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河源潭走出来的教育大家

 jxjalzm 2021-10-08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唐河源潭走出来的教育大家-张恒光传记 (上)
作者 |党中伟
01 书香世家 勤奋求学
张恒光字宗阳,清光绪25年(1899年)出生于唐河县源潭镇张岗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张启运,清代举人,知书识礼,为人正直,急公好义,知情达理,受传统文化滋润颇深,子女们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在他80岁寿诞之际,亲邻们为其赠送两块黑漆长匾。分别由名人书写的“燕国长春”和“忠信笃敬”金粉涂敷的8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另外在村前大路旁还为他竖立一块德行碑,碑文上镌刻着他的生平懿行。
张恒光父张耀典字慎五,孝敬双亲,虔诚待人,严以律己。幼年时刻苦读书,穷经书,窥百家。在亲友中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并亲自为两个儿子讲授古文。他崇尚孔孟之道,为人行事,咸以先圣言行依据教育子孙,也以此为标准。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
张耀典不仅熟读经书,而且还精通中医医术,是一名“乡村儒医”。悬壶济世,医德高尚,非常体恤病人,把患者视作亲人。总是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病情,一丝不苟的看诊,为慕名前来的患者把脉问诊开良方,但从不收任何费用,也不卖药,义务为患者服务,在方圆几十里享有很高声誉。
张恒光为先父张耀典逝世一周年提词
张家拥有200多亩良田。有李、雷、任三家佃户常年耕种收割。张恒光家庭条件优渥,童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气息浓郁且亲情温馨的一个大家庭当中。家人敬老爱幼,子孝妻贤,传承了良好的家规、家风、家训,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
张恒光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庭影响,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又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殷实的家境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6岁时入私塾,父母根据他不同的年龄段先后送他到几位既才学渊博又品德高尚的私塾先生的学堂学习。
张恒光自幼聪颖绝伦,过目成诵,孜孜好学,学无所不通,吟诗作对,出口成章。系统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三字经》、《孟子》、《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四言杂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他把学过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深受先生们的赞赏,也深得父母的喜爱。
他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厚望,经过10年寒窗苦读,1916年年仅16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立信阳第三师范。在求学期间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知识,从中汲取营养。
张恒光品学兼优,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小学教师。1922年又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中文系。有幸教他中文的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著名语言文学学家国学大师、诗人、经学家、音韵训诂学家黄侃教授。
张恒光埋头苦学,不负韶华,经过5年的刻苦钻研、学业精湛,在黄侃教授的栽培下,他在文字学、训诂学领域卓有成就,备受黄侃的赏识。1926年毕业之际,黄侃送给他一副扇形书法作品,作为临别赠言。落款处写到:宗阳贤契珍正,丙寅年一月 黄侃。
02 酷爱书画 德艺双馨
张恒光,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还能书善画,在毛笔书法及绘画方面造诣颇深,他自幼读私塾之时,对毛笔字的书写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
他擅长书法诸体,对历代书法名家传世之作悉心临摹,反复揣摩,融诸家书一炉,汇诸家之长,广采博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再现了帖学的古典之美,它的魏书、篆书和隶书,臻于炉火纯青。魏书笔力遒劲,篆书力透纸背,隶书笔酣墨饱。
几十年来,临池不辍,在三四十年代,他的毛笔书法作品在教育界很有影响,由于他教学和书画出色,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厅的表彰,受到了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佑任的接见,并赠送其书法作品。
