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内家拳中的“骨肉分离”

 张孟龙58 2021-10-07

“骨肉分离”这个话题在传统武术的圈子里也属于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很多人也仅仅是跟风而已,道听途说来一个概念,自己却从不独立思考也不在练拳中去细细体会,拍脑袋一想肯定是这么回事,我懂,这就是键盘侠们躺平后打嘴仗的因。“骨肉分离”其实是一个功感的描述,是在抽象的阐释拳理,而并不是真的让骨头和肌肉分开,肌肉不附着在骨骼上人体当然是无法活动的,我们不要去较这个真儿。如果真的把“骨肉分离”理解好了,才能更好的体会“节节贯穿”进而“意力分离”,对我们练拳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骨肉分离”意味着我们的骨骼和肌肉要呈现两种状态。人体之所以能够直立,靠的是骨骼的支撑,是一种向上的支撑力,但是骨头能产生力吗?虽然内家拳强调“骨力”,但是骨头本身并不具备发力的功能,所以说到底是肌肉的力量让我们保持直立,那么“骨肉”如何能“分离”呢?其实,所谓“骨肉分离”是指除必要节点外,其余部分多余的力量能不用尽量不用,并且头手肩肘胯膝足乃至全身各关节肌肉不能无意识的乱用力,因为没有“九要”统领,会造成身体骨架不中不合、努气散乱,拙力丛生,整劲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练拳必须先利用肌肉调整骨架,然后放松肌肉,这时就会出现“筋舒骨合”“骨升肉降”之感,一升一降是为“分离”,松沉力也是这样产生的,“松”是“沉”的因,松了也便沉了。


那照这个说法在内家拳里肌肉的作用并不小,为何人人都标榜内家拳不练肌肉呢?其实不练肌肉的意思是不进行局部肌肉的练习,并不是不练肌肉,曾经有一位力量出色的运动员尝试孙式三体式桩功,站不到几分钟也同样是肌肉酸胀难忍,所以动辄能站十来分钟三体式的练家子是具有很强的肌肉力的。因而所谓的内家拳是需要练肌肉的,只是练法上不同于现代体育的训练方式而已。

老一辈武术家形象的把“骨肉分离”比喻为“玉树挂宝衣”,其中“玉树”指的是我们的骨架,“宝衣”指我们的肌肉,要让肌肉挂在骨架上,一个“挂”字非常生动,也就是说我们的骨头架子要坚固挺拔,受得住“挂”,而我们的肌肉则要放松下垂像一件挂在树上的衣服,不能用丝毫多余的拙力僵劲,只要能保持无极式的身轴中正就够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关节尤其不能紧张,关节一旦紧张劲力必然出现断层导致无法整合在一起,此时关节的活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活动量越大,劲力就越顺畅、越整齐,变化也越灵敏,所以聪明人一定都会注重开胯、开肩、松腰等功法的练习。


在站桩的过程中体会“骨肉分离”是最好的,身体处于静态时最能感受地心引力对我们的作用,整个身体都在沉坠,此时骨头要向上拔,必须先沉后拔才有“升”的感觉,才会有提起全身骨架的感觉,不先下沉一直往上顶是永远也找不到感觉的。长期进行这样“骨升肉降”的练习,你的骨骼会越来越健康,内气也会越来越充足,力量也会有质的提升。只有做到“骨肉分离”,骨和肉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不会的抱死在一起导致全身的僵滞,要明白有“开”才有“合”,没有“开”的“合”不是真“合”。

在理解“骨肉分离”时我们可以参照动物,猫、狗身上的皮肉非常松,甚至能够抓住它们背上的皮而把它们提起来,猫身上的肉是松软的附着在骨上的,但它们却能跳的很高,跑的很快,因为它们的骨头不会紧紧拉着肌肉,肌肉也不会紧紧包裹着骨头。

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都能够变化人的体质、气质,使我们身心两方面的自由度都大大的增强,“骨肉分离”后我们会拥有更强大的控制协调能力,拥有更本能的爆发性力量,1917年,正如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体育思想:“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家相信这种“骨肉分离”的功夫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