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余年跟踪724人的一生:什么样的人容易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21-10-07

图片

ID:yanggezhiren


图片
史上最漫长的“幸福人生”研究 


“从一开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成功的前提条件。”

乔治·维兰特(George Vaillant)如是说。他是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的第三任主持者。从1972年到2004年,整整32年间,他为这项研究找资金,整理资料。

退休后,他把这项研究的总结成书,也就是《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这项研究始于1938年,迄今已经近80年,花费超过两千万美元。

如今,这项研究已经被交到第四任主持者,精神病学家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手中。

最早的研究对象是268个哈佛本科生,此后又并入了456个来自波士顿贫民区的、平均智商大概95左右的青少年。

追踪哈佛生的格兰特研究,加上追踪穷小子的格鲁克研究,总称为哈佛成人发展研究。

图片
👆格兰特研究的两个参与者,
他们在19岁、47岁、82岁时都接受了追踪研究

这724个人里,许多已经逝去,人生可以“盖棺论定”。不过,他们的妻子、儿女又陆续加入了研究。

这是为了破解“幸福人生”、“成功诀窍”之谜而做的,史上最漫长的跟踪研究。

研究者们发现,哈佛人与穷小子身上总结出的“成功诀窍”其实并无区别,无论你出身哪个阶层,无论你的人生开局是抽中彩票,还是一塌涂地,有些诀窍是适于每个人的。

穷小子跟哈佛人真正的最大区别是,穷小子会问“为啥你们还在研究我?我的人生平平无奇啊。”

而哈佛人从不问这个问题。

图片

到底什么是美好人生?说到“美好人生”,你会想到什么?

绝大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金钱、名望和成就。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拿金钱来说,富人往往比穷人长寿,也更容易幸福快乐(虽然富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曲线就走平了)。明智地使用财富,人就可以拥有更多自由更多选择。

哈佛成人发展项目并没有把幸福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飘渺感觉,在定义完美人生时,金钱正是“成就指标”之一。

以下就是哈佛认定的“人生赢家十项指标”,主要评定人的晚年成就:

关于事业、声望和金钱,两项——

①60岁之前入选《美国名人录》,得1分。

②收入在受研究对象里排名前20%,得1分。

关于长寿和身心健康,四项——

③心理压力小,具体来说,就是既不需要频繁进行心理治疗,也不需要服用缓解精神痛苦的药物。

④65岁~80岁之间,工作状态良好,能从情感和业余爱好里找到幸福。

⑤75岁时仍然可以身体健康地做许多事。

⑥80岁时不会酗酒、抑郁、长期焦虑,同时自认为健康快乐。

关于人际关系,四项——

⑦达到人生里的“传承”阶段,不仅能关爱并帮助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能关照到其他青少年和年轻后辈。

⑧60~85岁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拥有夫妻双方均感幸福的婚姻。

⑨60~75岁之间,与子女关系亲厚。

⑩60~75岁之间,除了妻子儿女外,还拥有其他良好的社会联系(知己、前同事、球友、牌友等等)。

以上8项指标在受研究对象里排名前25%的,每项得1分。达不到前25%,或者在某项指标评定之前就已去世,则记0分。

最后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人总分大于等于4分,哈佛研究者把这群人定义为“十项全能”的人生赢家。

图片

下一步,就是研究这些人是怎么赢的。

先剧透一下——

①最好有童年温暖。
②要找到爱,要以接纳爱的方式来行事。
③千万不要酗酒。

图片
👆“人生里唯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乔治·维兰特


1、童年有温暖是好的,但童年不会决定你的一生

在研究的最开始,哈佛研究者们真的没想熬鸡汤。

到底哪些早年因素会影响晚年的幸福安康?

