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性分类及穴位与中药之对应关系

 晴耕雨读天 2021-10-08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一、穴性分类


气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气海

固元气,凡一切气疾皆宜取

尺泽

调肺气

陷谷

调胃气

神门

除心郁内结之气

膻中

升脾气,降胃气

中脘

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劳宫

清热理气

通谷

理五脏之气

大敦

泻肝气

膏肓

补阳气

列缺

逐水利气

鱼际

清热利气

大陵

降心气,降浊气

太阳

理诸阳热气

关元

驱腹中一切冷气

大包

行腹中诸气

气户

利气

大椎

调利胃气

巨骨

开肺降逆气

曲池

行气

合谷

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中府

理肺利气

云门

开胸降气

肩髃

理肺舒气

水道

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隐白

升阳气

复溜

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阳陵泉

行气导浊气

公孙

运脾气

足三里

升气,降气,调中气

太冲

降气

三阴交

行气降气

文章图片1


血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三阴交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太冲

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

隐白

止经血

上星

止口鼻出血

承山

清热血

曲泉

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曲池

行血

交信

调经血

血海

调血

膈俞

统理全身之血

足三里

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中极

调经血,止崩漏

大椎

散瘀血

阳陵泉

行血

气海

泻血

承浆

宣通血脉

虚类

穴性

穴名

穴性

神阙

补气血,益肾精

关元

固下元,益肾精

气海

补气振阳,益肾精

中极

补气血,益精

曲骨

补真气益精

膏肓

益气振阳

章门

补五脏,益气血

中脘

振阳益胃,补六腑

足三里

益胃,补气血

解溪

益胃

上廉

益胃

三阴交

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公孙

补中土,运脾阳

阳陵泉

补脾滋阴,固精益气血

涌泉

补肾,益精,滋阴

神门

安心神

太溪

益肾,振阳,滋阴

照海

益肾阴

复溜

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交信

补肾滋阴

蠡沟

益肝

太冲

养肝气


实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天枢

泻肾

大敦

泻心

太溪

泻肾

神门

泻心

章门

泻肾

少冲

泻心

大陵

泻心包络

阴陵泉

泻心

劳宫

泻心包络

公孙

泻脾

曲泽

泻心包络

商丘

泻脾

中冲

泻心包络

阳陵泉

泻肝

肺俞

泻肺

太冲

泻肝

列缺

泻肺

蠡沟

泻肝

尺泽

泻肺

中封

泻肝

少商

泻肺

关元

泻三焦

太渊

泻肺

支沟

泻三焦

照海

泻肠逐秽

丰隆

泻胸膈

长强

泻肠逐秽

中府

泻胸膈

水泉

泻肠逐秽

膻中

泻胸膈

天枢

泻肠逐秽

巨阙

泻胸膈

上脘

泻胸膈


寒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中脘

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关元

温下焦,暖子宫

大椎

餮表寒

气海

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肾俞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后溪

餮表寒冷

厉兑

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章门

脏寒结聚

归来

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里

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阴交

温中下焦,血寒,一切寒冷

公孙

理心腹之寒

曲泉

理血寒腹中痛

阴陵泉

温中焦,理睥气

文章图片2

热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通里

清心热

大陵

清心胸热

少府

清心热

劳宫

清心胸热

内关

清心包络,六腑及胸中热

十井

治诸热病

神门

清胃热

鱼际

清肺热

风门

清三焦热

中府

泻四肢热

少商

清三焦热

大杼

泻四肢热

肝俞

清三焦热

云门

泻四肢热

支沟

清三焦热

尺泽

清五脏之热

百会

清头部热

脾俞

清五脏之热

丝竹空

清头目热

魄户

清五脏之热

曲池

清血气,表里,头面,诸窍热

意舍

清五脏之热

合谷

清气分,头面诸窍之热

阳陵泉

降肝赡热

绝骨

清三阳经热及脑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

足三里

清胃及六腑热

丰隆

降肠胃热,及痰热

天枢

清大肠热

上脘

清心胃热

尺泽

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金津

退胃热,心热,生津止渴

委中

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风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风府

