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协奏曲(concertogrosso)、《阿拉丁组曲》(AladdinSuite)等

 黑龙江波涛 2021-10-06
大协奏曲(concertogrosso)


       大协奏曲 (concerto grosso)是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可以说是协奏曲的早期形式,通过乐队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一问一答的交替来进行,通常是一组表现力较强,数量较少,称为“主奏部”,另一组数量较多,称为“协奏部”或“全奏部”,两部分轮流演奏,形成对比,呼应和组合。

       大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盛极一时,几乎每个作曲家都写这个体裁的音乐,取悦宫廷里的爵爷们,而这些贵族老爷们,也争相罗织一流的演奏家,在自己的家里,饭厅里面演奏大协奏曲,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大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是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这种体裁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大协奏曲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Arcangelo Corelli)是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列里留下了12首大协奏曲,1714年,在他死后结集出版,编为作品第六号op.6,其中前8首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后4首为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 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用吉格,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科列里的大协奏曲中的第8首g小调“圣诞协奏曲”最为著名(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

       与科列里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也大都写有大协奏曲,如托列里(Giuseppe Torelli, 一般认为他创作了最早的大协奏曲),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以及维瓦尔蒂(Antonio Vivaldi)。托列里最有名的一首协奏曲同样经常在圣诞节演出,甚至和科列里的一样是g小调,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8 no.6。维瓦尔蒂的大协奏曲有许多不同的主奏部组合,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其中很多和科列里一样选择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作为主奏部。

       虽然发端于意大利,但巴洛克音乐的最高峰属于德国人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和亨德尔(George Fridrick Handel),大协奏曲也是一样。最伟大的大协奏曲,也是最常被演奏的大协奏曲,莫过于巴赫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Concerto Brandenburg, BWV. 1046-1051)。而亨德尔的大协奏曲主要是作为歌剧和清唱剧的幕间曲而创作的,有op.3的6首以及op.6的12首,op.6更为著名,亨德尔当时如有神助,只用了1个月就完成了这12首大协奏曲,其中的第10,第12号在20世纪仍然经常上演。

结构特征

       成熟期的大协奏曲一般有三乐章,按照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快-慢-快布局。早期教堂协奏曲主要是四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类似于管弦乐序曲或组曲的形式,例如科列里的大协奏曲,里面有吉格,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等等。亨德尔的大协奏曲有一部分是作为歌剧和清唱剧的幕间曲而创作的,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属于教堂协奏曲的格式。

       巴洛克大协奏曲个乐章的调性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多是关系大小调相间,而大调协奏曲通常给人以明亮,舒适的听觉效果,小调协奏曲则偏向黯淡,悲戚,特别是小调的快板赋格,常常给人以愤怒或悲壮的感觉。

现代音乐

       现代作曲家如布洛赫(Ernest Bloch),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等人都创作过不少的大协奏曲(如施尼特凯的大协奏曲第1号,Concerto Grosso no.1 for 2 violins, prepared piano, harpsichord & 21 strings Op.88,其中作曲家使用了加料钢琴),一方面的原因是浪漫主义的协奏曲后期大多过分强调独奏乐器的炫技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另一方面,巴洛克时代纯净的声音和审美追求在现代主义的今天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q0169myg2p5.html



《阿拉丁组曲》(AladdinSuite)


   《阿拉丁组曲》(Aladdin Suite),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的代表作,其乐曲编号为op.34,FS.89。因20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领奖后乐队开始演奏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Chinese Dance)而被国内广为周知。