第一批哈佛研究者猜了6条因素,分别是:

是否善于社交、是否体态匀称又有肌肉(所谓的“中胚层体型”[mesomorphy])、身材是否倒三角、耐力如何(跑步机上测得)、家庭出身是否富裕、是否擅长运动。

后面的哈佛研究者又猜了7条:家庭社会阶层(上层或蓝领)、母亲学历、父亲学历、家族中有无酗酒史、家族中有无抑郁症史、祖父与父亲是否长寿、童年时性格好坏。

这些都是研究者寄予厚望的影响因素,比如家庭阶层——即使同样身为哈佛生,出身的阶层也可以悬殊。

出身上层的哈佛生家里,往往有车、有佣人、有多套房,按现在的美元价值算,每个家庭成员年收入达到22.5万美元。

而出身下层的哈佛生,则往往靠助学金和半工半读来支付学费,每个家庭成员年收入为5200美元。

然而,这13条早年因素里,有9条跟晚年总分不相关,3条“相关”,仅有1条和晚年总分“显著相关”。

与晚年相关的3条,分别是家庭出身富裕、童年时性格好、耐力佳。13条里唯一“与晚年显著相关”的1条,是擅长运动。

总而言之,“四肢发达”很重要!相比起来,是否含着金汤匙出生,反而不是影响最大的决定性因素。

在那以后,研究者才开始注意“人际关系”这个方向。在将“童年是否温暖”纳入分析后,四项和晚年总分“显著相关”的因素出现了。

图片


大学时的整体状态:

能不能正常应对问题,能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会不会特别不合群,有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显著影响十项指标总分。

20~35岁之间面对逆境的心理应对机制是否成熟?

最差的应对机制是精神病型防御,比如对外界事实的强烈否认和扭曲。

好一点的是不成熟的应对机制,比如多疑病、被动攻击。

再好一点是普通的应对机制,比如压抑,情感隔离。

最好的是成熟的应对机制,包括利他主义、幽默、坚定的自制等等。采取怎样的应对机制,显著影响十项指标总分。

30~47岁之间人际关系如何?有没有相伴超过十年的伴侣?和原生家庭关系好吗?跟子女关系好吗?有好朋友吗?显著影响十项指标总分。

这四项人际关系因素不仅显著影响成为人生赢家的概率,而且彼此极其相关,说明这四项并非独立变化。

研究者总结说,这四项的共性就在于——形成并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

良好关系不仅限于爱情,还有友情、亲情……良好温暖的关系就像安全网,这样的关系越多,一个人身边就像有着越多层保护网。

使在攀登途中失足摔落,这一层层网也会一次次承托住他,他可以在网中养伤休整,然后再度出发,继续攀登。

而温馨有爱的童年,正是许多人最初的安全网。

图片

在哈佛研究里,还出现了这样的数据——

* 来自温馨家庭的人,年均工资比来自不和睦家庭的人高出66000美元。(按2009年美元价值来算)

* 受母亲关爱的人,年均工资比不受母亲关爱的人高出87000美元。

* 年少时与兄弟姐妹关系良好的人,年均工资比与兄弟姐妹关系不好的人高出51000美元。

* 有着最好童年的受研究对象里,一半达到了“最佳成人发展”。童年最坏的人里,只有八分之一达到同样的最佳发展水平。

假如你幼年得到过爱与温情(不一定来自父母),长大后就更容易交到朋友,也更容易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

你的处事和应对,也更容易让别人选择靠近你而非疏远你,于是你就更容易事业成功,得到高薪——研究者承认,这结论听起来有点“责备受害者”,毕竟没有人自愿选择在幼小时就经历风霜。

然而,用乔治·维兰特的原话说,“残酷的现实是,吃饱肚子(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人更能为别人着想,遭受饥饿(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苦的人更容易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更容易在受到伤害时发动攻击。”

温暖的童年就像一剂疫苗,可以保护你在成长过程里免受许多疾病的侵袭。

但童年糟糕的人,也有翻身的机会。

长大成人意味着一件事,你可以学着去爱他人,学着去信任他人。

你可以自己织网。

图片


2、能长久的爱人是好的,但离婚未必是坏事

幸福需要两个要件:,以及“不排斥爱的处事方式”。

仅仅有人爱你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不把爱你的人推开。(顺便说一句,研究还发现,耐力越好、克制力越高,“去爱”的能力也往往越强。)

