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徕卡M8去骑行

 老威小屋 2021-10-05

“ 生活中不全是急速奔跑,慢下来,沿途有景色……

这个长假,没有外出的计划。

虽然疫情已经大为好转,官方也不再做“非必要不外出”的指引了,而是强调疫情控制常态化。即便如此,出于对人山人海的恐惧,还是决定在家陪夫人。

纵然从假期开始前就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到,除了国庆当日是晴空万里外,后面至少5天有雨。

当然,“在家”也不能等于“宅”。

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趁着国庆当日晴空万里,做一场环北京四环骑行。

骑行四环,68公里,是骑行二环、三环的延续。而骑行二环、三环是当年跑步和徒步这两个环的延续。

二环:32公里,三环:49公里。

要不是因为骑行,要不是车头包的容积有限,可能还轮不到M8这位老将的又一番登场。毕竟,它比单反的个头要小不少。开始两次,我是带着单反配20毫米广角镜头的。

今天虽然从骑行这项体育运动写起,但是我想把主角设定为这台老相机。最近光是写运动,都快冷落了同样陪伴了我20多年的摄影这项爱好。

一、骑行是一种生活态度,用相机拍摄沿途所见也是生活态度

说骑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的运动中只有跑步。我说过,其实跑步本身,只占运动的一半时间。

均衡,是我对运动,对生活的根本态度。

而骑行,虽然有20年没有碰了,但作为交叉训练,它是非常好的低强度长时间基本训练的手段,效果与低强度长时间跑类似,而可以比较好地避免来自地面的撞击。跑步时,大腿力量几乎得不到锻炼,而骑行,正好有此功效。

而用相机来记录生活,也是我的一个执着。在拍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用相机去拍摄的时候,多了一份认真,多了一份严谨,在得到输出的最终结果时,也多了一份喜悦。

平时,在家里拍摄花花草草时,我喜欢用单反搭配微距镜头来拍摄,而上街,则喜欢用旁轴:取其小巧,和对焦抢拍便捷。

受自行车横把的尺寸所限,骑行包里勉强能够放下单反机身加20毫米镜头。但满满当当,取、放都比较麻烦。而小一号的旁轴就方便多了。

在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我都会用相机来拍摄。

二、在三环上带了微单,促使我后面一定要带相机骑行

骑行三环那次,带的是sony微单。

虽然是套头,在晴朗的天气下,效果也不错。下面这张图,是西三环上著名的地标——电视塔。

但是,我不喜欢电子取景器,实际上,那是一种虚拟取景。

如果用虚拟取景,还不如直接用机背取景来得直观。

但是在近距离观察机背显示器时,摘了眼镜比戴着眼镜更细致入微,而在戴着骑行头盔的情况下,频繁取、戴眼镜的动作,是几乎不现实的。

基于这个原因,加上旁轴机身小于单反,比较便携。因此,骑行四环时,把老旁轴M8给翻了出来。

M8的特色,是非常有胶片的负片感觉。这是在离家2公里骑行四环开始的地方。

三、它是我的另一类喜爱

这是2006年徕卡转型时的第一代数码产品,严谨有余,但产品经验不足。拜德国人的严谨所赐,M8作为第一台徕卡的数码机型,它的骨子里(图像风格)顽强地保持着再现胶片神韵的使命。以至于它的成像,与后来流行于世的那种恨不得连被拍摄主体的分子原子都能看得清的那种“傻锐”有着明显的不同。

而当放大图片看时,却同样有着很高的解析力。这与后来大行其道的通过优化算法,各种涂抹技术加锐处理,等等,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也是我始终保有它的原因。

下图是它搭配1949年出厂的summaron 35/3.5镜头拍摄的。


喜欢它的理由是:

1、这是在市场大起大落的徕卡尝试的第一部数码机器,徕卡应该不是一家固步自封的公司,它在七十年代就在竞争大潮中跟日本美能达合作,挽救了自己。但对于它终于决定出品数码,我给它鼓掌,这是喜欢M8的第一个理由。从使用的角度讲,肯定是后来代的产品更可靠,但我总对“最初”的产品很有好感。

