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书一忆(九)我保留的六本盗版书之二《满城尽带黄金甲》

 leopatralli 2021-10-06

2006年12月14日,一部由巩俐、周润发主演的古装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正值事业巅峰的周杰伦参演并担任男主角。尽管这部电影和《无极》一样砸了口碑,却依然凭借几位大咖的参与在票房上表现不俗。

我留下来的六本盗版书中刚好有一本书和这个电影标题一致。说起来,如果要说这本书是要蹭电影的热度也不为过。毕竟除了书名与电影名相撞外,书本作者也和圈子剪不断理还乱:该书作者吴蔚曾经参与多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本人也是历史爱好者。在这本书之前,她已经凭借《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一书在历史内书籍中出圈。她的作品偏悬疑风格,常将探案和历史结合起来。虽然这点远不及后来熟谙此道的马亲王,但也摸着了自己历史小说的套路。

从2005年的《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到2006年这本《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有着作者史学基础的积累。按照后记所言,在2005年完成了明末的历史脉络后,作者有意于写唐朝以后的历史,而黄巢起义就是她关注的重点,并且在自己的博客与读者进行互动。这也是后来这本书面世的基础。

或许是出于巧合,也或许是巧合之上的有意为之。这本书刚好在2006年10月一版印出,距离电影上映仅2个月时差。然而,电影更多的是架空的历史写全新的故事,相当于是借用了黄巢诗中的皮来画自己故事里的骨与血,皇族中的家庭斗争反倒是给人杂糅了哈姆雷特剧情的味道。反观出版的书,似乎小众总要被大众好欺负。出现在市场上时一度被认为是电影的原著小说。可实际上,他不过是散文式写法的历史科普书。科普的刚好是黄巢起义到宋兴以前的混乱历史。

奇葩的是,不知道是发行方问题还是出版社问题,反正应该不至于是编辑问题,在书腰广告上竟然把这本书说成了“小说”!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谬之所及,判若两然。这样一个对书定性的错误让这本书在本身不成熟之下显得比上不足比下无余。上不能算历史研究书,下不能算基本的历史科普书。在饱含热情的文字下略显尴尬。

与这本书相似的一部艺术作品同样也遭遇被借鉴但显得架空味儿十足,那就是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而那个架空的艺术呈现就是电影《夜宴》。值得一提的是,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书中也提到了《夜宴》这部电影!毕竟,《韩熙载夜宴图》就发生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后的后唐。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书呈现的晚唐景象正是集中于黄巢起义到赵匡胤立宋。今天回头看看,以“架空”历史而成历史写作的网络小说盛极一时,当中不乏多个被影视化的IP,可电影《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看似“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制作似乎变得“超前”了些。当年的他们可是口碑扑街的典型,可市场化运作逐渐成熟的资本运作作祟的“影视一条龙”却让许多类似的文艺作品突出重围,使得曾经被认为是烂作的作品在今日不仅“死灰复燃”,更是登堂入室,成为主流。也不知道是文艺在资本下的沦陷呢,还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若干年”的代际轮回?这倒是“文艺作品与“潮流”之间的博弈关系的另一话题了。

回头翻了翻手上的这本盗版书。倒是尝试想了想,可我实在是不记得自己怎么买的这本书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也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毕竟我到现在还记得周杰伦为这部电影去种胡子,也是因此才知道胡子这种东西还可以“种”的!也依然记得“那对馒头引发的血案”和胡戈的出道。可我需要明确的是:在严肃的阅读历史文本时,我依然要欣赏作者的严肃。尽管作者并非科班出身,但她通过剧本化的文本将她感兴趣的历史阶段以章节式呈现,确实很好的做到了与读者互动。这是当下历史类书籍成为畅销书的一种互动体验途径。它比起晦涩难懂和“一直不能轻易更改”的教科书式历史文本要接地气的多。

我买这本盗版书,毋庸置疑的是图的价格的便宜。但后来并没有按照自己设定的追讨正版购买的做法却也是来自于这本书的通俗写法。这就有点“成也此点,败也此点”的味道。毕竟,要了解正史,正儿八经的史书才是公认的渠道。经过作者解读和文饰的新文本带有强烈的个人味道,这就有了历史散文的意味。可历史散文侧重的是散文,而本书的架构仍然是历史事件的梳理。侧重点放在历史上。从行文来说,称呼本书为正史与小说之间的小品文更为合适。

全面复翻书之后,我觉得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吴蔚女士倒也确实文笔精彩。要知道中国的两个大乱世“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是最堪乱的时代,乱到今天学习历史都难厘清那些个王朝代际轮回是怎么个兴替往复。可也正是因为国人只会记得大一统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就给了历史学家和小说家最丰富的时空资本去摸索历史。

吴蔚女士通过黄巢起义这条线,上述唐玄宗李隆基之安史之乱,下述南唐归宋、陈桥兵变。中间穿插耳熟能详的韩愈、李商隐、刘禹锡、柳宗元、裴度、崔文远等诗人,把他们融入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又把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的人物重新梳理关系,作为当事人解释历史名词。这样的把控其实也不失为自己的一种写法。后来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同样以类似的更为通俗的历史通俗文笔讲经味十足的《明史》娓娓道来。可以说,早些年互联网刚兴起时的中国社会,给了那些“不拘一格”的通俗历史写手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甚至后来有人叫板阎崇年为代表的院系历史学者可以坐拥官方文史资料,而野路子出身的文史爱好者却被档案室拒之门外,引发热议。

网络似乎给了那些被边缘的历史爱好者一个很好的平台。继而,大众传媒注意到了这点之后敏感的一部分出版社率先将一批网络土路的作家或写手纳入其中,出版一批优秀的历史通俗作品和历史小说。那些年,十年砍柴等一批在天涯论坛等知识分子积聚的平台冒头的人和大众出版社合作出书,成为那个年代的文化现象。而吴蔚和她的作品虽然不是网络催生而成,却也同样是那个年代被同一批编辑慧眼抓出的作家。何况,按严谨和逻辑而论,吴蔚的通俗历史写作已经算是可圈可点的了。

我在重读这本书时也发现,最初的网络词汇或是当年热点词汇也无意间会在作者写作中穿插入文。这既是通俗写作的一种尝试,也是日后的主流。历史事件总是客观存在的一致,但是时代的语言却总是与时俱进。就好像《新唐书》和《旧唐书》是以文言而成,后人看到的却常有白话版,而即使是《新唐书》也是因为《旧唐书》之局限而以“宋人”之语写之。成者王侯败者寇,欧阳修之流也同样躲不开为帝王塑像而丢史家之本的俗套。那今日的我们,又何须怪乎以今日之视角看待过去之种种呢?何况,还是尽量保持了客观事实,仅仅以新时代的语言呈现过去的模样,让我们今天的人感同身受,“历”“史”了呢?

复翻完这本盗版书,我没有怪乎自己不胜财力买的盗版,也没有因为自己未能履行承诺买回正版而自责。看着“良心”“复印”,未有错字的盗版书,我只是感慨于曾经那个读书如饥似渴到大众需要抢着买盗版书而成为获得知识渠道的尾音。与如今与时俱进的印刷技术相比,同样与时俱进的版权意识并没有让盗版接近消失,反倒是变成“盗版可以接近甚至超过正版质量”的事实让我更加难免唏嘘和吐槽一番。

那年黄巢因为落第而发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愿,而唐王朝却仅仅没有满足他一个“北京地方长官”的满足感而覆灭。在出版行业内,那些渠道商和盗版商能与印刷厂同流合污,是否正版的流程中,整个版图可以考虑洗一遍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