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处安放的瓦片

 6830云云 2021-10-07

近日,到几处较有名气的省级古村落(民居)观光,发现这些具有建筑特色和民俗风格的古老之屋,却多数已经倒塌了,只有一二间正厅(祖祠)仍顽强地坚守着,但也显得十分破落。几年前,也曾到这些古民居走过,那时,多数房子虽然老得掉牙,仿佛在微微擅抖,但还挺在那里供人参观。尽管也有人为此呼吁要加以维护、修缮、或加固,却没有动静。最后,老屋如老人,终于撑不住岁月的漫长,纷纷倒下,成了真正的废墟。只有写着××古建筑或××古屋景观的石碑简介屹立在旁,相对于如此破败不堪的荒凉,而显得十分刺目……
如果仅剩下残亘断壁,观看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每时每刻,正在数以万计地不断消失。剩下的不是水泥楼房,就是复制式的平庸之居,了无生趣、一片呆板。再加上农村的人口大量迁移城镇,旧房大量倒塌,新屋又仿现代,还有推土机下的无情,不留半片瓦……至此,咱们村完全失去了往昔古色民居的韵味,失去了马头墙上的乡土记忆与瓦屋檐下的乡愁!
村非村、镇非镇,如今不知咱村变啥样?!……试问,那斑驳的墙壁粉刷之后能成为另一种特色么?!
乡土,是生命最为原色的地方。而亘古至今之瓦,曾为无数苍生遮风挡雨,庇护着一代又一代黎民的归宿。它的存在,已不仅仅是一片瓦,而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历史符号、华夏共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残存的古瓦片上往往已是芳草萋萋,随风摇曳,随手拨掉,被人弃如敝履。又如同风烛残存的老人,佝偻着衰老的躯体,落寞期待,然守望着很远很远的地方,散发出一种旷古的忧伤……有的瓦片却又累积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勃发着腥鲜的气息,或爬上了藤生的叶子,串连着生命的痕迹无处不在。
而无论是富贵人家的琉璃瓦,还是平民百姓的灰色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岁月,共筑着至爱的家园、温馨的归宿。瓦,如嵌入我们生命的胎记,最能引发我们的思绪与怀念,那是何等的情结!那是何等的温爱,那是我们的根啊!怎么能轻易拨了?让它消失呢?!
瓦,源于西周初期。悠悠岁月,无尽演变,多少文人墨客为秦砖汉瓦的风流、浪漫吟诗、画作,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如今,却戛然而止,断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当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不可能一承不变,我们在分享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是否可作两步走?就是不要被全覆盖了,也不要眼睁睁,让它一塌了之。而是有的放矢,现代的归现代、传统的归传统?
让青砖灰瓦,留住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记忆!

     沿华洗尽   如今的落寞更能反映出它那曾经的繁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