2、低像素和随之而来的像素低压缩比。据介绍它跟M9那块全画幅是一样的,都是由影像界泰山柯达定制的(别跟我说柯达破产之类的话。破产不表示死亡,也不影响它拥有最多影像界专利的深厚沉淀。)。而M9的面积大,像素个数也多,两者压缩比是一样的。如果在M8上放入跟M9一样的像素个数,相信效果会打折扣的。像素压缩比对成像的影响非常大,可是一般人却在追求像素多。一个同样面积的感光器,装入的像素多,压缩比就大,每一个像素的受光,理论上就会弱一些,成像后放大来看,效果就会打折扣。

所以,真正的影友,很少见到有一味追求像素高的。

3、从明确的官方文字表述中,可以得知M8的算法是来自德国公司,M9是日本公司的。当然没有好坏之分,但肯定有风格的区别。至今还有这样的说法:徕卡的强项在黑白。所以对于黑白在数码上的还原,应该(请注意,是推测之词)会比较到位。而从我自己拍摄的实际经验上看,的确非常适合黑白直出。

以下所有黑白图片都是机身jpg格式直出,无后期干预。


上图我用一颗STEINHELL的老镜头去拍(这只镜头的威水史可以查看过去无忌影友garyknight老兄,写得真生动),的确是美得不像话。而用有着良好口碑的小小八妹去拍,也是十分讨人喜欢的。看看summaron 35/2.8这颗小小八妹的出活。


上图是刻意拍的高调静物,对于35/2.8这只镜头,真的没有任何的不满意之处。可喜的是,它虽然好评如潮,但市价并不贵。下面这幅母子狗的形象,在强烈的光比下,反差也比一般拍摄时大了。


比较常用的还有一颗ELMAR 50/2.8(跟眼下专为数码出的版本相比,老镜头真的是太划算了,做工精、量又足。)它是天塞结构的镜头,都说天塞的特点是焦内锐利,但焦外不柔润,可是我觉得它的焦外是非常的好。


拍摄最传统的标头风景画,也别具一格。这种画面虽然与大广角的夸张效果有所不同,但能让人体会到一种老派----


都以为老镜头的黑白优秀,色彩不行,其实上面已经上了一张彩色的了,大家看看像不像传统的彩色负片那种沉着淡定的风格?

再来一张彩色的。如果不是自己记得,我都会以为这是一张彩色负片的作品。


当年日本相机厂为对抗徕卡,由CANON 7领军发起反攻,CANON 7的性能优异,与之一起面世的35/2,50/1.4,50/1.8,和上述作品的拍摄者35/2.8共四只镜头,1957年出厂。在35/2.8下,把个颐和园拍成九寨沟的既视感。

特别是canon的旁轴35/2,更是被后来誉为可以与徕卡著名的八妹35/2一较高下的产品。

由于CANON 7的逼宫,徕卡后来放弃了螺丝口,而开发新的插刀式卡口,总算甩开了在螺丝口时代,步步紧逼的日本器材厂商。但现在螺丝口镜头都可以通过加一个接环,用于插刀式卡口的机身。

我曾经用徕卡系统最难的配置----135mm镜头(旁轴系统最长的头)去拍了一些荷花,要知道本身135mm镜头的取相框已经小了,而在截幅上更是小得可怜,对焦很容易失误,但是一旦对上了,它的成像令我叹为观止。

影友中有徕卡高手曾经说过,徕卡的片子,乍一看以为锐度不够,但是放大来看,细节和层次丰富,且在100%原图的视觉下,依然成像扎实。与机内通过计算和涂抹做出来的“傻锐”(影友语)很不一样。

可惜插图到推文里,就没有办法看放大图了,上图即遭损失。

令人欣喜的是:一直做徕卡卡口镜头的蔡司,其现代镜头ZM28,在徕卡M8上出黑白,也不错。上面那张狗狗塑像栩栩如生,就出自ZM28。而它的彩色,当然更不在话下。骑行四环这天,就是带了这只头。