当时诸多学校学生以他的书法临摹。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书法深受广大师生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也受到了名家的高度赞扬,他的作品笔姿俊逸高雅,雄健洒脱,犹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欣赏他的作品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多作品被知名人士和他的同事、学生所收藏。
1907年在深圳香港一家拍卖公司拍卖他的两幅作品。1978年年底至1979年春,张恒光在武昌女儿家居住时,给九峰林科所及省林业厅的领导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他生前的书法作品经过几次政治运动遗失殆尽。庆幸的是其子张学笺还保存了一些七八十年代的作品,1986年张恒先去世一周年时,他的一些学生从汝州来许昌祭拜,临走时为作纪念,拿走了一些作品。
张恒光生前所写厚厚一本“草书书法探微”一书保存完好,几年前北京书法名家看后赞不绝口,给予高度评价,下面是仅存的几幅作品,下面两幅作品一幅是民国25年(1936年)张恒光父亲去世一周年在景德镇烧制的瓷像上书写的篆书“先严慎五公遗像”。另一幅是他的坐像,两旁的对联也是他书写的。他的毛笔书法精湛,而国画也非常出色,他多以花鸟为题材,绘画出的鸟儿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张恒光1957年底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元旦停发工资,一家五口失去生活来源,日子过得十分困顿,春节难度年关,全家人愁眉不展,这时张恒光让家人齐动手做纸扎灯笼,他在灯笼上画花、画鸟,并写上新年祝福语,家人把它们拿到他家前面的黄州镇胜利街22号竹器店门前销售,从大年初一直销售到正月十五,灯笼很受人们的喜爱,十分畅销,终于度过了年关。
自1958年4月20日,他从湖北返回河南源潭大李湾,到1979年平反,21年间每逢过春节,村上的春联和红白喜事的对联,大多都是张恒光所写,平常一些书法爱好者常登门请他写毛主席诗词,他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晚年时笔耕不辍,仍然坚持练习书法,直至生命终结。
张恒光八十年代部分书法作品
03 治学严谨 培育英才
张恒光文采飞扬,笔墨生香,毕业后当即被应聘回河南信阳母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5年后又先后到焦作青华中学、河南省立开封初中、河南省立第二师范(淮阳)等校执教,任教期间,对学子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有条有理有重点,对同学既热情又严格,学生们听说他讲课兴高采烈,他一开讲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他讲课生动有趣,妙趣横生,他的博学与幽默,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大家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
他的教学成绩十分突出,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培育出了大批英才。尤其是在30年代初,在河南省立开封初中任教时,他在同一个班级教出了三位名扬天下的风云人物,他们分别是赵紫阳,赵浩生,张学庸。
说到叱咤风云赵紫阳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赵紫阳原名叫赵修业,他非常崇拜才华横溢的张恒光老师,张恒光字宗阳,他想重新给自己再起名字并取老师最后一个阳字,征得张恒光同意,自此赵修业改为赵紫阳,赵紫阳初中毕业后,曾在武昌读过书的张恒光建议他去到武昌继续深造学习,可见师生情之深厚。
赵浩生举世闻名,他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著名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张恒光对学生赵浩生记忆犹新,他的语文成绩多在第一,因为赵浩生是信阳人,张恒光在信阳师范上过学,又教过学,为此张恒光对他印象很深。
最后一位是张恒光的大侄子,斐声海内外医学家张学庸,中国著名消化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
04 礼贤纳士 率先垂范
1936年张恒光任河南省立临汝中学校长,上任伊始,求贤若渴,延揽名师。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他不知疲倦地四处游说筹措资金。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务实笃行,忘我工作。并亲自担任语文、书法等课程。校园内处处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独占鳌头。
附近10余县莘莘学子慕名前来以就读临中为荣。也有众多老师纷纷来找礼贤下士的校长应聘。张恒光把才华横溢的薛楚风也聘请此校任教,他曾是陈诚麾下的秘书,又是著名收藏家和书画家,曾与齐白石、徐悲鸿是好友,生前出版有《薛楚风画集》,齐白石为其画集题词。(解放后任湖北省一级馆员)。
张恒光还聘请了张晓初以及王晓舟推荐的李协民等优秀教师来校工作。那时师资力量雄厚,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临汝中学声名远播。张恒光为鼓舞学生们奋发向上,为学校创作一首激励奋进的校歌,这首歌传唱至今。
薛楚风
张恒光虽是校长,然而无任何校长之凌然,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见人一面笑,拱手喜相迎,接物平易近,从无是非流坊间。请教文章从不拒,劳烦墨宝从不厌。为人品格之高洁,为事业之执着,德艺双馨无不赞,为人师表堪称楷模。
05 宣传抗日 暗助革命
