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宠辱若惊”的一点触动/燕儿

 运河儿女 2021-10-05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初次读到《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此句,内心突然一动。遂停下来,反反复复地诵读咀嚼。
辱而惊,这个是有深刻体会的。无论是他人言语行动的轻慢无礼,意见相左,无论是遭遇的挫折失败,那种沮丧失落,瞬间来袭,不由自主。
但宠而惊,这个是之前的我没有反思的。宠为下,为什么说“宠为下”,细细体味一下,当我们说“宠爱某人”的时候,两个人的地位已经是有高下,强弱之分了,父母宠爱孩子,自然是天伦如此,但若是其他关系的宠爱,情人间,职场间,旧时的官场间,君臣间,得到宠的一方,可能会欣喜,甘之如饴,甚至看到前方的官运亨通。但殊不知,宠,本来就是地位的不平等了,无论是实际利益还是精神层面,宠者对被宠者,都已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感与把控感,其可以宠,也可以随时中止宠,收回宠,被宠者却常常意识不到,沉浸在得宠的欢愉中,待到别人脸色一变,优厚不在,则诚惶诚恐,哭天抢地,甚至寻死觅活。这在古今中外的情感剧中,尤为常见。
所以  “宠辱皆惊”,我们首先得有这样的一种惊觉,其次还需要有自我丰足充盈的内在。
对于外在的认可与赞美,我们本能地会喜欢,就比如吃了糖,觉得甜,本能更愿意向往与靠近。
在我之前多篇文章中,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内心。因为我发现,曾经的自己,是特别在意别人的脸色,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的批评会令我委屈,难过很久,别人的赞美会令我心花怒放。
曾经在群里,我半开玩笑的说:
“我五行缺赞美。让赞美来的更猛烈些吧!
是的,从小到大,因为父亲的不苟言笑,中国父权式的板正教育,让细腻敏感的我缺乏来自亲情的抚慰与认可,虽然父亲内心是慈爱的,但潜藏在严厉方式下的爱,于幼年的我,是无法辨识的。那样渐渐长大的我,对别人的脸色,特别是对权威的态度,言语特别在意,也因此受过很多伤。而有些伤,却有可能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后来,在越来越多的探索与反思中,我逐渐醒悟:我如此在乎别人的态度,在乎别人的认可或批评,为他人的一句赞美而喜,他人的一句批评而烦乱,那我等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权利,交于他人手中!
想到这里,我蓦然一惊!
所以读到“宠辱若惊”,我真的惊觉了!在后来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会停下来,询问一下自己真正的内心感觉,而尽量不被外人,外物,外在力量所牵引带偏。
在读庄子的时候,有非常非常多的人生启迪,但涉及到本文主旨,我记起这样两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这个是《逍遥游》中一句,还有一句来自《庄子.应帝王》: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 都是人生极高的境界了!内心若镜,外在的事物,来来去去,不喜不忧,不迎不送,我心简淡如此,何人何物又可伤呢?
这样的境界,是至人圣人神人的境界了,凡尘俗世的我们,要达到此境,自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想,有这样的一种觉醒,总是好的,至少内心不那样无助地随波逐流了。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无论是老子的宠辱皆惊,还是《菜根谭》中宠辱不惊,抑或是范仲淹的宠辱偕忘,都是人生的大练历,大胸怀,大智慧!
这,是我的一点触动。

主编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