创作过程

     该曲诞生于1919年。1919年2月丹麦著名剧作家欧伦施莱厄(Adam Oehlenschlager,1779 – 1850,在诗歌、戏剧和搜集整理丹麦民间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的作品《阿拉丁》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上演,《阿拉丁组曲》正是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为这部戏剧做的配乐。这组乐曲的绝大多数篇章是在1918年夏天的斯卡恩完成的,1919年1月回到哥本哈根之后完成了全部乐章。不过在戏剧上演的时候,因为整部演出制作上的困难,导演普尔森(Johannes Poulsen)删掉了相当一部分乐曲并且更改了舞曲的顺序,为此尼尔森非常气愤,要求在海报和节目单上去掉自己的名字。事实上,这部戏剧并不成功,只演了15场。愤怒过后,尼尔森把配乐中的精华部分组合成了一部组曲,即《阿拉丁组曲》,其乐曲编号为op.34。

流传情况

   《阿拉丁组曲》的唱片在全世界都十分稀有,1992年俄罗斯指挥大师罗杰斯特文斯基执棒丹麦国家交响乐团录制过一版,当时由以录制罕见曲目著称的英国老牌唱片公司Chandos发行,并毫无悬念地摘得了《企鹅唱片指南》的最高大奖“三星带花”。因此这版唱片身价之高,也令其成为了“最昂贵的唱片之一”。

     2005年,NAXOS公司发行了由尼克拉斯·威廉(Niklas Willen)指挥、南日德兰交响乐团(South Jutland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的《Aladdin Suite,Pan and Syrinx etc》(阿拉丁组曲、潘神与绪任克斯)(唱片编号:8.557164),其中就包括管弦乐组曲《阿拉丁组曲》的七首。

     尽管有上述唱片发行,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能够在现场聆听《阿拉丁组曲》的机会较少。2009年9月11日,72岁的爱沙尼亚指挥大师尼姆·雅尔维曾率领荷兰海牙爱乐乐团首度访华,演绎他在2006年柏林森林音乐会“阿拉伯之夜”中的两首主打曲目——《天方夜谭》与《阿拉丁组曲》。在尼姆·雅尔维执棒下,海牙爱乐乐团在多个城市上演了《阿拉丁组曲》中的四个乐章(《节日进行曲》、《阿拉丁的梦和晨雾之舞》、《中国舞曲》、《黑人舞曲》),其中《中国舞曲》让国内听众觉得旋律特别亲切。

      在2012年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领奖后,位于二楼的乐队开始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

组曲目录

01.The Festival March(节日进行曲)

02.Aladdin's Dream And Dance Of The Morning Mist(阿拉丁的梦和晨雾之舞)

03.Hindu Dance(印度舞曲)

04.Chinese Dance(中国舞曲)

05.The Marketplace In Ispahan(伊斯法罕的集市)

06.Dance Of The Prisoners(囚徒之舞)

07.Negro Dance(黑人舞曲) 


视频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441167Tm




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爱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作于1810年,作品84号。贝多芬为歌剧、戏剧所写的序曲,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这首序曲最受欢迎。

创作背景

     贝多芬在1810年间为戏剧《爱格蒙特》所写的配乐共有十段,其中以“序曲”最为有名。该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入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爱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使贝多芬深为感动。他以爱格蒙特的形象作为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爱格蒙特的斗争精神和他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爱格蒙特英勇斗争的结果——即最终取得胜利的荷兰人民的狂欢场面,这一创意充分地表达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定的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性”的结尾加上了光明的希望。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还特意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了“预告祖国即将得到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乐曲赏析

     爱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序曲分为“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压迫下的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胜利场面”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过整个乐队奏出长和弦之后,弦乐部分在低音区奏出几个无比沉重的音符,仿佛在讲述荷兰人民在重压之下的苦难。这一部分给人以极端压抑的感觉。

     第二部分一段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仿佛爱格蒙特号召人民团结起来,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但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爱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

     第三部分经过顽强的斗争,爱格蒙特不幸殉难。但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为宏伟,终于一步步走向胜利。主题中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贝多芬许多作品共同主题的体现。荷兰人民为胜利而狂欢,英雄爱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也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爱格蒙特序曲以英雄性的构思及严整、完美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是最通俗易懂和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经常作为一首独立的交响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

视频网址:https://www.iqiyi.com/v_19rzkga89k.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