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结构专题练

 老刘tdrhg 2021-10-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结构是一部小说谋篇布局的艺术方式,亦即如何有效组织情节人物语言使之活动起来并最终形成故事。对于小说家而言,结构问题殊为关键,贯穿于小说创作过程之始终。正因如此,结构成为小说评鉴的重要指标。回顾近百年小说学术史,关于章回小说结构的学术研讨,呈现出颇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否定批评者认为中国小说“其结构远不如西洋小说之严密”,致命弱点乃在于“缀段性”,即一段段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与统一性;肯定赞扬者则认为古代小说结构艺术丰富严谨、异彩纷呈,甚至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上述学术分歧的产生,不仅体现了研究者本身之文化背景及学术观念的差异,同时也彰显了明清章回小说结构问题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章回小说天生具有鲜明的、统一的外部结构,即把每部长篇故事人为切割成篇幅大致均衡的若干回,其切割点多设于小说情节转折或递进处,而各回间的链接也极为紧密。章回小说的回目文字可以隐括或预叙本回情节,尤其是双句回目,上句对应于前半回情节,并承继前一回故事,下句则对应于后半回情节,但又延续到下一回故事,前后回之间的情节内容,发生交错的镶嵌关系,类似于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如此不断重复,直至整部小说形成一个稳固齐整的外部结构。在此基础之上,明清小说家还曾借助各种“部法”和“章法”,对章回小说的内部结构加以统摄强化以及艺术化。
明清小说的上述特点也导致章回小说在整体上给人以千部一腔的印象,并最终招来研究者对其结构艺术的质疑或贬斥。不过,这些模式化的结构方式虽失之简单,却行之有效,至少可以保障一部长篇小说的正常运营,更为重要者,它们比较容易被文学水平普遍不太高的明清小说家所模仿、复制和掌握;从明清章回小说数量巨大又传播广泛的事实来看,结构的模式化其实并未给其编撰和流播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转化成了某种小说“生产”的特殊优势。
西方小说及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研究表明,除组织情节人物语言之外,小说结构还可用来制造悬念、隐喻、反讽等,营构一个存在于文本之外的涵义丰富的深度阅读空间。然而,这种基于细密分析的结构研读,大抵是评论家和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事情,小说结构对于普通读者究竟有多重要、能够引起他们多大的关注,恐怕还是需要考察的问题。一部小说是否引人入胜,更多取决于“作者在处理文字和对话上有无独见匠心,在人物的刻画上有无深切的了解,对情节的安排是否别出机杼”,而不一定是结构的谨严精巧或者寓意深长。更何况,明清章回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既非由精英文人创作,也不是针对精英文人编撰,主要面向市井小民,故它们重在向读者提供离奇的故事、百科知识以及“观风俗”“正人心”之类的阅读效益。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明清章回小说结构在阅读层面的作用与意义,降低了小说家对于结构艺术的追求力度,同时也较好地化解了结构模式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讨论明清章回小说的结构问题,既要客观指出其模式化的艺术局限,也应充分认识和尊重其有效性的历史事实,不宜脱离明清小说史而虚泛地以今责古、以西律中。
(摘选自潘建国《关于章回小说结构及其研究之反思》)
材料二: 
《红楼梦》回、段的过渡接榫颇具特点:一、不像前代一般章回小说在故事发展高峰突兀中止,或故作惊人之语,再“且听下回分解”,而通常由一个人物把读者从前一场面引入后一场面;二、一段有一段的串线人物,以之为串连通场人事的线索,而下一段的串线人物常常就是上一段已在场的,或提名预示过的;三、回与回过渡处,除了人物、情节上的联结,还常用承上启下的话加固接榫。正如脂砚斋批所说,《红楼梦》“过回无痕,是无一笔写一人文字之笔”。因为人物故事前后交叉连贯,虽无惊天动地之象,然而其实如见,妥贴自然,另有一种牢系读者之心的力量。
事实上,长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必有一大段落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红楼梦》与前代长篇小说不同的是,各小段、章回间其他人物情节还相互有着延续不绝的联络,旁枝与主线、回与回、段与段都似疏而聚,若分而合,毫不松散。应该说,人物个性的鲜明,前后统一和多方相关,情节发展的曲折引人,合乎社会真实和生活逻辑,这是《红楼梦》诸线故事回段联络之所以能紧密而自然的内在原因。
李渔《闲情偶寄》曰,“编剧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长篇章回小说的结构艺术与戏曲剧本实有相似之处,也要注意“密针线”的功夫。《红楼梦》之特可赞许的是,不仅遍布顾前顾后的照应、埋伏,整部皆然,而且回段间还加有过渡接榫,因而全书故事一段紧扣一段,一回紧接一回,犹如晶莹璀璨的群珠,连缀始终,切不断,拆不散。
(摘选自洪克夷《<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构是评鉴小说的重要指标,近百年来,小说学术史都致力于对小说结构的研讨。
B.章回小说回目间的紧密链接能够加固其外部结构,比如《红楼梦》回段的过渡接榫。
C.小说读者与研究者的区别在于,读者关注的是情节,研究者关注的是主题和结构。
D.明清章回小说结构备受质疑,是因为其研究者脱离了历史,以今责古、以西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评《西游记》“如大年夜放烟火”,虽个体璀璨却缺少整体关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章回小说的结构局限。 
