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当我绕过手术刀,用一副中药方子...

 赤兔千里马 2021-10-07
1997年当我绕过手术刀,用一副中药方子消掉一位西医大夫的脂肪瘤后,我突然发现:原来执掌手术刀多年,切了这么多瘤不过是切了一团痰湿,切了个寂寞而已。

九十年代行医很多地方还不需要这么严格的行医资格,甚至有不少的人在路边摆个摊,就开始了他的行医看病。

但是不得不说,即使就是那个时候的江湖郎中,医术和医德很多要比现在的某些中医高的多。

我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天灰蒙蒙的感觉要下雨了,有一个人,带着帽子捂得稍微有点严实,着急忙慌的跑进医馆里,看着四下没有人,才摘下自己的帽子。

说自己是是一个西医大夫,已经执掌手术刀多年了,我看着他身上十几处鸽子蛋大小的脂肪瘤,似乎多少明白了一点。

他说自己是通过朋友介绍过来的,之前朋友也有过脂肪瘤在他这里作过手术,但是总是复发,后来是用中药除了根。

自己的脂肪瘤已经切了好几次了,结果是越切越多,自己没有办法,也是迫于母亲的压力才来找中医看看。

我说:“中医治病无论老幼,无论出身,来者皆是患者。”

仔细诊断之后给他开了一方:柴胡,陈皮,半夏,茯苓,青皮,栀子,白芥子,橘络,甘草。

他虽然略显迟疑,但是依然拿着药带上帽子趁着夜色匆匆忙忙的走了。

四十多天的时间他差人给我来信说身上的瘤子变得软了很多,接着我调节用药的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瘤子就没有了,后来也没有复发过。

其实在90年代像这样的病其实是很少的,脂肪瘤这个家伙,它的势力庞大起来其实也就是近十几年的时间。

这个病还有一个另外的称呼叫做富贵包,往往那些衣食无忧的人身上常见。

其实在中医看来这个病事实上并不复杂,行医这么多年,这样的病我经历的也不止他的这一例。在中医上看来不过是一团痰湿而已。

首先他舌质胖淡,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而滑。坐下的时候,表现的十分疲倦,连说话都悄声悄语,没有力气。

这明显的看来就是脾虚而痰湿过盛的情况,加上自己做过手术又屡次复发,因此惶惶而不可终日,总是担心,因此肝郁的情况也是难免的。

肝郁,则气滞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化。津液不化,则聚生痰浊。同时,肝郁克脾土,令脾运化不及。运化失常,也会让津液聚而成痰。

痰浊这个东西,可以发作于全身各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中医所谓的“痰核”。痰核,就是今人所谓的脂肪瘤。

所以对应的办法就是给他疏肝理气同时化痰调气机。这里的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是二陈汤。这是中药化痰的经典代表;

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这是化痰;

柴胡、青皮进一步疏理肝气,用栀子清热,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热(患者苔黄腻,可见已有热象)。再用白芥子、橘络豁痰散结,全方可谓标本兼治。

尤其是白芥子这味药,它可以将藏在身体各处的痰核搜刮出来,再用橘络散结兼疏通经络,这样一来顽痰得化,瘤子自然也就没有了。

行医多年,中医发展越来越不如从前,这是中医变了吗?在我看来,并不是,而是中医人变了,中医的执剑人变了。

再厉害的医学也要人来传承,当人心变了时候,中医自然也就变了,像我们这里的逝去老大夫,位置根本没有人补的上来。

社会上找不到,医学院毕业的不懂药性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难以重用,这样的中医不没落都难,我一个老头没法改变任何人,能做的唯有用心治好每个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