临汝中学教育如日中天之时,也正值日军大举侵华之日,山河破碎,家园尽毁,民不聊生。从1940年至1944年5年间,临汝这个战略要地不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闹得人心惶惶。
在国家危亡之时有着对国家强烈的爱国情怀,张恒光常常给师生讲抗日前线将领和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鼓舞他们坚定胜利信心,宣传抗日,并号召毕业及在校学生投笔从戎,学生们纷纷奔赴民族解放的抗日战场。
与此同时,他又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组织。张恒光是位爱国民主人士,在舅家表弟王晓舟(地下党)的影响下,开始逐步倾向革命,接触我党的政治主张后,受到了进步思想和革命理念的影响,在和共产党的接触中,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多次提出入党要求,但组织认为他留在党外的价值更高,更有利于掩护党的地下组织,他在授课中传播新兴思想,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爱国青年。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但蒋介石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骨子里没有将日本强盗当成大敌,而是将共同抗日的共产党当作异己,欲置死地而后快。在蒋介石眼里,侵华日寇乃癣疥之疾,而中共则是心腹大患,所以防共、限共、融共,由此导致国民党频繁与中共发生摩擦,制造流血事件。
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他们不断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到处抓捕和枪杀共产党人及其家属。
1939年至1942年间先后任中共唐河县委委员、南唐中心县委军事部长、方城县委委员的王晓舟(解放后曾任河南省开封市副市长);因身份暴露,遭到国民党多次通缉、追捕和抄家,他多次来到临汝中学,长期住校,在张恒光的鼎力相助下进行革命活动。之后在王晓舟的联络下,南唐中心县委书记、方城县委书记李协民(又名李隐之,地下党,解放后任贵州省计划委副主任);南唐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曾婉兰;王子厚(又名王黎润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水产品公司书记);张晓初(又名张旭光,地下党,解放后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马浩卿任临中学校校务主任(地下党,解放后任河南师大附中总务处主任);张旺午(解放后曾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省政府秘书、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地下领导人也先后转移至临汝中学。
那时临汝县的反动势力,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及特务组织,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组织抗日斗争,忠实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变本加厉地把矛头对准共产党。临汝县的特务头子张伯祥,将其特务组织“中华复兴社”改为“法西斯小组”,专门收集所谓共产党嫌疑分子的材料,监视共产党的活动。另外,还有反共调查组、军统局河南临汝小组、军统局临汝县政府别动队、中统局临汝通讯站、中统局临汝行动队、三青团临汝行动队、绥靖参谋第十七组、警察局特警队等等,名目繁多的反共组织,一个接着一个建立起来。
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张恒光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掩护并安排这些地下党人在校工作。后李协民离校去别的地方搞地下活动,张恒光多发给了他三个月的工资。
1983年李协民住在贵阳瑞金路150号,曾写信给张恒光对当年支持地下工作,和多发工资一事表示感谢,后来多次书信来往。王晓舟来到临汝从家中带来7万元资金用于地下活动经费,张恒光又发动、组织一些进步教师共同投资,在登封宋表镇创建煤矿,为地下党提供活动经费。1942年冬,王晓舟和曾婉兰奉命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张恒光送给他们充足的盘缠,张恒光为掩护地下党组织作出了很大贡献。
1944年5月,日寇大举侵犯豫西,《汝州保卫战》失败,汝州沦陷,临汝中学迫于无奈迁至六百里外的南阳淅川,继而迁到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辗转两千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张恒光与师生同甘共苦,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维持弦歌不辍,希望战后有建国人才,1945年抗战胜利,张恒光率领全体师生安全有序地返回林汝,人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
06 爱国为民 恪慎办学
1946年张恒光临危受命,从临汝中学调任省立南阳师范校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年底,王晓舟受中央军委命令离开延安,1946年底,王晓舟又奉中央军委之命同姜宗仁返回豫西南开辟革命根据地,做解放前期组织准备工作。