搜周身之风,治头风外感风

风池

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门

肝风甚动

风市

治腰腿风

百会

治卒中风,头风

囱会

治鼻塞头风

瘈脉

去头面邪风

水沟

卒中风,头面风邪

颊车

口噤喎斜风邪

承浆

口喎偏风

肩髃

擅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曲池

搜周身风邪

八风

治腿膝风邪

八邪

手臂风邪

少商

治小儿惊风喉风,一切风邪

足三里

搜四肢风

环跳

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膝关

治腿膝诸风


湿类

穴名

穴性

穴名

穴性

阳陵泉

利湿

阴市

祛湿

内关

利湿

曲池

行湿

伏兔

利湿

昆仑

行湿

太溪

利湿

三阴交

行湿化湿

风市

利湿

复溜

化湿

足三里

祛湿行湿

中脘

祛湿化湿


十二经腧穴精简表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穴数

11

20

45

21

9

19

67

27

9

23

44

14

起穴

中府

商阳

承泣

隐白

极泉

少泽

睛明

涌泉

天池

关冲

瞳子髎

大敦

止穴

少商

迎香

厉兑

大包

少冲

听宫

至阴

俞府

中冲

耳门

足窍阴

期门

井穴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荥穴

鱼际

二间

内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行间

俞穴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经穴

经渠

阳溪

解溪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史

支沟

阳辅

中封

合穴

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

列缺

偏厉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隙穴

孔最

温溜

梁丘

地机

阴隙

养老

金门

水泉

隙门

会宗

外丘

中都

背俞

肺俞

大肠俞

胃俞

脾俞

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肾俞

厥阴俞

三焦俞

胆俞

肝俞

腹募

中府

天枢

中脘

章门

巨阙

关元

中极

京门

膻中

石门

日月

期门

太渊

曲池

解溪

大都

少冲

后溪

至阴

复溜

中冲

中渚

侠溪

曲泉

尺泽

二间

厉兑

商丘

神门

小海

束骨

涌泉

大陵

天井

阳辅

行间

太渊

曲池

厉兑

三阴交

神门

养老

跗阳

*1

内关

中渚

足窍阴

中封

中府

迎香

人迎

脾俞

心俞

攒竹

睛明

肾俞

天池

角孙

听会

肝俞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太仓

颡大

颡大

太仓

廉泉

命门

命门

廉泉

玉英

窗笼

窗笼

玉英

五行

辛金

庚金

戊土

己土

丁火

丙火

壬水

癸水

相火

相火

甲木

乙木

五气

湿

湿

五色

久病

天干

相火

相火

地支

脉象

浮缓

浮缓

浮洪

浮洪

沉迟

沉迟

浮弦

浮弦

二、穴位与中药之对应关系

第1章 解表类
一、合谷配复溜-麻黄
二、大椎-桂枝
三、太渊-紫苏叶
四、风门(灸)-羌活
五、风府-防风
六、天柱-藁本
七、风池(泻)-薄荷
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第2章 涌吐类
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二、內关(补)-藜芦


第3章 泻下类
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二、丰隆(泻)-火麻仁
三、中脘-巴豆


第4章 清热类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一、曲泽(针出血)-石膏
二、神门(泻)-栀子
三、上脘(泻)-淡竹叶
四、睛明(泻)-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凉血类
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五、间使(泻)-牡丹皮
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


第三节 清热燥湿类
一、合谷(泻)-黄芩
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三、委中(针出血)-黄柏
四、行间(泻)-龙胆
五、上廉(泻)-苦参
第四节 清热解毒类
一、足临泣(泻)-连翘
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第5章 化湿类
一、胃俞(灸)-藿香
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三、足三里(泻)-厚朴
四、膻中(灸)-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target='_blank'>白豆蔻
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六、阴陵泉(补)-草豆蔻


