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白这一点,社恐就可以好一半

 新用户86384718 2021-10-05

有的问题真的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比如社交问题。

我有个朋友为了染上社交牛逼症,可谓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上各种课,买很多书,花了不少钱。可还是没有达到他想要的“在社交中毫不胆怯”。他总能发现人群中比他更社牛的人。那些人可以和任何人游刃有余地交流,不怕别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人嘲笑。

那些可以轻而易举社交,可以轻而易举被人喜欢的人的存在,无时无刻不提醒他,他还不是社牛。他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先天性社交恐惧症了。

他无数次问我该怎么办。这一回,我准备下狠手了。

我问他:如果你怕狗,看到狗了会怎样?

他说:躲开呀。

我说:你为什么不逼自己跟狗靠近呢?

他说: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说:那你为什么非要逼自己靠近人呢?

他说:这……这不是……

图片

他有点吞吞吐吐,可能是想说“这是天经地义的”吧,我没有等,直接打断了他。

我说: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潜意识里是怕人的。

他说:怕人?我就说我是社恐嘛。

我说:当你使用“社恐”替换“怕人”这个词的时候,你回避了“怕人”这个词带来的羞耻感。

他说:社恐和怕人不是一回事儿吗?

我说:社恐是对社交这件事感到害怕。怕人是对人这个生物感到害怕。

他说……他什么也没说,表情比一开始认真了许多。他可能在后悔将“社恐”当作社交话题,跟一个心理咨询师聊。这其实是他社交话题箱里惯用的一个而已。也不知道是在哪本书里学的。

我说:潜意识里怕人,意识里又逼自己靠近人,很累吧?

他沉默了一会儿,声音小了很多,问:人真的会怕人吗?

我坚定地告诉他:会。这是本能。跟性欲一样,人人都有,只是强弱不同而已。

他问:那我潜意识里是不是很怕人呀?

我说:这也和性欲一样,问题不来自于性欲的强弱,而来自于你如何压抑它。当我们开始谈论“怕人”,而不是“社恐”,你的社恐就好了一半了。

他说:是吗?那另一半呢?

我说:另一半需要付费。

我们的聊天就此回转到社交模式。关于另一半,我做以下简单的阐释。


图片
“怕人“是一种本能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怕人是一种本能

在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后,百年来精神分析对人心的探索,比较偏向于对生本能(力比多)的研究。研究力比多里 “自我爱”的,发展成了自体学派。研究“他者爱”的发展成了客体关系学派。

这种倾向是市场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这花花世界的鲜艳泡沫,那都是满满的力比多呀。显然,研究力比多才会有“大餐”吃。而对死本能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攻击性的水平。

但是,在中国文化里,人心是五行俱全的。我将中医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看,木火(阳)是生本能,金水(阴)是死本能。生本能有他者爱和自我爱。死本能就不会只有攻击性——金主杀伐,水主避藏。杀伐就是攻击性,避藏我就暂且用生物学词汇“逃跑性”来指代吧。

在动物界里,有攻击型动物和逃跑型动物。而人,比较乱来。就因为我们本性里既有攻击性,也有逃跑性。

怕人,就是避藏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孩在6个月左右开始认生(有的地方会说怕生,这其实更准确),这就是避藏本能的表达。

那既然是本能,为什么大部分人会感到羞耻感,而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呢?

因为,当一个孩子开始表现得怕生,他可能会收获一些羞辱性质、嫌弃意味的微表情或玩笑言辞。这一方面,由于“怕人”暗示了人性有恶的一面,需要被禁忌;另一方面,当然是家长好面子。


图片
怎样可以不怕人

作为一种本能,怕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也会被各种各样的事件加成。

从严重的被害妄想症,到社交恐惧症,再到回避冲突,到崇洋媚外,到权威恐惧,到害怕某人……这些都是,只是在程度和范围上有所区别。

“怕人”的加剧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独裁的家长,甚至暴力倾向的,这会坐实“人是可怕的”这个潜意识信念。这个信念很难动摇,因为它下面还潜伏着一个不合理信念——优势等于权力。即有优势的人,才能具有各种权力,如,话语权、选择权、生杀大权之类的。

在社交中,别人的优势,顶多引发羡慕、嫉妒,本质上不会引发恐惧。但是,当一个人有以上不合理信念,那他看到别人的优势时,潜意识里就会激发恐惧。这才是社恐,或自卑的核心原因。

我们需要重新理解阿德勒所说,孩子体力智力上相较于家长的劣势带来本源性的自卑。有必要将这个说法换成:家长体力智力上的优势,有可能激活并增强孩子怕人的本能,特别是在其与“家长权力”(控制、惩罚等)勾搭在一起的时候。

所以,要想不怕人。让自己对人的恐惧从潜意识里浮现到意识里,是第一步;然后,搞清楚它的强度和范围;最后反向操作,让它回归到“认生”的水平就好了。

从第二步开始,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太大,这里就不多说了。


图片
克服社恐的另一半,是爱人

把怕人控制在“认生”的水平了,你也不会成为社牛,我也不建议你成为社牛。但是,要克服社恐还有一步需要走,那就是爱人。

怕人和爱人,在两个维度上,并不是一个连续轴。就像有人既怕狗,也喜欢狗。有人不怕狗,但是不喜欢狗。这些情况是完全存在,且合情合理的。怕人和爱人,也同理。

那些在有的场合社恐,有的场合社牛的人,就有可能是:对某些人爱战胜了怕,对某些人怕战胜了爱。

而单纯只“选择性社恐”的人,就可能是:不爱人,但只怕某类人。

最后单纯“选择性社牛”的人,就可能是:不怕人,但只爱某类人。


以上三中情况,为什么使用“可能”这个词,就是因为,人很复杂。人可能因为其它欲念而发生各种“选择性”变化,比如,为了赚钱。

好了,不开玩笑了。

关于爱人,相关的书籍文章就太多了。就精神分析里的性驱力、自恋需要、关系需要、抑或我认为的好奇心,都可以指引你去爱上人。

这里有三个有效的分析路径可以提供给大家:

①分析你自己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你是否将某些权力让渡给了比你有优势的人;你是否与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和谐相处了……

②分析你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的身体接触情况——过度隔离和过度亲昵,都会影响你发展陌生人际。这个分析可能比挖成长史更高效一些。

③分析你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我们只是细胞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只有超越原生家庭,对原生家庭的分析才有更长效的治疗意义。

后面两个主要是指具身的和系统的观点,精神分析如若按弗洛伊德晚年希望的那样发展为生命分析的话,我想,这两个方向是必由之路。

作者:何异 应用心理学本科;中医心理学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从业14年来接受多流派督导师督导;咨询实务过万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