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官员面对贬谪,心态为何那么好

 gudian386 2021-10-06
唐宋官员面对贬谪,心态为何那么好

唐宋时期,科举成为选士主要方式,官吏来源更广泛,素质也相对更高。唐宋官员在出仕、履职、致仕等活动中显示出更强的活力。即便处于仕途低潮期,这个精英群体也能不改从政初心,从容应对,形成了独特的、总体昂扬向上的为官文化。

唐宋官员面对贬谪,心态为何那么好

瞩目生活情趣,丰富锐意进取的人生

唐宋官员仕途低潮期的出现,多数时候和贬谪相关,这往往发生在激烈斗争或大刀阔斧改革之际。贬谪像在官员的快节奏人生中突然按下“暂停键”或“回车键”。因此,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人生着力点,是唐宋贬谪官员面临的首要问题。闲适生活的情趣,相对于遭贬前锐意进取的人生,也是客观上的丰富与调节。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刺,左赞善大夫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缉捕刺客,执政嫌其越职言事,将其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少睡”,白居易给好友元稹写信,以排遣长夜,“有念则书,言无铨次”,“且以代一夕之话言也”。白居易在庐山遗爱寺建草堂,探险揽胜,流连忘返。醉情山水并非江州生活的全部,他也有触景生情、抒发迁谪况味的时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成为白居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白居易调迁至忠州(今重庆忠县)。忠州贫瘠,他便与仆人造景自赏,“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种上花树后,他就做乐在其中的东坡太守:“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白居易被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后来他任知制诰进入政治中心,还是时常想起东坡的花树:“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

境遇相似者的心意是相通的。两百余年之后,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朋友马正卿帮他向知州徐君猷申请了城东废弃营地数十亩:“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苏轼特意添置了一头牛,耕作其中。他也称这片地为“东坡”,并筑室于侧,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体验着黄州(今湖北黄州)每一个散发着烟火气的细节,如白居易一样把逆境演绎出诗意,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 赤壁怀古》、《寒食诗帖》等都作于此时。虽然仕途历经三贬,但他却将此调侃为平生功业的高峰。

唐宋官员面对贬谪,心态为何那么好

拓展心理与创作空间,化贬谪为生存延展的契机

处在仕途低潮期,贬谪令官员生存与活动空间缩小,行政影响力衰微。处于这种境地,唐宋官员却很少一蹶不振、怨天尤人。面对来自行政空间的压制,他们一般会自觉开启作为文化精英的属性,在文学艺术领域开疆拓土,延展其心理生存空间,化解来自贬谪的压力。

唐顺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时任尚书吏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他反思既往,积极寻找人生新的突破点,写作重心由程式化的公文,转向文章之道的探究。在永州十年,柳宗元实现了文章创作的突破,“永州八记”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标志作品,“三戒”成为寓言文学的楷模,“九赋”、“十骚”成为楚地文学的经典。面对仕途空间的收窄,柳宗元开创了新的文学天地,贬谪虽使他远离政治中心,但他却活跃于学术中心,成为贬地的文化坐标。

唐朝官员开拓文章写作空间,趋于内敛;宋朝官员则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开拓外化内心空间为不朽山水的一部分。

宋仁宗朝,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滕宗谅被御史弹劾,谓其在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知州任上抵御西夏时滥用公款。庆历四年(1044年)滕宗谅徙知岳州(今湖南岳阳),第二年他重修当地岳阳楼。有人祝贺落成,滕宗谅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两年后,他让人画成《洞庭秋晚图》送给邓州(今河南邓州)知州范仲淹,请其作记。57岁的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此时也处于贬谪状态,他欣赏滕宗谅的才气,恐其惹祸,但滕宗谅又豪迈自负,罕受人言。于是范仲淹在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规劝。后来,《岳阳楼记》和岳阳楼一起成为中国文化不朽的内容。两位贬谪官员携手构筑了庙堂难以想象的“忧乐”精神境界。

唐宋官员面对贬谪,心态为何那么好

贴近民生做实事,化贬谪为实现政治理想的突破点

唐宋官员遭贬谪之后,虽然处在仕途低潮期,职位有所降低,但却善于在变小的着力点上发力。以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前高(京)官身份,改变偏远一方落后习俗,也相对容易。庙堂之上没有实现的宏观规划,往往在贬谪之地进行了新的突破。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皇帝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禁中供奉三日,官民奔走布施,唯恐落后,刑部侍郎韩愈上《论佛骨表》,纵论佞佛之害。宪宗怒,贬其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到达潮州,52岁的韩愈并未颓丧,立刻办公,询问民生疾苦,众人反映郡西湫水鳄鱼成灾,捕食牲畜,导致民生凋敝。他亲自查看,以祭品投入湫水,并书祝文一篇,说鳄鱼如果不如期迁走,到海里生活,刺史将以劲弓毒矢奉陪。结果当晚“祝文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

史书显然有夸张,但韩愈在潮州治理灾害、改善民生的工作是真实的,以至于后来潮人为之立庙祭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潮州知州王涤率民为韩愈立新庙,并请苏轼撰写碑文。苏轼在碑文中特意指出,之前潮州人不知道读书,韩愈任命进士赵德为师,于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治民建功是唐宋贬官不约而同的选择。

宋仁宗朝,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晏殊反对太后刘娥的亲信张耆任枢密使,又以笏撞侍从使之折齿,于天圣五年(1027年)春出知应天(今河南商丘)。当时应天府学风不盛。晏殊到任,即聘请附近才学之士担任教授,提高教学水平,开启了办学教育的序幕。

唐末五代天下动乱以来,天下学校荒废,其复兴则从晏殊应天府之贬开始。应天之贬持续不到两年,天圣六年(1028年)秋,晏殊被召回京城,任御史中丞。但晏殊没有让贬谪之地的兴学半途而废,立即举荐贺州富川县主簿王洙“有文行”、“明经术”,令其带所授官“充应天府书院说书”为府学补充师资。应天府书院名列宋代四大书院,晏殊功不可没。他在仕途低谷所做之事,能善始善终,其所作所为可谓贬官务实风骨之代表。

来源:​七一网/《党员文摘》《人民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