第6章 利水渗湿类
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二、水分(灸)-猪苓
三、涌泉(泻)-泽泻
四、大敦(灸)-车前子
五、胆俞(泻)-茵陈
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七、脾俞(灸)-薏苡仁
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九、少泽(泻)-木通
十、小肠俞(泻)-瞿麦


第7章 祛风湿类
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五、环跳(泻)-海桐皮
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


第8章 温里类
一、神阙(灸)-附子
二、隐白(补)-干姜
三、关元(灸)-肉桂
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五、中脘(灸)-高良姜
六、曲泉(灸)-小茴香


第9章 开窍类
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二、水沟-石菖蒲


第10章 安神类
一、大陵(泻)-朱砂
二、心俞(泻)-琥珀
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四、涌泉(补)-柏子仁


第11章 平肝息风类
一、肝俞(泻)-石决明
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三、足临泣(泻)-白蒺藜


第12章 理气类
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二、脾俞-大腹皮
三、天枢(泻)-枳实
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五、天枢(灸)-木香
六、俞府(灸)-沉香


第13章 理血类
一、隐白(泻)-三七
二、阴陵泉(泻)-白茅根
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六、支沟(泻)-红花
七、血海(泻)-延胡索
八、太冲-五灵脂
九、肩井(泻)-牛膝
十、大肠俞(泻)-桃仁


第14章 补益类
第一节 补气类
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四、三阴交(补)-白术
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第二节 补阳类
一、命门(灸)-鹿茸
二、肾俞(灸)-肉苁蓉
三、腰阳关(补)-锁阳
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第三节 补血类
一、中极(灸)-熟地黄
二、太冲配肝俞-白芍
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四、肺俞(灸)-阿胶
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


第四节 补阴类
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二、膏盲(灸)-麦冬
三、大杼-桑寄生


第15章 消导类
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二、三焦俞(泻)-山楂
三、申庭-麦芽
四、痞根(灸)-阿魏


第16章 化痰止咳类
第一节 温化寒痰类
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三、中府(泻)-桔梗
四、尺泽(泻)-白前


第二节 清化热痰类
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二、支沟(泻)-瓜蒌
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四、哑门-竹沥


第三节 止咳平喘类
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二、痰喘(灸)-紫苏子
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第17章 收涩类
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
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人中=急救调气丸

人中是急救昏厥要穴,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结合,人就能醒。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上嘴唇沟的上 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2

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 分钟内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则反之。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

文章图片3

3

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

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穴(位于背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处,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加上肺经的孔最穴 (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通宣理肺散。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文章图片4

4

肩井=颈肩腰痛特效穴

在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中点。和足底涌泉穴在同一条边线上。颈肩不舒服时可以用拿肩井的 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对,放在肩正中,一边捏一边往上提,就可以让肩部放松,预防肩颈疾病。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文章图片5

5

极泉穴=速效救心丸

极泉穴在腋窝顶点。操作手法:用手指弹拨左臂腋窝顶点极泉穴处的肌腱,酸麻感会讯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脏不适。极泉穴,放射到中指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无名指或小指。如果不发麻只发疼,冠状动脉可能堵塞50%。

文章图片6

6

中府=补中益气丸

肺经上的中府穴(位于胸外侧部,与第一肋间隙平行,距前正中线6 寸处)。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 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7

气海=当参

可补中,益气,生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 寸半。

8

人迎穴=速效降压药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按一边人迎穴10秒,仃10秒, 再按10秒,共三次,再换一侧(不能二边同时按)。如在外面没有速效救心丸的情况下使用最佳。有人血压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每次降压6-10汞柱。

9

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

按揉肺经的尺泽、肾经上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 效。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10

