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龙岗 | 与自在的灵魂同行

 时光捡漏 2021-10-06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尊敬的各位老师、文朋诗友:
晚上好!
今天是第十七期读书会,我们又如约相会了。
记得胡适先生说过: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就是要接受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我们为着一个目标、因缘聚在这里。
在我们举国上下欢庆建党百年的余温依然炽热时,又马上要迎来国庆节了,我们能欢聚一堂,分享读书的幸福时刻,我想首先要感谢党,感谢伟大的祖国,给了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从第一期读书会走到现在,大概有三期因有事未能参加,其余我都参加了,但分享的不多。
今天,我抱着十分敬仰、百分激动、千分感动和万分激情,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分享。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今天是周少波老师的新书面世活动。在此向周老师、周辉书记一并表示祝贺。
说起周老师,同样的周姓让我先有了三分的敬重,毕竟按俗话讲五百年前是一家。初读了几篇周老师的文章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陆续读了周老师的文章,我首先感觉是两个字“厚重”。周老师的文章以写人、写地方历史事件、历史名人见长,越是带有历史文化的东西,越发有新的理解和见地能读出来,这就是我感觉的厚重。再就是“高雅”,周老师的文章多有历史文化积淀,一些历史事件等能透过周老师的文章发现可能遗忘的时光,有历史遗存的价值,而这些东西零散的遗落在不同的角落。周老师选题大都是较难较深,别人不易拿捏的,如李淳风、墨斋先生等,凤翔城墙有关的大事件等,他写这些观点不偏颇,多有考证,都充满正能量。他写的亲情友情类文章也是感情饱满,纯朴自然。当然他还有许多值得我敬慕和学习的东西,具体说是三个字“不简单”。一位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尝百草的名医,以枯骨生肉、仁心仁术、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者,却抱着一个梦想,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载歌载舞,尽情歌唱。在坐堂行医的间隙,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考察走访,寻踪探古,一辆自行车载着他的文学梦驰骋在凤翔的山水之间,他这种“壮心不已”的勤奋,不是简单的文学梦,鲁迅只是弃医从文,而周老师在医身疾的同时,笔耕不辍,用文字书写、传播着文明,这是家国大情怀。让我由衷叹服:不简单!因此,从第一次见面起,周老师在我心目中,已算得上是神交已久的前辈、忘年交。
荣幸的是,在2018或2019年某日,我同时认识了周老师和另一位我同样敬重的前辈杨升琪老师。我记得我们大概五人,边吃边聊,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甚至是惭愧、内疚,身边有这样的师长,为何才相见?周老师话不多,但他内在的气场我能感觉到。随着多次读书会活动,周老师算的上是铁杆了,就这一点,我作为参与读书会组织的成员,都有一种幸福感和感激情,促使我们一次次把读书会办好。
今天周辉书记也参加了,我认识周书记还是他当副院长时,虽然接触少,他依然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当我知道他与周老师的关系后,我无不为他感到骄傲、自豪,甚至嫉妒他有这样文化渊博的父亲,能随时面提命授,这样的幸福能有几人?
记得贾平凹曾说过:若说从事一切艺术在起初都是一种兴趣,而到了一定阶段则就有责任,要研究了。周老师大概就是这种责任感使然,他的文章多是有研究发现的新东西才肯动笔,这也是我最值学习的。
我常思索,凤翔的文学队伍中,文学创作除了加入作协的会员外,大部分文学爱好者大体主要是三种类型。
一是曾经怀揣着文学梦的少年。经年累月的文学梦使文学创作队伍形成了工作已经面临退休,或已退休文学爱好者的“黄昏恋”。周老师大概算是这样吧。我不敢妄加评判,只是看法。
二是职业与文学缘分相对“亲密”的行业。比如文学队伍的中年骨干相当一部分是教育系统的教师。
三是文学创作的大军女性比例高。这除了知识女性比例逐年提高外,与知性女性的文化情操和情感需求有关,与她们的生活状态有关。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必然在逐渐提升。喜欢文学的人必定是喜欢读书的人,是情感丰富的人,是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中,从一句诗词到一篇文章,再到一本书的共鸣中植入自己的情感,得到慰籍和宣泄。最初大多喜欢读唯美、婉约、哀伤等情感诗词,从欣赏到动笔,从情趣爱好到痴迷于创作,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精神与文化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办读书会的初衷之一。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本书是国学大师、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的散文集《人间岁月长》。为何要分享这本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本书收录的多篇美文是季羡林老先生九十岁前后写的。周老师这本书也是耄耋之年的佳作,基于两位先生创作年龄的共同点,让我肃然起敬,由衷的佩服,不假思索的决定,分享周老师的新作《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的同时,推荐《人间岁月长》。
这本书中,季羡林老先生回忆,他六岁就离开父母远赴省城济南读书,在战争的国破家亡中多次辗转求学,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完善的教学体制,季羡林先生就因面试比同学多认识一个骡子的“骡”就上了高二等故事,特别是二战时在德国的十一年求学路上的孤独和压力,直到1946年回国到北大任教授。期间,求学的经历坎坷,历经磨难,是他养成了终身学习,持续创作的良好习惯,一致取得了著作等身的成功。他的这本散文集可以说是成功与完美,情怀和喜悦,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字里行间透射出先生对人情世故、学术道德的公正严谨、诙谐有趣的思考,闪烁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读与写都是一个自在的灵魂,分享人生最好的状态。我想,今天的周老师带着他的心灵的世界来这里,正是他自在的最好的状态。分享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集,也是推荐给各位一个同样自在的灵魂。
分享是起点,愿我们在余生,喜欢和真性情的人同行。借用周老师的两句五言诗“耄耋犹挥毫,书成动雍州……盛世有华章,国庆当引吭。”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耽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衷心谢谢了!
2021.9.28晚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周龙岗 普通公务员。现为陕西省散文学会、陕西省诗词学会、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凤翔县作协秘书长。随笔、诗歌在《文化艺术报》《陕西农村报》《陕西广播电视报》《西部法制报》《美文》《陕西诗歌》《陕西诗词》《陕西税务》等多种纸媒网媒散见。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