1947年春,王晓舟来到南阳师范学校,在张恒光的掩护下安排他任该校总务处主任,联系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另外,王晓舟告诉张恒光关于入党一事,他说在延安期间曾见过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并向他们汇报豫西张恒光等爱国民主人士帮助援助掩护地下组织的活动情况,并询问是否让他们尽快加入共产党等事宜。领导告诉他,暂不必发展这些爱国民主人士入党,留在党外对我党开展工作更有利。
1947年12月下旬,蒋介石在汉口任命王凌云为13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兼行政长官,驻守南阳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抗。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取得了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和襄樊战役的胜利,南阳成了一座孤城。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11月4日王凌云部如临大敌,仓皇弃城南逃,并裹挟南阳数千名师生和1万多人工人、市民、店员南下。在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长途跋涉行程一千多里,于1949年3月来到湖南零陵一带。不愿随国民党逃亡的寻找机会出逃,有些或辗转沦落异地或客死他乡,还有一些人借故请假离开,还有一部分行程万里到越南境内历时4年零7个月辗转到台湾。在南逃中,国民党拟将师生“抢救”带走去台湾。
1949年1月29日,王凌云部逃到荆沙一带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主任宋希濂的防区,王凌云在长沙被视为逃亡将军,其两个军被宋希濂收编。遂王凌云化名张克明由湘西逃往重庆。
这时国民党军官动员张恒光带学生逃往台湾,他借故身体欠佳,向宋希濂请假,需要去南京治疗,不能在随军南下。毅然辞去校长职务,辗转1000多公里历尽艰辛历时月余,终于于1949年4月20日到达南京暂住侄儿张学庸家里,三天后南京解放。他迫不及待地找到当地政府要求安排工作。领导回复说:你们流落江南知识分子属于中南行政区的武汉管辖,不属于中南区。应到武汉中南行政区登记。
紧接着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张恒光立即从南京动身赶赴武汉,到武汉后即刻与王子厚、王传晓、张旺午取得联系,由张旺午、王子厚推荐他参加华中革命大学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曾多次聆听李先念讲话。他带着浓浓的家乡湖北黄安口音铿锵有力的说道:“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其中他把解放说成“改放。”张恒光回家后常学他的口音。
张恒光经过半年的培训学习后,由张旺午(时任湖北省政府秘书)推荐、报批、审查等繁琐程序,最后由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批准任命张恒光为湖北省立广济师范院校长。
1951年,湖北省立广济师范校长张恒光于校长办公的英式小楼前
张恒光在南阳任校长时,除两个大女儿在外求学外,其余一家5口人都在学校。1948年11月南阳解放前夕,为躲避战火,他把妻室儿女送往乡下老家张岗居住。张恒光安顿就绪后便给家里人写信,让家人一起去武汉。1950年春节过罢,在妻弟李芳山的护送下举家从老家出发,经漯河来到汉口。由王化佛长孙王传晓(在解放军文工团工作)和王子厚安排他们住在汉口民权路二盛巷魏家花园,是年底,经过一年的辗转,一家人终于和张恒光在武穴广济团聚。
张恒光来到长江畔武穴镇(今武穴市)这所英式建筑的学校就任后,凭借几十年的治学经验,使学校朝气蓬勃,学风良好,报名入学者川流不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张恒光带领全体师生到横岗山、仙姑山春游。让学生走出课堂,放松心情,拓展视野,走进自然,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使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名山胜景,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春游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扬。都夸赞他是一位好校长。
1953年8月广济师范与黄冈师范合并搬迁至黄冈专属所在的黄洲镇(今黄冈市),可能他不是党员的缘故,任命书上无有其名,张恒光即可提出到黄冈中学(后黄州中学)教语文。由于语文水平过硬,发挥专长,使学生语文成绩直线上升深受师生们一致好评。
作者简介
党中伟,1961年生,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小李店村委闫庄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英语专业。唐河县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人、副会长。唐河县曲协理事、南阳红色文化促进会会员、《冯友兰网》荣誉顾问、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员、中华党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党氏家族报》特约通讯员、豫南《三翁堂党氏族谱》主编、《河南党姓志》副主编、《南阳二簧传统剧目选》副主编、《红色源潭》编辑。
自2013年以来撰写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革命英烈、散文等50余篇。
作者编撰了《马武传奇》、《吴寿青传记》《张恒光传记》三部中篇人物传记。正在撰写著名地下党人《王晓舟传记》长篇红色文化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