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说家风·《金刚经》篇】为什么会有学国学的人孩子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第50篇·总第2811篇)

 微国学 2021-10-07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50天。

很多人把学习国学的目的理解为放过自己要求别人,于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水平高、别人问题多。

有读者每日精进,早晨起床便与想法一致的人在腾讯会议里相约读《论语》,偶尔聚会便换了汉服拱手鞠躬。见了不学习的人就批评,说这社会多么需要传统文化复兴。

这读者突然发现丈夫对她意见很大,因为忙于读书、工作竟然忽略了家务,继而儿子也开始逆反对抗。她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何处。我说你只顾着“学而”忘记了“时习”,力行太少。她随即拿出《金刚经》的理论“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反驳我,并说您为什么要着相呢?



生活里有一些国学油子,满嘴道理为自己辩护,同时攻击别人短长,使自己得到低级的快感。佛家所说的不着相是有相而不着,并非无相而不着。如同一个有钱人说不在乎钱并作出诸多助人善举,人们就容易相信他的话。但一个手头拮据、在餐厅吃顿饭还因为菜量小而挣得脸红耳赤的人说自己根本就不在乎钱,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一般人都要从在意衣食住行、来去坐卧升级成不在意衣食住行、来去坐卧。这就是从着相到不着相的转化。还如同有钱与没钱的道理。有钱之后将家财散尽与从来没有钱家财一直很清贫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看淡金钱、捐资助人、为社会做贡献,后者被金钱看淡、很可能被人捐助、时而为社会找麻烦。是的,贫穷是个麻烦。非但不能给家人创造价值,还要让人牵挂操心。

不着相更确切地说是将自己学得美好,眼神安静、笑容可亲、面貌和蔼、声音柔和、做事让人喜欢、说话让人爱听,而后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很美好、很出色、很优雅的人。而不是情绪焦虑、语言犀利、面貌高傲、眼睛里都是挑剔,当被别人质疑和批评时说我根本不在乎,我不着相。

先着相再不着相很像陪伴孩子学习,告知分数很重要你要好好考,但考好了你不必在意分数,因为它就是个分数,说明努力了。如果没考好,分数不理想就要在意分数,说明努力不够、方法不对,还要继续下功夫,拿分数当努力的见证。

分数是个晴雨表,刮风下雨还是阳光明媚换晴雨表或把晴雨表丢掉都没用,但抚平心态、增减衣物、应对风雨、享受阳光就是自己的事了。

不在乎分数的学生不会有好分数,只在乎分数的学生不会有好未来。如何是好?考试之前很在乎分数,考试之后不在乎分数,至于后悔、愤怒、撕卷子,没用!当然考得好喜形于色,家大人奔走相告也不是好事,因为这还是在乎分数,没有在乎孩子。



我是个很着相的人,每天都会在行走坐卧上要求自己,在语言、眼神、面容、情绪和习惯动作上要求自己,在读书、创作、讲课、反省、改过上要求自己。我知道,只有将这些功课都做好了我才可以走入不着相的境界。正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经历了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才达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没有谁在吃5个包子能饱的情况下说早知道我直接吃第5个好了,前4个不用吃多好?这种假设很难成立。

释迦牟尼佛对学生须菩提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如来,是佛的一种称号。如来佛说的不是某一尊佛,而是具备如来的境界才叫如来佛。如同称呼一个人为先生,这人是先生不假,但先生不是专指他这个人。如,在佛经中称真如,真知、真理之意。如来,是说佛具备真知而展现真身以说法的形式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为称释迦牟尼如来,但称如来为释迦牟尼就有失偏颇了。

释迦牟尼佛说,假如有人看佛的来、去、坐、卧的样子、身相美好的外貌、谆谆教诲的言语认为就是达到了如来境界,认为如来就在眼前,那么这个人没有理解我说法的真实含义。

须菩提问:何以故?

释迦牟尼佛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个真正的佛者到达如来境界没有刻意,从不着相,没有人认为他很高深,也没有认为他不高深,没有人认为他就在眼前,也没有人能认为他已经离开。

这是啥意思?

在心里。在心里。如来在心里!



你认为如来在他就在,因为你的心里有如来;你认为他不在他就不在,因为你的心里没如来。

这就是不着相的高级功夫了。不着相的人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相、别人的相,因为他所行所动、所念所想都是美好、善真与智慧,还有什么相可着?

这里要说明的是佛虽然不着相,但不会否定、偏离和污蔑相。因为确实有三十二美好之相。

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走没走相、吃没吃相、说话没有说话相不叫不着相,是缺教养。需要首先解决相的问题。一直在忘我地读书,可孩子教育、夫妻关系、个人情绪上总会出问题,不可以不着相,而是要先解决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问题。孩子考试成绩差,家长没理由说我们不在乎成绩,让他快乐就行,少受苦就行,这是对困难的逃避、倒退的借口,到时候孩子失败的样子很难看,怎能不着相?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作者简介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政协委员。 

曾任中央党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