臂合阳穴+合阳穴=颈通康片,治疗颈肩的疼痛

臂合阳穴在手曲内横纹下2-3指腹中间有缝隙的地方,如果点对了酸麻感觉放射到中指,能治疗颈肩的疼痛。

11

大陵穴=吗叮啉

大陵穴为脾经要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你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 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功效。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2

合谷+太冲=柴胡

双侧合谷+双太冲,俗称“开四关”组合在一起,就象柴胡一样,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合谷穴也是止痛药。合谷位于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着骨头中点的边缘即是,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

13

太渊+商丘=参苓白术丸

肺经上的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可治疗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 痛,无脉症;脾经上的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这两穴合用,可补肺健脾,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文章图片7

14

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心经上的神门穴位于手机腕部横纹的小指端凹陷处。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与 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牛黄清心丸。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是药三分毒”,不用说也可想而知了。

15

开塞露=商阳穴

大肠经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是一个专治便秘的要穴。它治疗什么类型的便秘呢?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 露,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

16

少商穴=金嗓子喉片

少商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针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7

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少府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 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丸”

18

曲泉=二妙丸

肝经上的曲泉穴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是清肝去湿 要穴,具有清肝火、祛湿热。曲泉穴=杞菊地黄丸,相当于中药“二妙丸”。曲泉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9

足三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外侧 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20

合阳穴=杜仲壮骨丸

合阳穴位于膝关节后小腿2-3指腹处。按摩合阳穴,可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如点对了酸麻的感觉放射到脚趾。

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21

阳陵泉+太冲穴=逍遥丸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按摩阳陵泉与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22

商丘穴=消炎大药

脾经上的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 巴反射区,因此可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

23

太溪穴=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能阴阳双补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中医专家称此穴 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文章图片8

24

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

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25

太溪=熟地;养血、滋阴

26

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内穴是去胃火 的,是去热的穴位,为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其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

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

文章图片9

27

大都穴=补钙要穴

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就是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补钙药 脾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冬季太阳照的少,会影响钙的吸收,这时,您只要揉一揉脾经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

文章图片10

28

商阳穴=开塞露

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

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

29

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

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合用=补中益气丸。

文章图片11

30

照海=生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31

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32

然谷穴=降糖特效穴,大补阴丸

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一旦口干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文章图片12

33

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 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适用于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穴性。是学针灸的关键地方。

你要学好针灸,第一要学好经脉。

你不懂经脉,跟人学什么全息针灸,那是死路一条。

那些现代的针灸研究走到死胡同里头去了。

不好好去继承灵枢一脉的针法,而是妄想另辟蹊径,不承认经脉不承认穴位,而说什么全身无处不是穴,甚至否定经脉的存在,用西医的解剖,神经的反应,针刺激点,取代灵枢一脉的针法,这些人自己不上进,还去耽误后来学人。

这些人把握针灸的培训,明目繁多。就是看准了学人贪图方便,不肯下苦功去学习经脉和穴位,不肯下苦功去学习辩证,引诱欺骗学人以几个固定的模式就可以治天下大病。

结果针灸后学一个个花大价钱,也都见不到真实的针灸技术,更不说感受真正的针灸灵魂。

倪海厦老师从台湾古派针法中来,中流砥柱,把古派针法再次传入大陆中国。

让国人再次认识古派针法。我们要把古派针法的传承发扬光大。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倪海厦老师关于肝的内容:

1、肝经走向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胆经气血流注时间。气血到第四个趾头的趾甲旁胆经的井穴后,时间正好是晚上一点。一点以后,这个气会从脚的下方过来,到肝经的第一个穴道。临床上看,很多人这里痛。我们就知道,胆经跟肝经都是经,经是大的,小的是络,从下面这一边过来转到肝经。从一点钟以后,就进入肝经了。半夜一点到三点是肝经,我们介绍针灸的时候,从开始手太阴肺经开始是早上三点到五点,五点到七点走大肠经,七点到九点胃经,一路回到肝经。我们是按照气血流注,一天二十四小时,一个周天做针灸的起始。

