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2021-10-06 | 阅:  转:  |  分享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

A.约20世纪前期 B.约20世纪后期

C.约21世纪前期 D.约21世纪后期

2.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抽象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3.如下“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示意图中,直接导致?所示时代终结的君主是



A.周幽王 B.夏王桀 C.商王盘庚 D.商纣王

4.《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交纳贡赋 C.拱卫周王室 D.定期服役

5.《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就是为了祭祀而制作的,它的名字是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四羊方尊

6.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下列文物中,写有这种古老文字的是

A. B. C. D.

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A.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建 B.夏商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8.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磅的是()

①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朝

②这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③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礼器发展到食器

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为“泥范铸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0.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 B.

C. D.

11.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表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根本条件是()

A.军事力量 B.经济实力 C.君主才能 D.文化教养

12.《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体现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周王室中兴,强化分封制

13.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华: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和田宅

B.小丽: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小强: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1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下列史实与他无关的是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商鞅变法

C.创立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15.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A.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D.提高社会生产水平

17.都江堰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经受住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验,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

A.分洪 B.水运 C.排沙 D.灌溉

18.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口口口,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口口口口中填写

A.以法治国 B.无为而治 C.顺应自然 D.以德治国

19.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法家思想受到国君赏识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20.史书记载“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以至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谓之天府”的局面。这个被“蜀人”充分利用的水利设施是

A.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葛洲坝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2.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技术进步,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技术进步。

材料一:以下四幅图片是我国某一遗址的考古的成果







材料二:左面是某文物的图片,下面是某工程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2)材料二下面示意图是哪一古代工程的示意图?该工程修建于何时?何人负责?

(3)人类的智慧在该工程上表现在哪些地方?

(4)材料二图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

24.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1)请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句话。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依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践行的是哪一学派政治主张?

(3)“商君”改革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4)请分析“商君”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制起归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分析私学创立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2.B3.D4.C5.B6.B7.B8.D9.A10.B11.B12.C13.D14.B15.D

16.D17.D18.D19.B20.C

21.(1)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宗亲和功臣。

(3)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2.(1)半坡原始居民。

(2)都江堰的示意图;公元前256年;李冰。

(3)设计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4)司母戊鼎。

2.(1)通过改革,使齐国实现了国富兵强,惠及于民。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学派:法家

(3)途径:战场立功

(4)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1)作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说明当时牛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广。

(3)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建立。

(4)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0200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