婚姻和亲密关系是典型的“去爱并获得爱”的途径,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

在孩子身上,在朋友身上,在社群之中,在医院的看护者身上,甚至在善意的陌生人身上,乃至在宗教里,都有人感到爱,然后被治愈。

有办法判断“不排斥爱的处事方式”吗?有的。

格兰特研究的数据显示,在这群受研究者50岁时,有8道题能很明显地预测出这些人未来的“十项指标”得分会高还是低。

以下就是那8句话,你赞同其中的几句?——

①我对异性的举止,曾经导致我自己陷入令我焦虑的境地中。
②我常常觉得,在性这方面,人与动物没什么区别。
③我常常觉得,要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④有人曾经觉得,我害怕性爱。
⑤我容易太专注于自己的利益,都忘了他人的存在。
⑥形势所逼时,我会在自己周围裹上硬壳或砌起高墙。
⑦我其实不想那么冷淡地对待他人。
⑧有时我觉得,我最深处的情感是破坏性的。

赞同的句子越多,就越是无法信任、无法适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也越是充满悲观、恐惧、疑心和自我怀疑。

那些只赞同极少数句子的人,“十项指标”得分最高。那些赞同至少4句的人,则“十项指标”得分较低。

拥有长久的、互相依赖的美好婚姻绝对是好事。不过,离婚未必是坏事。

重要的是婚姻的质量,而不是婚姻的长度。

有四道题,可以方便地测出自己的婚姻质量——

①两人出现分歧时,解决起来:简单=1分,比较困难=2分,总是困难=3分,无法解决=4分;

②你的婚姻稳定性如何?非常稳定=1分,存在些小问题=2分,存在中等程度的问题=3分,存在大问题=4分,不稳定=5分;

③性生活的总体可被评为:非常满意=1分,满意=2分,有时不太满意=3分,很不满意=4分;

④是否考虑分居或离婚:从不=1分,只是偶尔=2分,认真考虑=3分。

四道题总分越低,婚姻质量越好。

图片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的第四任主持者, 精神病学家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和他的妻子詹妮弗·斯通(Jennifer Stone)在一起

那些质量低的婚姻会自动好转吗?从格兰特研究的结果看,不会。

一场婚姻的质量似乎早早就可以看出端倪,而且即使到晚年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第一次结婚就过得不错的28个人里,有26个在85岁时依然觉得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

而那些婚姻一开始就不太顺利、但坚持了多年或者熬到一方去世的30人里,只有5个人在80岁以后觉得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而且5人里有4人是妻子去世后再婚,继而在后来的婚姻里找到了幸福。

也就是说,真正“熬到好转”的婚姻,只有一桩。

至于那些早早离开第一段不顺婚姻的人呢?27个早早离婚又再婚的人里,有23人在年老时认为自己现在的婚姻是幸福的——而且他们最后一次婚姻的持续时间,平均长达33年。

也许《分手快乐》那句歌词说得对,“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图片

年轻时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或者自己适合怎样的人,完全可能做出糟糕选择。

有时候,只有离婚才能结束一个人的不幸,也只有离婚才能带来缔结更好的新婚姻的希望。

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研究结论——不幸的童年,并不一定预兆着不幸的婚姻。

好些人在后来的幸福婚姻里治愈了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生活就转向了良性循环,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成熟而健康,也能发展出更合适的处事态度。

童年不幸的小孩,怎样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从数据来看,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坚持——坚持学习去接受别人的爱,坚持学习信赖他人,坚持练习亲密技巧。

另外,绝对不要酗酒,酗酒是导致离婚和短命的重要原因。


3、绝对不要酗酒(酗酒是不幸的起因,而非结果)

人人都知道酗酒不好。但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第一次明确指出,酗酒是生活里问题和不幸的起因,而非结果。

