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一无法造假的文物,出土40年依旧无法复制,专家:底座暗藏玄机

 昵称55301288 2021-10-08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极其精巧绝伦,体现的正是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技术更是有了进一步发展。

据《周礼·考工记》中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曾侯乙墓出土,鲜有记载的国度

在湖北省随州城西北约2千米处的擂鼓墩,是一块绝佳的宝地。

1978年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大型抹古墓,根据墓中出土的文物,此墓主乃是一名为“乙”的曾国国君,因而此墓被命名为曾侯乙墓。

曾侯乙便是曾国的国君,在《史记》中对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楚国、燕国等国家都有记载,且记载算得上详细。

然而曾国却是没有被记载的,且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湖北地区,几千年来都被命名“随”。

在《史记》中有记载,随国乃是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后分封的,且是最古老诸侯国之一,乃是汉东之国。

而在随国的土地上,墓葬的主人之所以会被称作曾侯,便是因为随国又被称为曾国。

在曾侯乙墓出土之后,我国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他首次提出了“曾随一家”的观点。

并且在经过了长达40多年的曾随的学术讨论之后,最终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可见,历史上记载的“随国”其实便是所谓的“曾国”,乃是一名两国。

因而曾国又名随国,分封在湖北的随州、襄阳、荆门等地,尽管历史上的名声不显,但曾国确实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其始祖乃是西周著名的开国将领南宫适,即是封神榜中著名龙套“南宫将军”。因为曾国留下来的文献很少,所以早期的研究者并没有什么认识。

出土大量举世罕见的青铜器珍品

1978年的1月,驻扎湖北随州的解放军某空军雷达修理所在一次普通的厂房扩建任务中,一次开山炸石的爆炸声,竟然炸出了一万五千余件的文物。

这次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称得上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

根据专家的估计,出土的青铜文物,总重达10吨,消耗的铜、金、锡、铅等金属在12吨以上。

而且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复杂,纹饰极其精美,乃是举世罕见的文物。且在经过鉴定之后,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的考古人员在清理主墓室编钟时,还发现了一个已经腐烂的鼓以及一个神奇的底座支架。

但是因为从来没有类似的文物出土,并不能当下做出判断。后来在查阅古籍之后,“建鼓”的记载与其十分相似。

对于建鼓,在史书记载有“植而贯之,谓之建鼓”,也便是用一柱贯通鼓腔,并且竖立在鼓坐上。

此物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的“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建鼓底座:国宝级文物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商代的后期,代表器物有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大件器物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非常著名。而司母戊鼎虽大,工艺却并非很复杂。

而第二个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则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代表器物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

而这件建鼓底座便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代表性的青铜器。

该青铜建鼓底座高50cm、直径80cm,乃是由八对大龙以及数不清的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的。且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都攀附有数条小龙,龙身上又嵌着绿松石,给人以纷繁变幻却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

建鼓底座乃是采用了传统的范铸法制作,由分段铸造,后经过焊接而成的。且这件鼓座上粗壮龙身盘绕,并不像其它纹饰细小,分制之后的焊接十分有难度,成形可谓是非常不易的。

在很多冶金专家经过的细致研究过后,一致认为,这绝对称得上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

小结

即便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许多国宝文物都有着惟妙惟肖的复制品,但这件建鼓底座却因为工艺复杂,其铸造工艺无法复原,至今也没有没有替代品。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和工艺都是令人折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