上面是倪海厦老师的课程笔录。

讲的是全身的经脉,从早上三点肺经开始循行,到晚上一点进入了肝经循行。气血流注在十二经脉二十四小时为一个周天,循环往复

这个气血循环从肺经的云门开始,最后在期门结束。

如果身体有大病,这个循环是不会准时的。

或者提前,或者滞后。

所以肝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名叫期门。周期的门。

当一个人有大病的时候,气血开始的时候,在云门那里,不一定就是准时 的在早上三点开始了,结束的时候,气血流注的时间,不一定会准点在早上三点从期门结束。

讲到了气血流注。我们不要有一个错觉。

以为早上三点到五点肺经流注的时候,其他所有的十一条经脉都不流注了,只有肺经流注。

也不要认为到了五点和七点的时候,只有大肠经的气血在流注,其他的十一条经脉不流注了,都停止了。

十二经脉在二十四小时都在流注。同时在流注,此起披伏的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在二十四小时里头,各有峰值,各有低谷。

这个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们说的子午流注的表里头。

文章图片13

这个图。讲的是气血流注的峰值,还是谷值呢。

下面是倪海厦老师的讲课笔录:

每次发病都是在这二个小时中间。当你发现时症的时候,而这个时症,他表现出来的不见得是胆结石,可能是气喘、头痛、肚子痛、胃痛,后项痛,恶心,诸如此类,可是病因都是胆结石,或胆的问题。因为它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就去针胆经的俞穴,荥穴也可以。扎俞穴是《针灸甲乙经》说的,当进入一点钟以后,气血就回流肝经的穴道。

这个是内经里头的针法。

讲的是,如果一个人的脏腑有病了,他会在这个脏腑循经的时间里头有反应的。

比如说这里倪海厦老师说,胆有病,会在胆经气血流注的时间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一点。会有痛,于是刺胆经的输穴。

比如一个人的肾虚了,到了下午的五点到七点,会觉得很累的。这个很多人都会有经验。

你想想,如果酉时气血流注到肾是高峰值,身体怎么反而会觉得累呢。

是不是应该在气血流注高峰期的时候,觉得精神百倍才对啊,这个是一个悬念,留给大家了。

下面还是倪海厦老师的视频笔录:

2、肝病与睡眠

由于气血流注的时间是半夜一点到三点。所以当你肝有问题时,准时半夜一点起床,三点以后才能入睡。那你说:“老师,我一点半起床。”这不是捣蛋吗?我不跟你讲话,说了一点到三点,结果你是一点半。肝是一点到三点,一点在这边,三点在这边。所以中间是二点,这一点半,这二点半,三点钟以后气血进入肺。肺是三点到五点。所以它是身体的一点半,你不管它,一点半、二点、二点半,下的穴道都是一样的。帮他下了针,针灸完了后,我们有肝的俞募治疗,等一下还会介绍肝经许多的穴道,有奇穴,像肝硬化、肝癌,还有一些肝止痛的穴道。

3、行间穴

再来是行间。念行(hang)间也可以。行间穴正好是在第一趾掌骨,第一个脚掌骨和第二个脚掌骨交接的地方。

你摸脚趾头的时候,这两个高骨在这边,你不要扎在高骨的中间,要扎在高骨的后方。行间是荥穴,它属性是火,肝是木,荥穴是火穴,所以行间是肝经的子穴。子穴就是这样来的。针直接可以下进去,下针很浅,你拿一寸针就好了。

后面这两个大骨,下在这个地方。这个穴道叫太冲。所有肝经的实症在行间下针。比如说肝里面有积,你怎么知道肝有积?就是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第二个,胸肋痛、胸胁痛,第三个,人会发黄。所以像急性的猛爆性肝炎 ,急性的肝炎,发起来的时候,全身泛黄,行间都可以治疗,都可以下针。

