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超市买买买引发的2021诺奖研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舍得付出 2021-10-06

图片

校长会 观察

 1.诺奖获得者的成长和研究经历给予我们很多教育启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成就孩子的创造力。

2.每个孩子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是让这股火苗最终熊熊燃烧、还是悄然熄灭呢?这一切,正取决于我们此刻的做法。


3.不要打破孩子的幻想,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应占同样比重。


截至今天,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物理学奖已经公布。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今年的生理及医学奖并未颁给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而是颁发给了两位研究'辣椒'的美国科学家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和研究经历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我们应该思考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最该成就孩子的哪种能力,这种能力和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关联?今天的这篇文章会带给我们新的视角。


01
从超市买买买引发的诺奖研究

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

来自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代姆·帕塔博蒂安(Adrem Patapoutian)因为'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奖!

由于这两年全球新冠病毒持续肆虐,再加上在今年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和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均颁给了对新冠疫苗开发至关重要的科学家,很多人都会将诺奖的眼光瞄准新冠疫苗研发,尤其是mRNA技术上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

但万万没想到,诺奖委员会不走寻常路,而将生理学和医学奖,也是今年第一个诺奖,颁发给了两位研究'辣椒'的美国科学家。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人民币约760万)。

有意思的是,两位科学家都是来自美国移民家庭,朱利叶斯的祖父母是当年为了逃离当地的反犹太主义而移民美国,帕塔博蒂安则是出生于黎巴嫩,在战火中经历了动荡的童年后,19岁移民美国洛杉矶。

当然,两位科学家都是超级学霸,朱利叶斯本科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毕业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帕塔博蒂安则是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就在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任职。

还有就是关于两位诺奖科学家的研究课题,这也是诺奖公布后众媒体讨论最多的,这个课题似乎听上去一点都不'高级',而是所有'吃货'都感兴趣的话题——辣椒涂抹皮肤,为什么会火辣辣地疼?

据说,朱利叶斯最早萌生研究辣椒素的想法,是在超市买买买的时候。

朱利叶斯是一位生理学家,今年66岁,现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与系主任。他的实验室所研究的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研究皮肤对加热和冷却做出的反应,还有疼痛的感觉,炎症如何影响疼痛敏感性等等。

从1989年,朱利叶斯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教授期间,他就开始了寻找辣椒素的受体,可以引发疼痛感的话题。

据说,最早朱利叶斯是在超市购物时有了研究辣椒素的想法,'当我看着货架上都是辣椒和辣椒提取物(辣酱),我想这是一个如此重要和有趣的问题。'从此,朱利叶斯一直没有放下这个问题,并且和实验室的同事们一起开始接受这个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一直到1997年,朱利叶斯的小组才发现了一个辣椒素激活的蛋白质分子TRPV1,这就是导致我们吃完火锅第二天拉肚子时,灼热和疼痛感的来源。而且,朱利叶斯的研究还发现TRPV1属于TRP通道家族。

后来,朱利叶斯的小组后来还陆续发现了TRP通道家族的其他受体,比如凉爽受体、芥末油受体等等。

此外,帕塔博蒂安和朱利叶斯的研究不谋而合,两人分别独立在朱利叶斯小组发现了TRPV1的基础上,分别独立确认了TRPM8分子的存在,帕塔博蒂安还将研究更加推进了一步,发现了能对皮肤和内部器官的机械刺激作出反应的新型感受器——PIEZO1和PIEZO2。

图片

目前两位诺奖科学家的发现,已经成为新型止痛药研发关注的靶点,未来将推进慢性疼痛病以及多种疾病的治疗。

02

教育的高境界,要成就孩子创造力

截止今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已经发出总计112次,224人次获奖。而在该诺奖的奖章上刻着一句话:'新的发现让生命更加美好'

诺奖获得者的成长和研究经历给予我们很多教育启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成就孩子的创造力。
世界著名创新教育思想家Ken Robinson爵士的演讲《How schools killcreativity》(学校扼杀了创造力?)是迄今最受欢迎的 TED 演讲之一,播放量已超 5100 万次。
视频里有段话值得教育者深思:“所有孩子都是天才。但我们的教育却遏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应占同样比重。”

上世纪2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M. Terman)曾开展过一项著名的课题——特曼资优研究(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试图通过追踪那些天资过人的儿童成长的过程和特征,来找到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从美国25万名中小学生中通过智商测试,选出了近1500名高智商儿童。这些孩子的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平均智商为151,更有很多智商高达177至200之间天才儿童。
 
每隔一段时间,特曼的研究团队便会定向追踪那些孩子的状况。结果,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了一个出人预料的发现:非凡的智商,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然因素;相反地,在那些长大后成为成功人士的孩子身上,都表现出了另外一项共同的特质——创造力。

也就是说,成就与智商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巨大,却与是否拥有创造力密切相关!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思想驰骋的艺术家、还是用笔构建世界的作家,也都是创造力十足的人。可以说,拥有这项能力的人,未来都不会太差。

其实,每个孩子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是让这股火苗最终熊熊燃烧、还是悄然熄灭呢?
 
这一切,正取决于我们此刻的做法。
👉不要打破孩子的幻想
 

还记得法国童话《小王子》开头的部分吗?里面是这样写的: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了一幅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幅画的摹本。

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
 
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幅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
 
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

图片

这多么像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呀。大人们总是用刻板印象禁锢着孩子:
 
“你怎么画了一朵绿色的花?花应该是红的,草才是绿的。”
“你搭的汽车怎么没有轮子?弄错了!”
“人怎么可能有翅膀飞起来?童话故事都是假的。”
……

过早告诉孩子真相未必是好事。当幻想被打破、想象力被剥夺,他们的创造力也就一并被带走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也是上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曾经回忆父亲如何启发他的科学思维。

他的父亲会带他去森林观察自然,会用许多实例来开展兴趣盎然的讨论。例如,比起鸟的名字,鸟为什么在啄自己的羽毛更值得研究。尽管很多实例未必是正确的知识,但父亲的做法却打开理查德·费曼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理查德·费曼说:“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允许孩子犯错
 

图片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曾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指出,每个孩子都喜欢探索,都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做出某些看似具有“破坏性”的行为。
 
例如,比如把鸡蛋打碎、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在画画时把颜料全部挤压了出来。

大多数父母在发现孩子搞破坏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否定甚至训斥。但实际上,有很多创造的灵感,都是在试错时发现的。
 
例如,没有随意玩弄颜料的过程,孩子也许不会发现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居然是棕色!孩子会因为玩耍中的新发现而激动不已。
 
只有积极对待这些破坏行为,才能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
 

图片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籍犹太人Herbert Charles Brown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经历时曾说:“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恰恰是这种敢想敢问的精神,成就了孩子的创造力。
 
在这方面,犹太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个民族素来以出色的创造力闻名于世,诞生过马克思、爱因斯坦、毕加索等无数大师。
 
而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犹太人尊重知识,但并不盲目迷信书本,而是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
 
读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重复和拷贝标准答案。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孩子主动去寻找真相的过程,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创造出无限惊喜。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乐趣
 

图片


英国伦敦有个爸爸叫Sergei Urban,为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Alex和Max更多的科学启蒙,他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个主页,取名“The Dad Lab” (爸爸实验室)。

他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一个个有趣的日常DIY实验中,简单易上手,却又趣味满满、硬核十足。
 
由此,两个小男孩对物理,化学,工程学,天文学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尝试着跟爸爸一块儿设计小实验。
 
Sergei Urban说,这个实验室建立的本质,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公式——
 
科学+数学+创造力=家庭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都是创新的好点子呀。带孩子挖掘起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