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大概是古代权斗的天花板了

 訫已 2021-10-06

⬆️点我 ⬆️

图片
明武宗朱厚照

01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死的时候,没有儿子。

武宗的亲弟弟朱厚炜也早夭。

那祖宗朱元璋定下的继承规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哪条都不适用了。

怎么办呢?

只能在血缘关系最近的堂弟里面找。

也不能乱找,还是从大到小。

于是找了最大的堂弟,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兴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

虽然和朱厚照是同一辈分,但两人岁数仍然隔了一代。

明武宗朱厚照享年31岁,朱厚熜是年十五岁(虚岁)。


图片

明世宗朱厚熜


02

兴献王朱祐杬封国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正德十四年,朱祐杬死,朱厚熜以世子理国事,袭封兴王。

刚做了藩王一年多,朝廷就派人来宣读朱厚照的遗诏,你别做亲王了,去做皇帝吧。

于是,朱厚熜就从安陆出发,到了京师郊外。

问题来了,用什么礼仪迎接他呢?

有人说,应该用皇帝的礼仪吧?

礼部尚书毛澄不同意:“现在就用皇帝礼仪,那之后劝进辞让的礼仪都废除了?”

所谓劝进辞让之礼,意思是朱厚熜到了北京还不是皇帝,要由大臣们劝进,皇帝为表示谦逊,要推辞三次才接受。这样大臣们有了劝进之功,皇帝也有了谦让的美德。这是规矩,古代人极为讲究。

于是朝臣准备了皇太子的礼仪。

可朱厚熜小朋友停在北京郊外,不走了。

派长史袁宗皋打前站:“遗诏可是让我来做皇帝的,不是让我来做太子的。”

内阁首辅杨廷和过来劝:

“您现在先从东安门进去,暂时居住在文华殿,择吉日登基做皇帝。”

不行。

“反正是去做皇帝,往哪儿走有什么不一样吗?”

不一样。

还真别欺负朱厚熜年纪小不懂这个,从东安门进去,那还是太子走的路,他还是给别人当儿子的,不是正经来当皇帝的。

关键是,朱厚熜是理所当然的皇帝,这帮大臣们就得听朱厚熜的;

如果是这帮大臣们给的皇帝,不管是他们劝进的还是怎么弄的,那朱厚熜就得听他们的,至少眼前是。


图片
杨廷和

03

杨廷和是非常能干的一个人。

朱厚照死了以后,在朱厚熜还没来之前的三十七天时间里,他在慈寿太后(孝宗皇后张氏,朱厚照的生母,朱厚熜的伯母)的支持下,罢了威武大将军(朱厚照自称太师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并且自己给自己开工资)团营,遣还边军,裁革京城皇店,遣散豹房的番僧乐人,放还四方收来的女子,并逮捕江彬下狱。

还借朱厚照的遗诏栽汰锦衣、内监二十四衙门诸校卫役工十四万多人,减漕粮一百五十余万石...

朱厚照留下的烂摊子几乎全部都给收拾个干净。

但是现在,官场老司机杨廷和一大把年纪,带着一大帮大臣,就玩不过朱厚熜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没办法,还是请示上司慈寿皇太后吧。

皇太后说那你们就直接劝进吧。

于是在郊外劝进。

当天中午,从大明门进去,告宗庙,谒大行皇帝几筵,朝见皇太后,然后出来在奉天殿即位,全部都是按皇帝的礼仪。

第一回合,朱厚熜占尽了上风。


04

在朱厚熜做皇帝的第三天,就派人去请亲妈来北京。

也就是兴王朱祐杬的正妃蒋氏。

但是现在又有问题了,在北京用什么礼仪迎接皇帝的这位亲妈?

