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筋膜有关的几个话题(周耀诊所)一:代偿当人体受损伤时,身体总是会发现生代偿,代偿是身体试图消除疼痛的方法。身体通常会沿着肌筋 膜序列或者螺旋来寻求弹性,以此来减少和替代筋膜在致密化区域的张力。但是长期多处的致密化会使筋膜失去弹性和代偿能力,当筋膜失去调整能 力或者其维持姿势的能力受限时,筋膜中的感受器就会感受持续异常的张力,从而产生疼痛,这时为了寻求疼痛的缓解,身体只能通过各种关节形态 的变化来进了进行调整。因此,了解代偿发生的规律对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前提是首先要熟悉FM的生物力学模型,因为它让我们了解身体 各节段之间(肌骨系统)以及内脏运动和身体之间(内部系统)的联系,顺着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症状放在一起考虑,并通过这个模型 去追寻张力代偿的起源。二:力学负苛和力线在肌骨系统力学统模型中,筋膜以特定的力线和加固部分连接着所有的组织和器官,它们可以沿着 纵向的序列链和斜行的螺旋链形成力学负苛,只有理解筋膜这种形式的组织解剖学形态,临床中才能知道如何将治疗点联系起来。肌骨力学模型有助 于让我们深刻理解肌肉,筋膜以及力学传递的关系,也更有助于理解力学在临床中的运用。筋膜是复杂的结构,它不是只由一个纤维束形成的,而是 有多方向的2一3层胶原纤维,由于筋膜总是处于力线之中〈筋膜会受肌肉的牵拉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取决于肌肉在筋膜中的嵌入点),它可以感受 到来自同一力线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所以有个关健的因素:为了保证这种张力的正常传递,各个不同层的胶原纤维之间必须保持正常的滑动才能 维持其正常的传递功能。当筋膜滑动性正常时,如果肌肉出现僵硬或结节(板机点形成),由于肌肉既能通过肌腱传递力,同时肌肉又能通过筋膜的 延续结构在筋膜的嵌入点与筋膜相连,因此又会把力通过筋膜(37%的力)向远端传递,从而形成固定恒有的肌筋膜板机点的牵涉痛模式。三: 各种牵涉痛形式但牵涉痛不是板机点特有的现象,皮肤,关节韧带甚至内脏都可诱发牵涉痛,而这种牵涉痛模式都和筋膜这种具有神经特性的组 织有关,我们也可把它理解为筋膜源性牵涉痛。试以肌外膜CC出现致密化为例:由于致密化,筋膜则不能被正常牵拉,那么嵌入筋膜中的肌梭是不 能完全预知到这种牵拉的,这样与这些肌梭相关的肌纤维就不能被正常激活,因此,由于Ia传入纤维不能被正常激活从而会使a运动神经元出现异 常激活,因此参与正常运动的梭外肌纤维就不能完全被募集,就会造成关节失衡和疼痛。因此,这种筋膜源性的疼痛可能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而 是与筋膜的宏观变性(外伤,手术,疤痕,内脏因素等)或者微观变性(外周,中枢敏化)有关。也就是说,对于肌肉引起的疼痛,我们可以把它归 纳为因筋膜张力异常引起的筋膜源性疼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肌肉会有僵硬,而筋膜的弹性和滑动性都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它的筋膜是 没有问题的,但筋膜会受到僵硬肌肉的牵拉产生张力,这种张力会对筋膜中的神经产生影响,临床中这种情况只要松解这种张力就可以了,是比较简 单的一种。而临床中大都数的患者都会涉及到筋膜滑动性变异或是手术外伤等筋膜增厚的问题,这种情况必须要有针对筋膜的专门手法。四:以往 力学思路的欠缺讲到力学,总是要考虑到力的要素。现在许多疗法虽然强调力学,但在治疗时似手都没有体现这些元素。特别力的代偿模式,力的平 衡法则运用更是有许多欠缺。力的核心是平衡,没有平衡原则就不能称为力学。五:内脏张拉结构模型应用思路:内脏张拉结构的功能是保证躯 干容器壁的一个正常的平衡张力,在这个正常的张力环境下内部器官可以发挥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在这个张拉结构张力下,不管躯干做任何一个动 作,张拉结构的三个张量都会保证内部器官的空间是打开的,而且由于嵌入性筋膜与躯干壁的附着关系,这个张拉结构的存在又能保证内脏器官不会 受到躯干动作的影响。因此,即使人体在做倒立运动的时候他内脏的位置有变化,但内脏的功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当躯干出现致密化的时候会 怎么样呢?假如在躯干在形成致密化的cc,cF点,由于内脏嵌入性筋膜在躯干壁附着的关系,内脏器官就会感受到躯干壁的高张力,这时内脏器 官的活动空间就会减少,作为代偿,内脏就会重建自已的活动空间,这样就会长出一些襄肿之类的东西。临床上会遇到一些甲状腺襄肿的患者来求诊 时,如果做各种检查都是正常,这时我们可以追问患者的一些病史,询问是否以往有过挥鞭样损伤,或躯干的手术等问题,因为顺着这个力学模型我 们可以把症状和病史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治疗的策略和思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器官没有实质性病变,只是一种功能失调,是由于外界躯干壁高 张力对器官活动性的一种压迫,襄肿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器官为重新获得活动空间而出现的代偿。对于这种情况,尽早通过张拉结构模型进行张力的释放会有较好疗效,否则由于时间的积累会造成器官真正的结构性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