B.《红楼梦》的外部结构与前代章回小说有相似之处,但瞻前顾后的部法,使其内部结构较前代更为紧密自然。
C.《红楼梦》牢牢吸引读者,是因为它摒弃前代回、段过渡时故作惊人之语的创作方式,承上启下,妥帖自然。
D.小说结构不仅有组织情节人物语言的作用,还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反讽等,比如《祝福》的倒叙式开头和“祝福”式结尾。
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章回小说结构优势的一项是(3分)
A.《水浒传》中每个人物的故事具有独立性,在情节叙述的关键处以“且听下回分解”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三国演义》以曹操、刘备、孙权为线索,将汉末晋初近百年的事件紧密地维系起来,构成有机的整体。
C.清代一些坊刻本作品,由坊肆将戏曲、传奇作品切成若干段,置于章回框架内,加工成长篇小说。
D.《红楼梦》中,“二尤”故事并不是小说主线,却能巧妙勾连起诸多情节人物,使旁支主干浑然一体。 
4.材料二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提到,《红楼梦》“遍布顾前顾后的照应、埋伏”。试以《红楼梦》原著相关内容或情节为例,谈谈它是如何照应、埋伏的。(150字左右)(8分)
1.(3分)B(A.偷换概念;C.表述片面;D.原因解释片面)
2.(3分)C(强加因果)
3.(3分)B(这是内容线索,而非结构优势)
4.(4分)引证(道理论证)。引用脂砚斋批语,论证了《红楼梦》过渡接榫的妥帖自然(或“引用李渔的话,以戏曲艺术类比论述了章回小说要有瞻前顾后密针线的功夫”)。对比论证。将《红楼梦》与前代章回小说比较,论证其结构紧密自然的特点。比喻论证。把章回间的过渡接榫比作群珠连缀,论证章回间的连贯自然。(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5.(8分)(内容或情节叙述准确4分,分析阐述恰当4分)
示例一:《红楼梦》开篇就虚构了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谈笑,见一宝玉后,携其到那“昌明隆盛邦,花柳繁盛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这就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再如:作者安排跛足道人在甄士隐穷困潦倒时出现,用《好了歌》点化他出家。在贾瑞将死之时跛足道人再度出现,把“风月宝鉴”送给他治病,但贾瑞淫心不死,此时尚思风月之事,可谓执迷不悟,这都是对前文的照应。
示例二:刘姥姥三进贾府是小说重要内容。其中二进贾府用了三个章回来叙述她跟随贾母等人游逛大观园的情形,她这次带自家瓜果来答谢贾府照顾,表现得开放、自然,给贾府上下带来欢乐,不仅照应了前面一进大观园时的拘谨、难为情等情节,而且借其视角再次照应前文大观园的豪华及各具特色的居住环境;同时板儿和巧姐的“争执”、刘姥姥为巧姐起名等也为她三进贾府、仗义救巧姐等情节埋下伏笔。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析 可从事件发展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两方面分析。这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是第一部分,写鸟笼做成后的反响,是故事的开端。从“你该刮刮脸啦”到“蒙铁尔可真有钱啊!”是第二部分,写巴尔塔萨及其妻子对鸟笼的定价,拒卖鸟笼给老大夫,是故事的发展。从“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到“走了出去”是第三部分,写巴尔塔萨将鸟笼送给彼贝,一分钱也没要,是故事的高潮。从“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到文末是第四部分,写巴尔塔萨送鸟笼后的感受,是故事的结局。从第二段开始,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心理先后经历了期待、信守、不忍、兴奋与失落的变化。 
2.小说开头写巴尔塔萨与妻子乌尔苏拉的对话,与上下文哪些人、事叙写有何关联?(改编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乌尔苏拉的话中得知巴尔塔萨做鸟笼时间之长、用心之极,补充说明了鸟笼漂亮的原因,为下文写大家前来观赏、老大夫希拉尔多非常想买以及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得不到鸟笼而号啕大哭等情节发展提                供依据。 
夫妻二人谈卖价问题为后来到蒙铁尔家卖鸟笼的情节做了铺垫,与巴尔塔萨不忍孩子失望决定赠送鸟笼的情节形成转折,使情节波澜起伏,更为下文巴尔塔萨台球房醉酒提供心理依据。 解析 选此点来分析全文情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3.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解析 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特点,分析描写方法;在这段文字中,彼贝的委屈伤心和下文他父亲的严厉冷漠形成对比,也正是彼贝的委屈伤心让善良的巴尔塔萨决定把鸟笼白送给他,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就非常明显了。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任选两个角度) 
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可从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丰富主题、使环境更加典型等角度去考虑。
抓住内在关联,分析句段在情节中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