在内环看外环方向的鸟巢。

四、喜爱,意味着包容它的缺点

徕卡M8除了做工精良,旁轴天生的一些好处,以及品牌虚荣外,其他的优点没了,缺点却有一大堆:

**电池管理令人疯狂,天冷的时候,动不动会死掉,必须拆电再装(有时必须换电池);

**连拍顶多2张,多了也容易死;

**拍完储存得2-3秒,你得有耐心;

**回看的屏幕显示质量之差,会令你对自己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

**135截幅,而不是135全幅(这个跟钞票有严重关系);

……

但是且慢。。。太多初哥在喷它的画质!同志们,连旁轴的对焦系统都没有搞明白的弟兄们、没有体会过胶片风格的小弟兄们,竟然在喷它的画质?如果它凭着这么多的操作层面的缺陷,再在画质上落败,它凭什么还有活路?那些一味地喷用徕卡是“虚荣”和“装逼”的说法,是多么坐井观天?!

应该说,从系统来说,此数码徕卡已非彼胶片徕卡,除了数码天生的感光器固定、不能体会不同风格的成像介质(胶片)外,连快门系统都完全不同了,当年那个唯一被允许在音乐会现场拍摄的,声音比蚊子还小的徕卡横走布帘,已经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像子弹出膛那样“哐当”的单反纵走钢质快门(好像就是copal的快门)。但毕竟它的镜头和算法都在。数码时代,一切都是算法的结果,数码成像是跟这些东西有关系。

由于快门动静实在太大,不仅把被拍摄者吓一跳,甚至拍摄者自己也往往吓一跳。M8之后很快推出了改良版本8.2,安装了最高只有1/4000速度的快门,动静小一些了。但是这也是我喜欢保留1/8000快门的M8的原因

五、曾经用它向朋友的先辈致敬

今年7月底的时候,跟来看望我们的晚辈亲戚去了一趟圆明园。

多少年前,就是通过这台M8,与朋友老A的某位100多年前的先辈,有了一次神交往。

起因是,老A的先辈是一百多年前生活在我国的犹太人,他曾经用徕卡相机记录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画面。老A把照片扫描出来,给我看(请读者朋友放心,扫描件不会伤害什么版权,原片他老人家在口袋里捂得牢着呢),我们戏称,应该照着这些图片,到原地,用原来的角度,再拍一套。

沧海桑田,很多场景都变了。我真的去几个市区里的原址看了,无法拍出原样的照片了。

但是在圆明园还有机会。

那时候,大水法、几根立柱,都是可以走到跟前的。

譬如下面的老图和新图,比较接近。

下面这个场景,我就始终找不好原来的角度,景物相同,但角度没复原。

以上仅举二例。虽然此番“翻拍”谈不上实质性的意义,但是,也是朋友间的一番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年老A的先辈不可能用数码相机,而是M口之前的老的螺口胶片相机。我拍这组照片的时候,日常也同时在用胶片拍摄的,但是没有拘泥,而是采用了数码。但镜头,事关拍摄视角,特地采用当年最有可能采用的50毫米的标准镜头,相同焦距,以保持相同的透视感。

可能有的影友会问,M8不是有1.33倍数的焦距换算嘛?这是个常识问题:同一规格的镜头装在不同尺寸感光器的机身上,发生倍数换算的,是影响了取景覆盖范围,但始终不影响景物的透视关系。

今天下午好像天放晴了,不知道最后两天假期,有没有机会再去骑行一趟环路。

作者简介:

老威,健身与慢跑爱好者,曾经根据“每周一斤”的黄金比例,用10个月时间减重40斤,并得到良好的维持。跑步以健康为目的,没有竞技目标,以慢跑为主,强调基本功,特别强调有氧基础和核心力量。践行戒烟断酒、营养均衡、简单饮食的生活方式。愿与开朗、乐观、阳光、积极的人们,在健康道路上,相携前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