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宝禅音

 运河风情 2021-10-06

此景为长沟古八景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中国信奉如来佛达到了巅峰,全国各地建立的寺庙枚不胜数,举不胜举,比比皆是。任城区长沟镇天保禅院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庙宇巍峨,香烟袅袅,禅音绕绕,形成一处独特的风景。

相传,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有一位高僧叫惠生,他遍游天下,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一天,他来到了今天的天宝寺村这个地方,看到这里人杰地灵、物阜年丰、环境优美,就在这里栖身向群众弘扬佛法。这里的人们乐善好施,纷纷聚集在惠生禅师的身边,认真聆听佛学义理,惠生禅师从释迦佛入涅盘说讲起,把佛祖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一诠释,听众无不全神贯注听讲,彼此都心悦诚服。

自从惠生禅师为众人讲解佛经后,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生活更加快乐,惠生禅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依恋之情,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人们自觉轮流为惠生禅师送来斋饭,一日三餐,井然有序,十分虔诚。禅师打禅时,有人自觉为禅师站岗放哨,以免影响禅师修行。这天夜里,禅师惠生像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参禅打坐,恍恍惚惚感觉自己轻飘飘地飞向天空,空中霞光万道,祥云飘荡,只见释迦佛祖坐在莲花台上飘然而至,禅师不敢怠慢,赶紧跪下磕头叩拜:“弟子惠生拜见佛祖。”佛祖声如洪钟地说道:“惠生,你一心向佛,宣讲佛法,弘扬经典,长此以往,你定能到达佛域,脱俗成佛。这里是圣贤之地,你可以在这里建造宝刹,以便更好地普度众生,我把宝刹图留给你,留心建造,不要违背佛意,切记,切记!

现在是北齐天保年间,宝刹名字可叫'天保禅院’,北齐文皇帝对于佛教非常敬重,他会助你一臂之力。”说完,只见佛祖的莲花台轻飘飘地飞向天空,向西飘浮而去。惠生禅师赶紧叩拜跪送,一激灵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房间异香扑鼻,眼前孤灯如豆,影绰的灯光把房间照的很光亮。他感觉惊奇,起身想舒展一下身骨,猛然间发现了几案上的宝刹图纸,不由地大吃一惊,深信佛祖对自己的明示。

惠生禅师按照佛祖留下的图纸规划,立即开始行动,向群众化缘建设寺院,那些深受禅师教诲的善男信女纷纷慷慨解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有的捐献一些物品,大家都心悦诚服地甘愿为建设天保宝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北齐皇帝听说此事后,立即派大臣送来黄金、木料、砖瓦等物资,并专门安排一批能工巧匠限期建设“天保禅院”,经过一年多时间,宝刹建成,庙院占地20亩,庙地80多亩,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在山门后两侧建设了钟楼和鼓楼、门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东西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雕龙贴金佛龛,内供大肚弥勒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大雄宝殿高台歇山式建筑,东西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正中供释迦牟尼佛(如来佛祖),慈眉善目,姿态端庄,其左边为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为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其次左右分别排列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钟楼、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它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每年新旧交岁之时,人们都欢聚在天保寺内,听僧人敲响新年吉祥的钟声,伴随着悠扬的声波,迎接新一年的幸福与吉祥,和平与安乐。惠生禅师有亲自动手塑造佛祖等神的金身,又过了两个月,宝刹就出现了鼓、钟、木鱼、引磬、钹、云板等佛教法器的奏鸣声,伴随着几位远道而来留住的出家人的诵经声,抑扬顿挫,声音悦耳。

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来这里上香拜佛,许愿祈求平安。久而久之,“天保禅院”而闻名四方。

时间的车轮驶到唐朝天宝年间,有一位悟真高僧继承了惠生禅师的衣钵,将天保禅院扩大规模,庙院面积达到30亩,庙地300多亩,扩建了大雄殿,增建了罗汉殿、关圣贤殿、清凉台、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与藏经阁等建筑物,雕龙画栋,金碧辉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因为是天宝年间重修庙宇,便把“天保寺庙”更名为“天宝寺”, 天宝寺院成了长沟一带的大寺院,每天钟鼓齐鸣,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到了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疏通,更为寺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因天宝寺影响面大,居住在周边的群众便形成了一个自然村,人们称之为“天宝寺村”,围绕天宝寺周边分布着大张庄、魏庄、东张庄、后张庄、后王庄、滕庄等村庄,这些整日笼罩在氤氲香烟佛语之中,人们生活非常祥和安逸,这些地方在明清时期归王武村管辖。据说,乾隆皇帝在东巡和南巡的时候,每次驻跸长沟都要离开龙舟上岸到天宝寺上香许愿,祈求平安。这里成了独树一方的佛教圣地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有诗为证:

清晨古寺照高林。曲径通幽禅房深。

山光潭影空人心,万籁寂留钟磬音。

晚唐诗人马戴沿运河游离,经过天宝禅院时吟诗一首,《题僧禅院》曰:

虚室焚香久,禅心悟几生。

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树隔前朝在,苔滋废渚平。

我来风雨夜,像设一灯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