按杨廷和的授意,毛澄会集了公卿台谏六十几个人建议,应该效法汉代定陶王嗣成帝、宋代濮王之子嗣仁宗的旧例,朱厚熜应该尊孝宗朱祐樘为皇父。

那朱厚熜就要称自己的亲爹兴献王为皇叔父,亲妈蒋氏为皇叔母。

“这怎么能行?朕是皇帝,朕的亲妈是王妃,朕是君她是臣,见了朕她得跪朕,你们有让自己的亲妈跪自己的吗?”

九月份,蒋氏到了北京通州,听说自己变成儿子的叔母了,她也不干了:“怎么让我的儿子称别人做妈?”

老娘不去了。

然后朱厚熜就跟慈寿张太后说,我妈不来,我也不当皇帝了,我带着我妈继续回安陆当我的藩王去。

大学士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会集群臣多次上书申辩,再三执奏。

朱厚熜毫不退让,说不行就不行。

要求大臣们再继续考证礼仪,一定要正当合理。

不,一定要在礼仪里体现他叫自己的亲妈叫得合理。

15岁新登基的皇帝就这么跟群臣杠上了,寸步不让。


图片
张璁

05

孤军作战的他需要一个帮手,而这个帮手也很快适时出现。

张璁,48岁,此时还只是一个观政进士。

(观政,明朝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官职。是指考中进士以后,先得安排到各部或各曹参加实习一段时间,合格以后,才正式安排职务。这个期间就称观政,相当于我们现在工作的试用期,从九品。录为进士而未直接任官者的称呼。)

他上疏反对群臣,汉定陶王和宋濮王之子是皇帝没有儿子,把侄子先过继来养在宫里,然后顺理成章的继位成皇帝。

而朱佑樘原来是有儿子朱厚照的,是朱厚照当了十六年的皇帝没有儿子,按顺序轮到朱厚熜当皇帝的。那能一样吗?

张璁说,最合理的程序应该是追尊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再尊蒋氏为太后。

这叫“母以子贵,尊与父同”。这样朱厚熜的爹还是那个爹,妈还是那个妈。

这个说法让朱厚熜太高兴了,不仅解决了他的问题,还有理有据。

于是立刻下诏,按张璁说的办,准备迎接老妈。

可杨廷和他们并不鸟,封还了朱厚熜的诏书,仍然建议让蒋氏从崇文门进东安门,朱厚熜出东华门迎接。

东华门还是太子走的路,照例不许。

廷臣再议,退了一步,让蒋氏从正阳门进大明门,经过承天门,再从午门之东的王门进来。

王门,还是亲王走的门,又不许。

“我老妈,一定要走皇帝的御道进宫,全部走正门,并且入朝太庙。”

群臣们又争,说蒋氏还只是王妃,不是太后,王妃是没有谒太庙的资格,要准备王妃的礼仪。

朱厚熜还是不听。

图片
朱厚熜 大明1566剧照

06

没办法,一步输,步步皆输,谁让他现在已经是皇帝了呢?

只能升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蒋氏为兴献后,搞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称,称兴国太后。

按太后礼仪,蒋氏从正阳门进来,到奉先殿,但是不谒太庙。

不久,杨廷和授意吏部把张璁升为南京刑部主事(观政不到一年升主事的可不多)——“滚到南京呆着去,别在这为大礼议的事为难我们。”

十二月十一日,朱厚熜又传谕,要在兴献帝、后加称“皇”字。

杨廷和又封还手敕,毛澄也抗疏力争,加上九卿合谏。

朱厚熜不管,就是要加。

争了一个月,清宁宫后殿火灾。

杨廷和等乘机上疏,您看看,都是您要加称兴献帝、后,祖宗神灵不安了。

好吧,神灵的旨意还是要听的,那就退一步,勉强称孝宗为皇考,慈寿张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不再加“皇”字。

这事情就这样安静了一年。

奇怪,神灵不安的锅为什么一定是皇帝背?而不是那些大臣们太固执才闹的神灵不安呢?