往往是酗酒先出现,然后才出现了失业、离婚和穷困潦倒。

而不是悲剧先发生,然后人们才开始酗酒。

偶尔社交饮酒是正常的。

然而,一旦常常在压力和沮丧下饮酒,每天都想喝酒,越来越迫不及待想喝到今天第一杯酒,喝酒喝到失去意识或者失去记忆,酒醒后会后悔一些自己酒醉时的言行,开始对喝酒这件事有点罪恶感,家人或亲近的朋友开始表达对你喝酒的担忧,你开始偷偷背着家人喝酒,尝试过戒酒,喝不到酒时有难受的戒断反应……

这些症状如果符合好几条,就不属于正常饮酒,而属于酗酒了。

一个开始酗酒的人,很快会被酒精改变的面目全非。

他的性格变得神经质、好斗、反社会,他的判断力严重下降,于是参与更多的高风险行为(比如赌博斗殴),放纵自己对其他东西上瘾(比如吸烟)。

最终,酗酒者的身心受到酒精的严重伤害,他的事业、财务、人际关系都急速恶化,他周遭的家人也会因此变得不幸。

图片

在哈佛长久的跟踪研究中,一次次地出现这样的模式—— 一个人先酗酒,然后变得反社会。

一个人先酗酒,然后变得抑郁。不是先抑郁,然后为了缓解抑郁而去酗酒。而是开始酗酒导致了抑郁!

许多酗酒者本来的心理状况和非酗酒者并没有显著差别,然而,一旦开始酗酒,他的人生之旅就开始脱轨。

是什么导致了酗酒呢?

①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有酗酒史的话,本人成为酗酒者的可能就会翻倍。

另外,基因也会导致“天生能喝”,而善饮者变成酗酒的机会也更大。比别人能喝下更多的酒而不会宿醉、呕吐,不一定是好事。

②文化习俗容忍儿童和少年饮酒。

研究显示,如果周遭环境不反对儿童和少年喝到醉酒,甚至会鼓励这种行为或者以此为乐,就更容易培养出酗酒者。爱尔兰就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周遭环境允许青少年有节制地喝点低度酒,但谴责醉酒,就不容易培养出酗酒者。意大利就是这样的情况。

哈佛研究里,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干扰后,爱尔兰裔比意大利裔更容易变成酗酒者。

研究者提出,应该把酗酒看做一种需要治疗的慢性疾病。

就像糖尿病一样,酗酒往往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就像糖尿病一样,酗酒受基因影响。

就像糖尿病一样,酗酒不会自动改善,需要长期治疗,而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能大大改善自己的人生。

图片

我觉得,酗酒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还是一种“刺”。身上长出的“刺”,不但令你自己痛苦,还会划破你周围的安全网。

酗酒导致离婚,即使伴侣没有离开,婚姻也往往不幸。酗酒导致易怒和反社会行为,这会驱逐身边的朋友,让身边的支持变得越来越少。

安全网一张张被划破,于是,当酗酒者坠落时,就没有可以承接住他的网。一次失足,别人掉落一两米,酗酒者可能就直坠数十米,甚至落入难以爬出的深渊。

除了酗酒,还有一些其他的刺,比如遗传的精神疾病,比如毫无温情的童年……

有些刺,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酗酒不同。

只要你在成年后,遇到低谷时不借酒浇愁。只要你在有酗酒的兆头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戒酒治疗。你就有希望拔掉自己身上这根刺。

 
图片
每个人都可以成长 


一生很短,一生也很漫长。时间会慢慢治愈曾受过的伤。

但曾经得到的爱,却不会在时间里褪色,而是能持续照亮一个人的一生。

若你的童年不幸,随着时间推移,你越长大,童年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小。

若你拥有温暖的童年,即使你已垂垂老矣,童年被爱的经历,却依然可以温暖你。

这可能是世界送给渺小脆弱人类的,一份温柔而治愈的礼物。

图片

哈佛成人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人是可以终身成长的。

即使是在中年时仍然苦闷的人,也可能拥有十分幸福的晚年。

促使每个人成长的动力不同,每个人的成长方式也都不同。相同的一点是,每段人生里,都经历过痛苦和挣扎。

这是一篇很长的总结文。有耐心的读者啊,谢谢你读到这里。

但愿你的人生里,有多多的网,少少的刺。
愿你能爱人也敢于被爱。
愿你事业有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