4、太冲穴与三脉

行间过来是太冲。太冲穴是肝经的俞穴。治疗时症时,按照时间发的,病人就是一点到三点不能睡,行间也可以,太冲也可以。我的恩师告诉我是行间。我看《针灸甲乙经》,时症出现的时候是俞穴。这两个都有效。你扎一个没效,再换一个,或两个一起扎,这都无所谓。太冲很重要,我们针灸很有名的叫“四关”。这四关是哪四关呢?就是太冲、合谷。你说:“老师这才二个穴道,怎么四关”。因为有左、右两边。我们同时针合谷跟太冲的时候,有个特别的名称叫“开四关”。中医观念里面,合谷主气,太冲主血。

这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大家听视频的时候,或者会忽略过去的。

就是合谷主气,太冲主血。

合谷主气,我们昨天讲过了。

我们补合谷,是补气,补三阴交是补血。

所以我们补气血的话,针法好的,针补合谷,对于气血的病人,效果很好。针补三阴交,对于血虚的人,效果很好。

这里大家要留意,太冲也是一个补血的大穴。

补血的时候,不要只想到补血海。

好。这里我们看到补血有三个穴位了。三阴交,太冲,血海。

从这里,我们进入穴性的课题了。

我们学习穴位,最关键的就是想要学习穴位的穴性了。

倪海厦老师的针灸大成视频里头,没有太多的讲经脉,而是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了穴性和脏腑。

。。。有合谷就有太冲。合谷是气脉,我们太冲也有个脉。一般来说,太冲是管血的,所以,在左脚这边比较强,有时右脚按不到。。。

这里我们看到一些细节了。

身体的左侧主血,右侧主气。

所以左侧的太冲脉比右侧的太冲脉盛。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补血的时候,你要刺左侧的太冲穴,还是刺右侧的太冲穴呢。

这个是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我们说阴经的五输穴,从井木开始。

木火土金水。

大敦为井穴,行间为火穴,太冲为土穴,行间为金穴,曲泉为合穴。

肝经为木经。

所以大敦穴为木经木穴为本穴。全身体的穴位里头,大敦穴的木性的值最高。

行间为木火穴。

尤其擅长于清泻肝火。

息风潜阳。

我们说肝为刚脏。

凡七情所伤,比如恼怒,抑郁,思虑不决,都能够影响肝脏,使到气机不利,不能顺其生长发陈之性,于是木气郁。

气郁日久则化热。这个时候肝气化热了。

我们学习脏腑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寒热的问题。

行间也是荥穴,荥主身热。

所以清泻肝火,我们用行间。

如果我们拿肝和胆一起讲的话,我们讲的肝胆木气。

就要讲到木郁土壅,脾胃升降失常的各种症状和治法了。

我们今天只讲行间。

行间是木火穴,太冲是木土穴。

土为脾土,所以脾生血,所以太冲是主血的穴位。

火为心,有宣通的作用。所以行间可以清泻肝火。

气郁化火,最易耗损肝血,血虚不荣则见头皮或肢体麻木,肢体拘急痉挛或肢颤,或周身窜痛,舌质红绛少苔或有裂纹。

肝火旺的人,常见肝血虚,所以我们也常常从补肝血去治。

滋养肝血我们用什么穴位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痛的时候,见到肢体拘急痉挛的。你就要考虑到肝血虚的问题了。

我这里给大家一个提示,从灵枢经来的: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这个是肝足厥阴的是动则病,腰不可以后仰,也不可以前俯。

大家应该好好去读一些灵枢的第十篇。

里头讲到的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上升到颠顶,上扰清空的时候,就会出现头顶痛。

岐伯曰:胆为清净之府。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所以说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

所以我们治肝的时候,经常是肝胆一起考虑的。

比如说,肝火上扰清空的头顶痛。

我们要用泻行间,同时也泻丘墟,有时候也要加一个阴陵泉。

由于肝经有一条络脉上到颠顶,所以如果颠顶痛甚,我们也在颠顶点刺放血,以清肝泻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