07

张璁既然蹚了这浑水,他就不是一个安静的人。

嘉靖二年十一月,他从南京上疏,请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并且找来了席书、方献夫等几个帮手。

朱厚熜借此又召大臣们商议,并特诏张璁、桂萼、席书等赴京。

新的礼部尚书汪俊(毛澄于二年三月罢,死在回家的路上)率群臣抗争,争了很多次,没有效果。

于是,终于在兴献帝这三个字里加了一个“皇”字,变成了“兴献皇帝”。

这还只是开始。

嘉靖三年二月,大学士杨廷和因为大议礼被罢官。

三月,罢礼部尚书汪俊,换上了席书。

四月,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上兴国太后尊号为“本生皇母章圣皇太后”。

六月,升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方献夫为侍读学士。

经过这一轮清理以后,“议礼派”已经有相当的实力与百官相抗衡了。

七月十二日,张璁、桂萼上疏弹劾礼官为朋党,并列举欺君罔上十三事。

应他们所请,朱厚熜在左顺门召见群臣,宣诏去尊号中的“本生”两个字,这就意味着朱祐杬这一系成为了皇族正统。

这变化太快,群臣全都惊呆了,上疏反对。

几百份奏疏上去,象打水漂一样没影了,全部留中。

兵部尚书金献民、大理寺少卿徐文华发表演说:“奏疏留中,一定是铁了心要改孝宗为伯考,那就太庙无考,皇嗣正统出现偏差了。”

翰林修撰杨慎(状元,杨廷和的儿子,《三国演义》开始那首《临江仙》就是他写的)慷慨激昂:'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翰林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遂遮留群臣于金水桥南,厉声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共击之!'于是从上到下朝臣共229人全到左顺门跪请,高喊高皇帝、孝宗皇帝。

面对如此激烈的场面,朱厚熜仍然一点都不退让,下旨,逮马理等134人入狱,其余86人待罪。

几天后,为首的丰熙等八人戍边,四品以上的夺俸四个月,五品以下廷杖,每人打屁股三十杖,编修王相等16人伤重致死。

九月,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孝宗后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兴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明世宗颁布《明伦大典》,肯定其议大礼的成果。

同时,对议大礼中反对派官员进一步追夺,杨廷和首罪,本来要杀的,从轻发落,罢官削为普通百姓。

次罪毛澄,已经死了也算了,不过要削掉生前的官职。

其余的象蒋冕、毛纪等全部退休的退休,罢官的罢官。

大礼议之争,以朱厚熜的全面胜利告终。


图片

08

这场轰轰烈烈,前赴后继的斗争,不过是为了在死人的牌位上改几个字,至于么?

对于朱厚熜来说,是为了做皇帝就要换一个爸爸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这不是该做皇帝还是该换爸爸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不换爸爸,也理所当然的的由朕来做皇帝,这个很重要。

所谓继位不正,那么后人追究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如果也象朱祁钰那样,虽然做了皇帝,却不是正统嗣位,最终是啥也没落着,死后连个象样的坟墓都没有。

对于大臣们来说,则有公心,也有私心。

公心则在于,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虽然明朝是家天下,可是皇帝个人的意志与国家的意志常常是不统一的,尤其是出现了象朱厚照这样的皇帝,根本不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以皇权之大,竟无任何手段可以制约。

私心则在于,把赌注压在争议的一方,一旦获得胜利,对于个人来说,他们就有了类似于拥立之功,加官进爵,前途无量。

虽然以杨廷和为首的反对议礼派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是为了公心考虑,但也有一部分人,想借此为自己谋利。

很意外的是,这场争议的最后,虽然是朱厚熜以皇权进行血腥镇压而成功,却造成了另一种结果——

内阁首辅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核心,权力大大强于以往。

明代的朝局从此进入了一个主要以争夺内阁首辅权位的格局。

文官系统,一步步走入永无止境的分化、撕扯与内耗之中。

最终拖垮大明王朝...

下期继续感受下,中国古代历史权斗天花板的45()+6()+48()+1()+7()年

-这是个系列,未完待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