,让孩子知道表达的重要,尊重别人之外,也要让其他人明白别人的感受,因为不说,别人永远无法明白,而一再出现欺负别人的行为。充分表达的能力,是小朋友间相处非常重要的。 最低年级里个子最小的女孩面对“霸凌”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当目睹暴力、身处在冷漠而不友善的环境中,带领孩子思考:我们可以怎么做? 观察、关心生活的每个角落,为信念勇敢发声,任何事都有可能因此而不同。这本书的寓意:“大声指出错误,将是改变的第一步。” 相关阅读:怎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成为自己 ?引导式教育莫过于绘本共读霸凌没有标准,欺负无小事有些小孩子根本对霸凌没有基本的概念,率性而为,常常搞不清楚状况,由着自己的性子去行事,想要的东西就去拿,被说的不开心就推搡,其实本意并不存在恶意,反而造成对方的观感不好,只是同伴间的“小纠纷”罢了,其实类似的小状况,老师也会认为是“闹着玩的”,受害方或许也被影响的以为自己小题大做,不敢将这样的“小事儿”告知父母,把不安和痛苦埋藏在心里,选择忍耐和接受。 有时,真的很难去界定霸凌,一些言语上的刺激,说者无意,听者却感觉到冒犯,比如嘲笑.造谣和排挤这类非肢体上的攻击,常常被剔除霸凌标准之外,最终也会造成同样的霸凌后果,比如团体的适应.自尊的伤害等心理影响。所以请不要忽略此类言语霸凌和精神霸凌这种隐性霸凌。 听说小猪变烤地瓜了不经意间的言语霸凌也有伤害 宫西达也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让我们了解有些言语或许不是有意的,但却实实在在的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背离事实的话语,它就是谎言,因此不要轻忽言语的威力,所以可以通过共读让孩子知道其行为背后的后果。同时也能看出反霸凌的意味出来,遇到伤害要学会求助,看到伤害也应该挺身而出。 同桌的阿达 “错误的表达”在他人眼里就是欺负 《同桌的阿达》所表达的,乍看之下,可立即解读为欺侮与被欺侮间的关系,然而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其中隐含了人与人间相处的奥妙关系。“不懂的表达”,让阿达的好意扭曲成美穗心目中的恶言恶行,而造成了排拒。 相关阅读:新学期新环境小孩交友难 人际社交问题如何应对?别让伤害靠近你告诉欺凌不是告状,是保护自己和他人 这系列的丛书用温柔关怀的笔触,带你看见孩子支吾其词背后的痛苦,并提供务实的解法,面对他人的非善意捉弄(孩子有时对于欺负和侵犯很难分清),我们仍能一步步勇敢起来,寻求父母与师长协助,并借由其他同伴力量改变情况。让他知道如果有一天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你是那个他可以信赖的大人! 不是我的错难道只有被打的人有错? “不是我先打的。”、“谁叫他这么古怪?”、“他活该挨打。”……难道只有被打的人有错?反正不是我的错。全书的结尾留下一句“和我没有关系吗?”做结尾!这是一本很有震撼力的书,透过看似平常的同伴相处,隐喻了体谅、关怀、责任与同理心的重要性! 咬人大王布奇奇表达真实感受真的很重要,自己勇敢解决 在大人在处理孩子相互欺负的这件事上,面对孩子的诉说,不要不以为意“这样的小摩擦时有发生,小孩子间打打闹闹是正常的,他们可以自己化解”,其实小孩子希望有人关心,但不一定非要介入而帮到忙。相反,更不要升级到严肃的霸凌方面,要先处理孩子的感觉,让他感觉到被重视被关心,而不是一味的教孩子如何去报复去帮忙解决问题,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就是说“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