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子一通,血糖就降!一张改善糖尿病的方子,诠释中医精神

 新用户41883773 2021-10-08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用来改善糖尿病的手段之一。

什么呢?这就是,肠子通了,血糖就降了。

来吧,我给你讲一张真实的案例。

话说有一个男子,30岁,医案记载姓林。

最近这一个月以来,这个患者特别口渴,一天到晚不停地喝水,小便次数还特别多。另外,胃口特别好,刚刚吃完上顿,没一会儿就饿了。

这些症候,持续了一个月,患者觉得不对,就到医院检查。

他把症状一说,大夫就讲了,十有八九是糖尿病。你先按照要求做个检查吧。

检查结果,不出大夫所料,确实是糖尿病。

既然得病了,那就好好服药吧。于是,各种药物吃了好多,但烦渴、总想喝水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

这可咋办啊?后来有人建议他,不如去看看中医吧。

那好,此人就去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而细数,舌苔薄而黄燥,舌红,形体比较瘦,小腹阵阵作痛。

医家仔细一问,这才知道,患者已经八天没有大便了。

八天不大便啊,你想想,这得什么造型?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医案记载,就是增液承气汤,加上郁李仁12克。

啥是增液承气汤啊?

它出自《温病条辨》,基本构成就是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5克。水煎服。

这个方子,用下去,效果怎么样?

医案记载,两剂药下去,此人排出大量粪便,味道特别臭。紧接着,腹痛减轻,烦渴之感大大缓解。再一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和尿糖,都明显降低。

再后来,医家改用滋阴养液之法调养善后,最终让患者诸证若失,而且体重有所增加。

这是1986年,于《浙江中医杂志》上刊发的一则验案。当初我觉得不错,就收录在案。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里的道理。

我告诉你啊,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有燥屎,大肠不通。

啥意思?我给你从头说。

首先,你得清楚一件事儿,这就是,中医认为糖尿病是一个“燥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共同表现。

比如说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吧。舌苔黄燥,舌红,口干口渴,大便干结不通,以至于八日不排便。这些都在十分明确地提示一件事儿:患者阴虚燥热。

既然是阴虚燥热,那滋阴是不是就行了?

答案是,不行。因为医案里的医家,也曾经用过类似玉女煎之类的滋阴方药,效果不好。

那怎么办?岂不是没办法了?

当然不是。医案里的医家,用了一招,就是通大便。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方子:增液汤,加上郁李仁12克。

其中的增液汤,我前面讲了,组成是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5克。其中的玄参,滋阴降火,泻热软坚。麦冬和生地,滋阴增液。然后,加大黄芒硝来泻热通便。这个方子,目的很简单,就是增液通便泻热。

在这个基础上,加上郁李仁润肠通便,这就可以进一步解决患者燥屎内结的局面了。患者用了以后,通下大量臭便,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通导大便,通肠泻热,这个和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诸多不适,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当然有,而且很大。我尝试给你解释一下。

你看,燥屎内结,日久必然生热。热邪一生,就一定伤阴。患者口渴多饮等现象,就这么来的。

中医讲,津血同源。血液中,本身就含有津液。如今津液受损,热邪灼于血分,血糖就会升高。用最通俗的话来理解,从前那些稀释于血液中的东西,如今全被凝炼出来了,你说患者血糖能不高吗?

在这个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根源,就是通便泻热。大便通畅了,热邪就没有生成的源头。患者体内没了热邪,津液就不会受伤。这时候再来有效补充津液,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血液环境,从而降低血糖。

我这么说,你懂了吗?

所以,医家当时采用了增液承气汤这样的方子来调治。效果,果然十分明显。

这就是用增液承气汤加减,来治疗消渴的案例,十分经典。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这就是,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持大便通畅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糖尿病患者并发便秘,这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西医,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同时,中医在调治糖尿病的时候,也比较重视改善便秘。因为便秘一旦得到有效缓解,就可以减少热盛津伤的局面,对于改善患者身体感受,控制血糖,都很有意义。

而在诸多办法中,增液承气汤加减,算是方案之一。尽管它不是唯一,但代表了一种思路。文老师把它用文字的形式给你解读出来,希望你能认真体会。如果有机会,非专业读者,不妨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这就是一种临床心得,我们有必要加以了解。

当然,通大便而降血糖,改善糖尿病烦渴诸证,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维的特点,也诠释了中医的基本精神。文老师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更多人具备这样的中医思维,具备用中医理论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能力。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